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歷史與社會課堂實效

2015-04-22 14:13唐美秀
文理導航 2015年7期
關鍵詞:課件課堂教學

唐美秀

【摘 要】現階段在各門學科教學中都注重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現代化的教學。初中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文科課程,涵蓋了政治、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很難把這些知識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運用信息技術,為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開發出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從而提高課堂實效。如何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這一教學輔助手段,從而提高歷史與社會課堂實效,筆者在此談一點小小的體會。

【關鍵詞】教學;課件;課堂;多媒體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說過:“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并保持學生的注意?!彪S著科技的進步,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其廣泛運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同時也在當今教學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多媒體走進了課堂,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但任何教學手段,都是為教學服務的,充當的是配合、輔助的角色。因此,并不是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的課才是好課,也不是使用了多媒體的課就是好課。運用信息技術,要合理運用,在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今天,更不可走進教學的兩大誤區:

一、學生不是課堂的參與者,而是課件的觀看者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展示教學藝術和創設情境的工具,對課堂教學起了輔助性的作用,切不可喧賓奪主。在“歷史與社會”的課堂中,大量使用錄音、錄像、投影等固然能夠引起學生興趣,但是這種視覺和聽覺的強烈沖擊力恐怕造成的結果是學生只會覺得在觀看濃妝重彩的節目。我們在充分享受到電腦多媒體技術中聲,光,電多種表現手段對教學內容帶來益處的同時,也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些因素對學生注意力的影響。人們習慣在課件中加入多種聲音或音樂,想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對知識進行襯托,或者在文字出現的方式或速度上過分追求花樣卻沒有嚴格考慮到學生的接受情況等,使學生的注意力可能停留在知識之外的音樂欣賞或其他地方,從而導致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識之外的表現手段上,容易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另外,從主觀上講應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及情緒和精神狀態的變化。

(下轉第71頁)

(上接第70頁)

為此,一定要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目的和任務的理解,培養間接興趣,在合理的組織教學活動中,應不斷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過多依賴于多媒體課件,會使教師學生之間失去互動性,難以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習過程的研究者、參與者”等角色不能被欣賞著、觀看者的角色取代。

二、教師不是課堂的指導者,而是課件的操作者

多媒體技術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全過程,絕不是利用現成的課件,講幾句串詞就行。教師在多媒體教學時要克服機械操作的弊端,課件操作一鍵到底,流水式、連續不斷的一味播放,則會使教學內容一閃而過,沒有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課件沒有起到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中不足的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多媒體教學的效果。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夠給學生較多的信息,同時活躍課堂,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憑借信息技術,拓展課堂空間,優化教學方式,建立社會大課堂,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傊?,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優點,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能促進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多媒體技術能把圖形、文字、聲音、影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保持注意力。心理學實驗也表明,人們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左右,從視聽結合接受的占65%左右,多種感官同時感知的學習效果遠遠優于單一感官感知的學習效果。多媒體技術就是運用多種形式,全面刺激著學生的多種器官,使學生在課堂上眼、耳、腦、口、手并用,產生的效果更全面更深刻。作為教師,應在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特點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手段打造朝氣蓬勃的語文課堂。利用多媒體教學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針對上面的兩大誤區,下面結合課堂教學,談談筆者的幾點體會: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是在具體場合下人的情緒、思維等心理狀態及其形成的心理總和,課堂教學情境聯系著學生的認知、動機、興趣和意志信念。良好的情境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在農村學生的心目中地位偏低,如果教師一味說教,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吸引力,那么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這門課程,特別是歷史史實本身有著很強的情境性,通過情境的創設,把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搬進課堂,這樣激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能主動參與到課堂,參與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例如:在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五課《干旱的寶地》第二框《沙漠綠洲》的教學中,筆者就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對于生活在江南水鄉的學生來說以色列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關于它的自然條件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非常模糊,加上對干旱缺乏體驗,要深刻感受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難。通過多媒體教學很好地克服了這些難題,首先播放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影片創設情境,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干旱,黃沙漫漫,影片中出現了一支行走在沙漠中的駱駝隊,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問題“假如你是影片中駱駝運輸隊中的一員,行走在沙漠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這樣學生從看得見的景觀出發,就比較容易產生興趣,學生能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不用教師講述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新疆的自然環境特點。

2.網絡共享,豐富資源

豐富的網絡資源,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教學資料。在沒有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以前,我們備課只有一本教參和教學雜志,碰到教學上的難題,要翻閱很多資料可能都找不到答案。而現在網絡資源豐富:圖片、視頻、音樂、動畫、教案、課件等教學相關資源都有,所謂“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網絡就是我們源源不斷的活水。

現在提倡教育資源共享,名師課堂、優質課教案課件為教師展現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從網上查看優秀的課件和教學設計,汲取精華,然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自己的教案和課件,這樣能夠提高備課效率和備課質量。在歷史方面有很多影視作品,這些都是學生所熟悉的資源,許多影視素材的收集與挖掘,需要教師充分利用網絡把符合史實的加以剪輯、收集和保存。教師若在引導學生探究時巧妙運用一些影視素材,可以明顯增強探究的趣味性,而且也使得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探究變得有血有肉。另外網絡提供的時事信息能使教師更快更詳盡地了解時事政治,培養政治敏感度。同時,遠程教育觀摩學習是積累經驗的好途徑,對于缺乏資金的鄉村學校更是如此。教師可以從“空中課堂”中尋求、摸索具有典范作用并符合自身實際的新理念、新模式。

網絡也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置疑的平臺,在人教版歷史與社會論壇中,來自各方的歷史與社會教師在論壇上發表自己的教學感悟,對某些教學問題的看法及在網上集體備課。

3.視聽結合、入境無痕

歷史有著過去性和不可再現性的顯著特征,在現實社會中無法重演一次。因此,無法親身去經歷和體驗,是我們面對的一大難題,而信息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課的教學中,播放九一八事變和南京大屠殺視頻,學生能夠形象直觀地感知歷史事件,感受國破家亡的苦難與中國人民決不屈服的精神,學生在這種的環境中能充分調動多種感官,觀看過程中自然產生的情感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總之,只有在設計課件時,從學生的年齡特征,歷史與社會的學科特點,新的課堂教學理念出發,合理的制作課件,有效的把握學情,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并與學生的動手操作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的實現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因為實效性的教學,不再是教師的主宰、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是根據學生和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教學節奏,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追求教學真實性,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師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才能再現“原汁原味”的課堂生活。

【參考文獻】

[1]金鑫,王淑萍主編.《新課程教學設計(歷史與社會)》.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試教通訊 (歷史與社會專輯)》.2005年19—20合刊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學科教學評價》.(歷史與社會)《E環境下的中小學學科教學專題研修》.(理論與操作)浙江教育廳師范教育處.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

猜你喜歡
課件課堂教學
甜蜜的烘焙課堂
美在課堂花開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用Lingo編寫Director課件屏幕自適應播放器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從“廣用”到“省用”——談音樂教學中課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數學多媒體課件質量的幾點思考
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取與舍
跨越式跳高的教學絕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