?

“史”的同源字及與“士”“師”關系之管窺

2015-04-11 07:04王志強宋麗霞
關鍵詞:史官同源讀音

王志強, 宋麗霞

(內蒙古師范大學a.文學院,b.附屬中學, 呼和浩特 010022)

在夏商周時期,從天子到諸侯,大小事宜都要進行占卜、祭祀,這是至為重要的禮儀活動。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便是由巫史掌握的占卜祭祀的記錄文字?!罢疾肥窍蚬砩裾埱笾甘?,判斷兇吉;祭祀則是向鬼神匯報工作,祈求福佑。分工不同,重要性則如一?!盵1]151到周代,王室和公室里設有執行占卜與祭祀的專職官員,負責與鬼神溝通,如祝、宗、卜、史。其中,“祝和宗,是負責祭祀的。負責占卜的,則是卜和史?!盵1]152

如今,周代的許多職官稱謂我們已經很少使用,還有一些稱謂更是令人費解了,例如《周禮》“春官”中的宗伯、大卜、卜師、龜人、菙氏、占人、筮人、占夢、視祲、大祝、小祝、喪祝、甸祝、詛祝、司巫、男巫、女巫,他們都是負責或參與祭祀、卜筮工作的。還有“天官”中的大宰、小宰,“地官”中的舞師等職,也分擔祭祀工作,“祀五帝”、“帥執事而卜日”,“以法掌祭祀”,“帥而舞山川之祭祀”等,或直接參與,或組織協助,或配合進行此類活動。[2]28

然而,在眾多稱謂中,只有“史”的稱謂流傳至今,并仍具有實際職能,不能不說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一、“史”的意義與史官職能

史( ),在甲骨文中“從又持中;中,正也?!敝?,即指仲裁決斷義,又表示用手持筆記錄。造字本義應當是在星象觀測、兇吉卜筮等重大活動當中作出判斷并記錄在冊。古代稱博學的文職官員為“史”,稱行政管理官員為“吏”?!墩f文·史部》:“史,記事者也?!北玖x指做事,引申指在王身邊擔任記事的人。史、吏、事三字同源,古韻同在之部,史、事屬山牀旁紐,疊韻。史、吏、事除了核心語義“從事、做事”以外,還在從事記事者的名詞義上相近。史官本身就是古代有具體職務的吏,而事用作名詞也有職務、官職義,如“無功而受事”。

最初原始部落以狩獵為“事”的“史”和“吏”,后來均為國家行政官吏,“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君舉必書, 所以慎言行, 昭法式也。左史記言, 右史記事, 事為《春秋》, 言為《尚書》, 帝王靡不同之?!?《漢書·藝文志》)說明伴君王左右的史官就是“記言記事”,吏即史,負責的內容與“事”有關。史官是有具體職務的吏,吏由“做事的人”引申泛指官員。

在夏、商、周三代,史是重要的事務官,也是類似于巫的司祭祀、事鬼神的人員,祭祀也是國之大事。執掌文史星歷的大史、小史等,在祭祀中,和執掌卜筮的人員一起占卜,安排助祭諸臣位次,占卜的結果由史記錄。史的職責需察看天道,掌管記錄,管理書策,參與政事,進諫導善。但是到了周代,周公“制禮作樂”,以禮樂代替巫術,神權落在以天子為代表的貴族手中,史官負責“記言記事”的現實職能強化,“治民”之權日衰。春秋以后,史官漸成為“掌官書以贊治”的專職史官,雖然仍掌管天文、星歷、祭祀等事,但更重要的是翔實記錄邦國歷史,編寫史書、保管國家典籍,服務于現實社會。所以,史不但敬鬼神,更要管人事,還要做好文化傳承工作。據《左傳》載楚國左史倚相“是良史”,“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古書,輻相國家,被尊為“國寶”,古代史官修養之深與地位之高可見一斑,如劉師培所言:“史也者,掌一代之學者也。一代之學,即一國政教之本,而一代王者之所開也?!室淮d,即以史官司典籍?!盵3]281毫不夸張地說,史官就是當時的文化精英,擁有良好的知識素養,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是知識文化的壟斷者和掌控者。他們是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和專業人才,也是王侯們的智囊團。

史官書史傳古、載文記言、經天緯地,這一文化階層對后世影響極為深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而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則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春秋》的修訂者和重要傳承人。而且《文史通義》言:“《六經》皆史也”,“《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被當時及后世尤為推重的經書,本質上則是古代重要史籍。甚至史官議論歷史和現實以進諫君王的文體也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

綜合來看,史官職能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參與祭祀,記錄祭祀結果;記事記言,執行冊命賞賜并管理策令典冊,參與政事;記載編寫史書的專業歷史學家,保存整理典籍的文化管理者。而貫穿這些職能的一條主線則是“記事”這一現實內容。史、吏、事同源,也揭示出這一內涵。

二、“史”的同源字及其文化內涵

事( ),甲骨文與吏同為一字,而且突出從口之形,會傳令義,表示傳達朝廷命令并監督實施之義,與史的字形小有差別。后事、吏、史三字分化,意義各有側重?!墩f文·史部》:“事,職也。從史,之省聲?!币攴褐缸鍪?、當差、事情?!奥氂浳⒁?,古假借為士?!笨梢岳斫鉃閷K痉彪s細事之人,也指從事某項工作的技能、技術、本領。如《禮記·王制》之“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中,鄭玄注:“事為,謂百工技藝也?!笔掠米髅~,指“所做的事,職業,職務,官職”。古代“司事”、“執事”、“職事”、“給事”等詞語,皆有職務和官吏之義。

《說文·一部》:“吏,治人者也?!贝私鉃橐甑摹肮倮簟敝x,針對治人理事而言,其本義也是傳達朝廷命令并監督實施之義。晉朝楊泉在《物理論》中說:“吏者,理也, 所以理萬機、平百揆者也?!薄墩f文·宀部》:“官,吏事君也?!迸c吏的管治百姓義項接近。吏還特指官府中的小官與差役。而從漢字本源來看,吏從狩獵之事引申指做事的人,也表示事情,此義后用“事”字表示。從造字角度看,吏“從一,從史,史亦聲”,是會意兼形聲的漢字。史亦表聲,說明吏與史古音相近。而且以吏作聲兼義符的“使”字,有“派人做事”義,引申指“指派的人”?!墩f文解字注》中“吏同使”,《左傳》“吏走問諸朝”本為“使走問諸朝”可作證明,使者、出使、役使等義也與事情和職責有關?!盾髯印分杏凶ⅰ笆隆睘椤叭问埂?、“役使”之義,使、事為山牀旁紐,疊韻,二字也屬同源字。

可見,吏古音與史、使、事相近,且意義相通,大小官名及職事之名, 多由史出。官吏在行政事務專門化之后成為專職文官統稱,實則最早源于“史官”,又因任事不同有了各種官吏職事的名稱分別。

作為同源字,史、吏、使、事的關系可概述為:史,記事者;吏,做事者;使,派去做事者,均與事情及職務有關。史、使可視為有專職的吏,吏則是有官職或有職務者的統稱,核心語義“從事、做事”的貫穿也體現了同源字的特點。這也說明詞語雖有表層意義的不同和概念范疇的差異,但是“由于語言和文化的相互浸潤,在詞語上也體現為深層意義的內在聯系和貫通,即詞源義和文化義方面存在著隱性而廣泛的聯系”[4]。

“史”的涵義是由記事引申指自然或社會發展的進程,也指記載歷史的書籍。從文化傳統來看,這與中國人重視歷史和“天道遠,人道邇”的務實精神、人文精神相一致。史的“史事”意義也由上古時期祭祀、狩獵等重大事件而來,對中國史學重人事的優良傳統有直接影響?!芭e凡先王世系,君王言行,軍國要務,重大事件,均為巫史記載之列”[5]?!凹坠俏摹?、“鐘鼎文”、“石鼓文”等早期文字,是由史所掌握的記錄占卜、祭祀等活動的符號,傳說中蒼頡即為黃帝之史。殷商時期已有“史”、“尹”、“作冊”等名稱,周代更加重史官,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后來還出現了左史、右史等稱謂,分工更細,職責更明確。龔自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龔自珍全集·古史鉤沉論》)歷史關乎國家治亂和民族興衰,反映出中國人對于歷史社會意義的看重,中華民族記述歷史的傳統與綿密完善的記述體例密不可分。不僅“《六經》皆史”,煌煌二十四史在世界歷史著作中也絕無僅有。因此,史的稱謂能夠流傳沿用至今并非偶然。

三、“史”與“士”“師”的文化探究

史與事同源,而與事同源的字還有士、仕,后者與史也屬旁紐疊韻,讀音相近。

《說文解字》中“士”解釋為:“士,事也”,“武王豈不仕”,“仕之言,事也。士、事疊韻。引申之,凡能事其事者稱士?!笔伺c士皆指稱“能事其事”之人,《豳風·東山》中“勿士行枚”之士亦同事,指從事。閻步克先生認為“士王二字皆斧形”, 金文的士、王字形為: 、 ?!笆渴聵嬜纸耘c常用工具有關,士字原有事義”?!墩f文解字注》對“仕”的注解是:“古義宦訓仕,仕訓學。故《毛詩傳》五言:士,事也。而文王有聲傳亦言:仕,事也。是仕與士皆事其事之謂也。學者,覺悟也,事其事則日就于覺悟也?!狈浅G宄卣f明了士、仕、事、學幾個字的內在聯系性與意義的相關性,而事與士、仕同源的關系也一目了然?!锻醋值洹分羞€引證了《詩·大雅·假樂》等注釋數條:“卿士,卿之有事也”,“士,事也,謂能治其事也”,“宦,官學仕也”。

縱觀封建時代的文化制度,在夏商周時期,做事任職、學習文化知識并傳承,甚至參與作戰都是卿、大夫、士等貴族身份享有的特權。官吏為貴族所世襲,官學為貴族所壟斷。盡管士的地位等級隨著時代變遷發生了一些變化——從高級貴族到普通貴族,但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承擔“學”與“仕”的義務卻是責無旁貸的。士的身份是高貴的,如紳士、爵士、武士、戰士,就連中國象棋中的仕也是參與軍事并等級較高的“士”。士成年時都要行加冠并賜字,平民則以布帕包頭。周代流傳下來的《儀禮》中首篇就是“士冠禮”,可見其重要性。因此,后來“士”用以泛指男子時是與“君子”相類的尊稱,可以并稱。在春秋戰國時期,士漸漸成為“有別于農兵工商,特以道義才藝見長之人”[6]。為古代四民之一,“道義才藝”的獲得,當然也是通過做事和學習而積累覺悟來的。后來,士成為中國古代知識階層的代名詞,如志士仁人,在后世更形成了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的士大夫階層。

看“士”的諸多義項,皆與“事也”的本義有著直接關系。而分析“仕”的內涵,《論語》“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能夠“就有道而正焉”的“士”,也是指能夠在做人做事方面盡心盡力的人,他們學習文化知識也是為了更好地為官做事。這與“仕,訓學也”之本義一致?!墩撜Z》中云:“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薄百t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逼渲械摹皩W”便都指學習做人處事和培養道德修養之義?!笆伺c學理同而事異”,“仕而學,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朱熹《四書集注》)正是學與仕最好的闡釋。

“士”、“仕”原本都指做事,字義分化后,士成為古代知識階層的代名詞;而仕的本義是學習,后指從政做官。那么史與士、師除了讀音上相近以外是否還有意義上的系聯呢?如果有,又是怎樣的關系呢?

首先,在春秋以后,“史”與“士”都屬于古代知識階層。這一點已為專家學者所認同,同屬該階層并與二者讀音相近的還有“師”。早在商周時期,大史和樂師就是古代文化的集中保有者,“因其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而成為‘官師政教合一’時代學術文化之唯一的創造者和承傳者?!盵7]據《周禮注疏》載:大史從大宰那里“迎受其治職文書”而掌之,有“掌建邦之六典”,“讀禮書而協事”等職責,大史與其他史官不僅是古代政教典章的記錄保存者,還是禮樂的承擔者,他們同時擁有對禮樂文化的解釋權——這一點在文化知識的傳承當中尤為重要?!吨芏Y》中大司樂與樂師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職責主要是“以樂德教國子中、和、袛、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教六詩:風、賦、比、興、雅、頌?!睆乃莆諆热萦^之,史、師都屬當時的貴族文化精英,通六藝、知古今、博聞強識,是道德學問頗有研究的教師?!傲浗杂晒倮粽?,欲學者必以其為師”[8],掌六經的官僚是史官,因此說史官是古代社會最早的老師并不為過。

其次,三者職責意涵雖有不同或變化,然而其身份特點十分相似。到了先秦時期,列國卿士大夫中有許多已成為后來中國典型學者之原始模樣,都對政治活動抱極大興趣。而講學著書,乃成為其在政治上的又一工作。在中國歷史上文化成就顯著的士,往往也是行政事務的承擔者——吏,他們有著“學以致道”、“士志于道”的使命感和濟世理想。因而,史、士雖然有封建身份的差異,但在禮樂教養、行政執事等方面,均承擔有純文化的功能,曾有師道擔當,且為“朝廷之臣”——吏,二者身份有著極大相似性,在文化傳承與事功心理方面也頗多相同。兩者的差異僅在于隨著時代變化,所承擔職責的側重不同,史的職能專業化,而士則是或出世或入世,但都以學識品德見長的知識階層來通稱。

第三,“史”與“士”有著極深的文化淵源,二者都有學者兼官僚的特征。吏道的形成發展與史直接相關。在春秋戰國的歷史劇變中,職業世襲的史官群體變化巨大,專業的行政官僚從中分化出來,而官學下移,專門的學者群體也從中浮現出來——士。閻步克先生曾有過非常精彩的論述:“大史的主書之責則促成了吏道?!痹谫F族體制下,貴族身份與行政職事的權力、文化教養三者原是統一的。到了戰國時期,“親統生父道, 其人則父兄子弟, 其事則慈愛孝憚, 其性質則為親緣關系;道統生師道, 其人則師儒學士, 其事則明道傳道, 其性質為文化關系;政統生吏道, 其人則君臣吏民, 其事則治人理事, 其性質為政治行政關系?!盵6]吏的職事功能、師的教育功能和士的貴族身份及文化功能開始分化。在社會發展進入較高級階段后,角色分工越來越細,史、師的專屬職能日漸強化,但是這些分立的知識群體在秦漢以后,又與行政文吏再度結合,成為亦儒亦吏、學者兼官僚的特殊社會階層?!笆俊薄耙浴畮煛癁槿味纬芍R群體,新的整合中這一群體再度入仕任‘事’,最終形成了典型形態的士大夫階層?!盵6]

可見,“師儒學士”本是一條文化體制的藤上結出來的幾個碩果,早期史官群體的分化與其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源流關系。春秋時期,儒家學說創立、師道確立、士知識階層的產生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選擇。士與師的文化傳承關系密切,二者在軍事編制上前者特指“士兵或兵車上的甲士”,也指“軍人的一級”,后者本義為“軍隊駐扎”,引申為“古代軍隊編制的一級”;而士與吏在治人理事方面有職能上的重合,士與吏還經常成為文官的通稱;師原本也是吏——“教民的官員”。所以,在成為專職歷史學家之前,史與士、師,不僅社會地位接近,而且還有著一定的學術親緣關系,“大史”與“樂師”就是《周禮·春官》中相同級別的貴族官僚,負責執掌禮樂文化及教育傳承,三者在積極參政任事的精神方面幾乎是一脈相承的。

最后讓我們再從漢字讀音上來思考一下史與士、師的關系問題,史與士都與事有同源關系,且讀音相近。而師是會意字, 讀音為duī,今寫作堆;帀的讀音為zā,今寫作匝。二者與師的聲調相同但讀音并不相近。師古音屬山母脂部,《廣韻》是疏夷切; 古音屬端母微部,《廣韻》是都回切?!墩f文解字》“ ,四帀眾意也?!薄稘h語大字典》引孔廣居言:“ 俗作堆,積聚也,聚則眾……,故 有眾意。帀,俗作匝,周遍也……,故帀亦有眾意。眾必有長以率之教之,故又為師長字?!睅熯€是古代官名,毛傳:“師,太師,周之三公也?!比纭稌ふ賷]》:“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左右?!敝芄彩侵袊鴤鹘y禮樂制度的重要奠定者,師在文化傳承與職官地位上與史、士的相似性可以得到一定的驗證?!吨芏Y·天官·大宰》鄭玄注:“師,諸侯師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師,教人以道者之稱”。后泛指老師、榜樣之義。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先有語后有文,口語里已有了表示各種概念的“發音”,為了記載和傳承方便又發明了文字。因此會意字“師”,也必定如此,有了與史、士相近的讀音shī,而后才創造出“師”的字形,簡寫作“師”。而讀音的相近往往也暗示著某種意義的關聯。傳統訓詁中的因聲求義,或可使我們發現史、士與師的讀音相近并非偶然巧合。如前所述,三者在詞義和文化內涵方面有著種種關聯——古代貴族,擁有文化知識的階層,是古代官名。所以,史、師雖未必是同源關系,但是二者相近的讀音和文化內涵的聯系則頗為密切。

[1] 易中天.易中天中華史·青春志[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

[2] 楊天宇.周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劉師培全集[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4] 倪懷慶.從同根字和同源字看詞義的系統性[J].肇慶學院學報,2012,(1).

[5] 何平立.略論先秦巫史文化[J].上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3).

[6] 閻步克.士、事、師論——社會分化與中國古代知識群體的形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2).

[7] 王東.史官文化的演進[J].歷史研究,1993,(4).

[8] 李少雍.中國古代的文史關系——史傳文學概論[J].文學遺產,1996,(2).

猜你喜歡
史官同源讀音
兩岸年味連根同源
“那”與“哪”的讀音
以同源詞看《詩經》的訓釋三則
字詞篇
“鋌”有“直”義的詞源學解釋——兼說/直/義的同源詞族
近代學人對古代“史官”之闡釋
虔誠書畫乃同源
尊嚴
我是小字典
“簞食”之“食”讀音考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