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學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

2015-05-04 07:15胡大雷
廣西民族研究 2014年4期
關鍵詞:文化精神士人文化傳播

胡大雷

【摘要】“地域”成“學”,各具學術基礎、理論體系、社會需求及現實價值,而一些基本問題則是共有的。就桂學研究而言,其一,地域學研究以“人”為本,廣西地域居住人口構成多民族性的特點及各種成分的士人,應該予以更多的關注。其二,地域學研究的獨特性視角是地域,廣西遠離文化中心而又是中華文化向外域傳播的前沿,由此構成桂學的特殊形態。其三,地域學研究各具獨到的學術價值,桂學研究作為新興學問,既在于追溯學術之源,更應當注重其關注當前、放眼未來的應用價值。其四,地域學研究的社會意義,一般是傳承本區域最具有時代價值的民族和諧精神,而建設桂學,更是要確立桂學在中華文化發展傳播中的地位與作用,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提供文化智力支持。其五,桂學研究又承擔著建立新型的地域之學的責任,既有一定方向的科學研究目標,又要為社會服務并培養人才。

【關鍵詞】多民族性;士人;文化傳播;應用價值;文化精神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4)04-0133-005

所謂地域學,即以地域為核心的歷史與現實的一種系統知識學問、學說的總和。首先應該是確定地域,而各個地域,都是以中國的歷史進程與空間范圍為限定,以中國歷史、文化為宏大背景的,這是我們研究的前提。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們的地域學研究,就是討論其總體問題與研究對象,討論其基本構成,進而探討實現其社會價值的路徑以及服務社會的方法。鑒于以上宗旨,地域學研究有幾個基本問題必須明確,并且在以后的研究付諸于貫徹實施。目前我們正從事“桂學研究”,擬以此為例來進行探討。

其一,地域學研究以“人”為本。雖然說地域學研究首先是確定地域,而落實到具體的研究,應該把各個地域的世居人口作為首要的研究對象。從古代起,中華大地上居住人口的特點就是流動與穩定相結合,就流動性而言,總的趨勢是由北向南;就穩定性而言,中國人“重土安遷”,流動往往并非出于自愿,一有機會就要安定下來。中華各地本地人與外來戶、漢族與少數民族,都是在這樣的流動與穩定相結合中形成的。就桂學而言,廣西地域的多民族性決定了桂學研究的首要研究對象是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廣西作為多民族聚居區,具有獨特鮮明的南方民族“南嶺族群”特征,這是桂學的文化成長環境。從民族學視角觀察和分析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以及漢族12個廣西世居民族,考察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探討跨域跨境民族文化關系,論證、闡釋各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如何成為桂學之魂、桂學精神的。作為多民族生活的地域,各民族文化呈多樣性而又和諧、團結、融通,造成了桂學在形態方面既多樣化又統一于中華文化的特性。桂學的民族學視角將使桂學研究變得更加豐富和實證,并豐富中華民族一體多元的思想。

地域學研究以“人”為本,還應該把注意力多放在古代士人方面,這當然包括因各種各樣原因或為宦、或貶謫來到本地域的外省籍士人,他們也是地域文化傳統的創造者且更是闡釋者,他們既是地域文化傳統的主要傳承者,又引領著外地域某些先進文化的傳入及與本地域文化的融合,更是把本地域文化介紹給外地域的傳播者。就桂學而言,首先是廣西古代士人的構成情況:既有遭貶謫而來的中原士人,又有本地士人;既有朝廷任命下的各級官員,又有各少數民族的首領、土司;既有世代讀書人,又有各少數民族部落中的祭司、師公等文化人,等等。這些廣西古代士人在本土文化建設與發展中承擔著重任,如廣西的部分地域舊屬交趾,當漢武帝把全國設為十三刺史部,獨交趾不稱“州”,漢代末年,正是在士燮等廣西士人的堅持努力下,交趾建州,古粵西之地升格了,國家在地域管理上對古粵西之地與其他地域實現了一視同仁,加快了越、漢一體化的進程。廣西的文化建設,是在外省籍士人遠赴粵西任職為宦者與少數民族“酋領”、本土士人的共同努力下進行的?!稄V西通志》稱廣西士人具“律己之廉、蒞政之公、恤民之仁、體國之忠”的為宦風度。廣西古代士人對廣西歷史上重大事件如少數民族問題、護邊安國的看法等,以及廣西古代士人文學集團、流派如何領全國風氣之先等,對我們來說都值得深入挖掘、研究。

其二,地域學研究的獨特視角?;諏W、藏學、蒙學、蜀學、湘學、楚學、嶺南學、桂學等,都有以地域相稱的意味,雖然各有內涵與重點,但必須述說的是區域性視角。各地域處于祖國各地,地貌、氣候、物產等外在環境不一樣,自然在文化上有諸多相異之處;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中華大地區域廣闊,在地理上有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之別,而文化上則有中心區和邊緣區之別;而我們中華文化處在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之中,各地域所處或中心區或邊緣區之別在與世界文化的這種交流中,又是一種怎么樣關系?就桂學研究而言,廣西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喀斯特地貌,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生態與我國沿海平原的平原生態的結合部。廣西地域既有山區的相對閉塞,又有沿海的開放環境。充分認識這種特殊地理生態系統,對桂學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文化上的中心與邊緣。我國傳統文化關系的研究,長期是從以中原為中心視角的,從這視角看,廣西地域確是遠離中心的邊緣。但廣西地域不缺乏對文化中心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和競爭力;而從邊緣外圍的視角來看中心,廣西地域也不缺乏對文化中心的競爭力及補充性,如此解讀這種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和競爭力,方能有效理解中心與邊緣如何實現從文化的互動到文化的和諧。其次,交流上的國內與國外。雖然廣西遠離文化中心但又是中華文化向外域傳播的前沿。從廣西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使中華文化傳播出去,但也從這條路使新思想、新文化傳播進來。桂學須站在中國大陸看待中華文化通過海路、邊關傳播進入東南亞、進入世界,也須從海上、從世界的角度,研究世界先進文化通過北部灣向我國的滲透、傳播,獨特的地域環境使桂學研究需要國際的視野。廣西地域特殊的各種因素合力推進了桂學的誕生、構成、成長及發揮作用的過程,突出了桂學不同于其他地域之學的特性。作為遠離中原而文化相對落后的廣西,但在面向東南亞又作為中華文化的強者面貌出現,從學術史方面的研究可以理解此二者構成了桂學的特殊形態。作為地處邊疆相對閉塞的廣西,但又面臨大海處于開放的、接受新事物的前沿,造成了桂學既相對閉塞又開放的特性。

其三,地域文化之學,或為偏重于地域文化中某一重要意義的、代表主干意味的學問、學術,或為地域文化中某一有著突出意義、作出特殊貢獻的學問、學術。各種地域之學,都具有各自的重點,把握住這一點,是建立、建設好地域之學的關鍵。就桂學而言,當前桂學研究應該突出的重點是什么?從桂學研究具有獨到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來說:既追溯學術之源,又關注當前、放眼未來;既關注關系自身,又注重處于改革開放的地域前沿的對外影響;既建立、建設地域之學,又反哺地域,為廣西社會服務,為廣西新文化建設服務。從整體而言,追溯學術之源具有非常重要性,包括桂學研究涵蓋建構什么樣的桂學學科體系、梳理桂學學術史、搜集整理桂學各種形式的文獻資料、勾畫廣西各民族人民與古代士人的生活與心理歷程等?!肮饘W”概念提出得較晚,最早為晚清時康有為在桂林講學時,撰《桂學答問》及其《桂學答問序》,提到了桂林的書院;以后又有稱“桂學”為以桂林為中心地域的桂北之學。因此,桂學研究從純粹的實踐性的研究進入到帶有一定理論色彩的一個專門研究領域的歷史較短,在這種進程中,獨立的桂學研究意識是一步步顯現的,創建獨立的地方區域之學的觀念是一點點強烈起來的,研究行為的自覺性也是一天天強化起來的,因此,桂學研究的追溯學術之源,成為桂學研究者自信的基礎,成為桂學研究學科化的起步。但是,地域學研究更要強調應用。就“桂學之用”而言,應該探討桂學文化資源如何從潛在的資源演變為發展的硬支撐問題。通過對桂學傳統的梳理和理論總結,將有關成果如廣西成功的文化案例運用于當代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民族關系的穩定以及廣西的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這是桂學研究的落腳點。我們希望探討廣西當代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借此建立起一種有價值的區域文化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條學與用相結合的新路。這就是新型模式的地域文化之學彰顯以“學”為“用”的服務導向。依照中央關于“地方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應主要圍繞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開展應用對策研究,有條件的可開展有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基礎理論研究”的精神,我們的桂學研究,要做到既在于“學”,選擇有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研究資源開展基礎理論研究,更在于“用”,創造出以“學”為“用”服務的新模式。我們這種以“學”為“用”服務的模式起碼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開發利用桂學特有的文化資源。桂學中的許多文化資源各具魅力,我們既對桂學文化資源考察研究,也要考察研究其在歷代的如何應用。除了總結概括其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外,更是要把這種成功的經驗推廣到相關的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中,以促進廣西文化產業的發展。比如從臨桂詞派到文學桂軍、漓江畫派,各有其成功的經驗,那么,怎樣使我們更多的文化資源也得以走上文化市場,這就需要做對策與實證研究。二是保護文化多樣性資源。民族文化多樣性是桂學存在的基礎之一,因此,在開展廣西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的資源調查、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發展與傳播情況調查、少數民族民間文化接受情況調查的同時,強化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口傳文化、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等保護方案與措施的針對性研究。三是挖掘、整理歷史典籍文獻材料。桂學的典籍文獻很多,從廣西地處邊疆的情況出發,歷史邊界地域的劃定、北部灣乃至南海的開發、中外關系等許多材料尤其珍貴,挖掘、整理這些典籍文獻,既是桂學研究的基本,又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需求,是本項目的重要訴求。四是通過桂學研究,為廣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更廣闊的人文空間。歷史上的廣西并非長期落后于全國,許多領域也有領先于全國的典型。但進入近代以來,受邊境戰爭等因素的影響,廣西逐漸落后于全國的發展,這已經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為了促進這個區域的發展,國家出臺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問題》等一些戰略舉措,近10年來,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GDP總量已經突破一萬億。但廣西的文化形象仍然停留在“老少邊山窮”上,文化軟實力的發展遠落后于經濟硬實力。這個問題不解決,廣西區域的發展始終不是科學的發展。所以,對無論是落后還是領先的文化現象,都要從桂學傳統中找到某些緣由的一貫性,找到規避或借鑒,更為重要的是從廣西文化資源的豐富性方面破除長期以來的對廣西的偏見。我們開展桂學研究,對于重整廣西文化資源、重樹廣西文化形象、重拾廣西文化自信,為中國這個重要區域的發展提供人文支撐是具有很強現實社會意義的學術行動。

其四,關于建立、建設地域學的社會意義問題,這是地域學研究的宗旨與目標。一是通過地域學研究,傳承該區域最具有時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每個地域學都應該有區別于其他地域之學的特質,都應該有其獨特的發展規律,這一問題是整個地域學研究得以獨立存在和成立的基礎,如果這一問題不能有效解決,地域之學之名難立,地域之學之實也難存。就桂學而言,這是把這一問題列為“桂學之本”的原因所在。廣西傳統的人文精神是什么?民族精神是什么?這一問題包含三個基本問題:一、廣西特定的地形地貌、沿邊靠海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融合,造就了什么樣的廣西民風?二、廣西各少數民族具有怎樣的心態與文化精神?三、廣西傳統的知識分子具有怎樣的心態與文化精神?這三個問題之所以是重點,是因為它是桂學研究的靈魂,決定著本地域之學的研究深度。沒有對這三個問題的深入回答,桂學之源的問題就得不到很好解決,從而動搖整個桂學研究的根基。它們之所以是難點,是因為存在著兩方面的困難:一、搜集資料之難,即如何窮盡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和現實材料?二、提煉之難,即如何通過有效的路徑和方法,得出多數人認可的結論?廣西是多民族地區,除漢族之外,還有壯族、瑤族、侗族等11個世居少數民族,這是一個民族大家庭。雖然無論是唐宋還是元明清時期,廣西境內的民族沖突從未間斷,但到了近現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各民族和諧相處,民族矛盾降到了最低。在某種程度上,廣西是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民族和諧相處的典范。因此,我們區域最具有時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就是和諧。研究如今作為民族地區的廣西成為全國民族沖突最少、關系最和諧的地區之一,無論是將其放在當今復雜的國際背景還是國內背景下去研究考察,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鑒于廣西和諧民族關系的實際,近年來,國際敵對勢力出現了要在廣西制造不和諧民族關系的思潮與行動。桂學研究不但要傳承和諧文化精神,更要防止破壞和諧的各種思潮的滋生與蔓延,這是桂學研究首先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二是通過桂學研究,確立桂學在中華文化發展傳播中的地位與作用,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提供文化智力支持。廣西雖然是多民族區域,但歷史上很少有分裂獨立的傾向,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很強;廣西的地緣條件又決定了廣西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橋頭堡,至少自漢代起,北海灣就成為中華通向南洋、或者說通向中華的通道之一了,湯用彤先生在論佛教的傳人時稱,“則是時交州為東西海程之中心,因能吸收異教殊俗,思想較中原能自由開發”。桂學研究,將充分挖掘廣西在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起的特殊作用,為今日中華文化的傳播做出更大的貢獻。

其五,建立新型的地域之學。桂學建立、建設的是一種新型研究模式的地域文化之學。雖然說新型模式的地域文化之學是建立在地域的特殊性上的,但地域學作為學科,既有一定方向的科學研究目標,又承擔為社會服務以及人才培養的重任,尤其在我們高校進行地域學的研究,更是如此。每一地域之學的研究,既在學科范疇內進行,又有為本學科建設添磚加瓦的責任,為本學科建設的創新性發展提供自己的經驗與教訓。因此,地域學研究在學術思想理論的預期目標,就是創新“中國地域之學”的學術思想理論,建立起一種新的地域學研究范式,為“中國地域之學”增添新的內容。就桂學研究而言,桂學研究不僅僅在于自身的研究,還要在學科建設發展方面有著預期的目標,即為建立新型的“中國地域之學”,推動廣西的地域之學學科建設的發展。

新型的地域之學應該在三個方面進行學術思想理論的創新:一是從特殊性方面說,通過研究,強調新型的“中國地域之學”研究必須注重地域的特殊性的問題。我國地域遼闊,區域資源稟賦與發展模式差距比較大,徽學、藏學、湘學、楚學、嶺南學等區域文化學科比較好地解決了區域文化的發展差距與特色問題。但就我國西南地區的實際來看,這個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從自然環境而言,廣西屬于喀斯特地貌區域,歷史文化、風俗民情與山地地貌有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獨特文化系統、心理結構與思維觀念,由此形成桂學作為地域之學的學術特質;從區位所處地位而言,廣西地處沿邊、沿海的祖國南疆,歷史上鎮南關(睦南關)與當前南海領土爭端以及東南亞各國國際關系都密切相關。廣西區位的國際戰略的特殊地位,既具有守疆衛國的職責,又擔負跨域交往及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由此構成桂學作為地域之學的學術特質;從地域文化上講,既有遠離中心邊緣化的一面,又有面向外域而肩負中華文化向外傳播的重任,其面向大海,又多有開放的機會而領風氣之先,是當代面向東南亞開放的前沿;從民族地區特色而言,廣西既形成民族雜居、通婚、同俗等民族和睦團結與跨文化交往的豐富多彩、和諧統一的人文環境,也構成歷代土司(土官)制度與“改土歸流”的特殊行政管理制度體制形態,以及發展成現在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特殊形態;從地域居住各民族講,即是如何形成了當代和諧的民族關系。桂學在學術思想理論上的這些特殊性,可以作為“中國地域之學”在西南地域的典型,是“中國地域之學”的學術思想理論某一類型的代表。二是從普遍意義上說,通過桂學研究,強調新型的“中國地域之學”要注重學理性與現實性的結合。要完善桂學學術理論建構體系與理論模式,豐富完善學術共同體體制,并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知識譜系與理論結構。桂學學理性的合法與合理以及結構地位,是建立在現代觀念的學、源、本、魂、用(桂學之學、桂學之源、桂學之本、桂學之魂、桂學之用)構筑的整體框架上的,是以地方學術之源流及其地方性學術成果的現代性為支撐的。本研究以上的整體框架與所要突出的成果,就是為了適應廣西地域的特殊性與廣西當前發展的現實性而構筑的。三是通過桂學研究,在學術思想理論上凸顯新型的“中國地域之學”研究如何注重應用,注重走出書齋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注重合乎當前的國家文化戰略的需求。

因此,就學科發展的創新性而言,有如下要點:一是怎樣形成中國地域之學研究有特色、有影響的流派,以推動地域之學的研究。桂學研究最顯著的特征是其具有兩大目標:承襲傳統與服務社會。依據廣西地域的特殊性,我們希望通過桂學研究,制定出地域學研究的總體框架的學、源、本、魂、用,以此來探索與培養地域文化學科發展中的學科范圍、學科性質、學科規律,等等;通過桂學研究的總體框架下各個研究方向的分布及各主要內容的展開,探索與培養地域文化學科所跨學科新的分布;通過本研究的總體框架下各個研究方向的展開,探索與培養地域文化學科新的研究程序、研究方法等。二是通過桂學研究,發掘、培育地域學學科新的重大問題,以期把本學科的重要問題深入細致地探索下去。三是形成一個有特色的區域文化研究的創新團隊,建立構成地域之學研究創新團隊的模式,不僅要培育一批地域之學學術研究專家,而且要培養一大批扎根基層的研究人員,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研究立足于更深厚的基礎之上。四是通過自身的工作為建設更高端的研究平臺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黃仲盈]

猜你喜歡
文化精神士人文化傳播
教師文化建設是實現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根本保障
中國文化傳播與藝術人才外語能力培養創新
文獻視域中的中國古代“行樂”觀念及園林行樂生活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淺析《黃河晨報》對河東文化的傳播
從中西宗教差異中透視中國文化精神
讀《申報》女性廣告,享文化傳播之精華
《續夷堅志》對《夷堅志》在內容上的繼承
“竹林七賢和榮啟期”壁畫資料追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