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當代小說中的農村青年形象

2015-05-26 09:03沈釗
文學教育 2015年6期
關鍵詞:創業史理想人生

沈釗

內容摘要:建國后,以土改時期的“新人形象”梁生寶和新時期青年高加林為代表的農村青年,不再局限于舊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單純成家立業的觀念,試圖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新途徑。從他們身上能夠清晰地體現出,社會變遷中農村青年追求理想方式的不同,以及所處時代給予個體的巨大影響。

關鍵詞:《創業史》 《人生》 農村青年 理想 時代

一.梁生寶: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實現個人的精神追求

創業,是中國農民千百年的夢想,是傳統影響下成家立業思想的集中體現。在《創業史》中,柳青塑造了把創業和社會主義變革相結合的“新人”梁生寶,再現了合作化時期年輕人的性格特點和對出路的探求,還原了農村青年的典型。

土改后分得土地的喜悅,對梁生寶來說不僅是政治上的認同和經濟上的翻身,更是植根于腦海的創業思想的再一次萌動,因為他明白梁家祖祖輩輩創業難的根本原因所在就是舊社會舊制度。對于給了他實現夢想機會的黨,梁生寶懷著深厚的感情。此時的他已不再囿于個人成家立業的“小農階級落后思想”,實現個人的理想和投身黨的革命事業,自然而然地結合在了一起。聽從黨的指揮,投身于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那個時代農村青年必然的選擇:在過分強調階級成分和斗爭路線的50年代,與地主反派劃清界限、與工農群眾結合在一起是意識形態加給人們的普遍認知,就連城市的青年也被號召到更廣闊的天地去鍛煉,如趙樹理在1957年致女兒的信中寫道:“只有真正參加了生產,才能深刻的體會到我們的社會主義生產建設現在是個什么階段,才能深刻體會到生產中的任何問題都與自己有著直接關系……”這無疑更加明顯地道出了青年在“鄉勝于城”的特定時代背景下實現個人價值的選擇。聯想隨后開展的“上山下鄉”運動,以及十七年文學諸多作品中對于青年出路的闡釋(如楊沫《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靜的知識分子工農大眾化、宗璞《紅豆》中主人公江玫堅持政治高于情感的態度),不難得出結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青年實現理想的途徑,就是把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結合起來,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在這種思想指引下的梁生寶,成為“新人”的典型也就毫不意外了。建國后的一代青年,真心地獻身于“偉大的事業”,把改變自身命運的動機置于時代的洪流中,把實現遠大理想的過程融于歷史的進程中,這一選擇展示了特定條件下的個人價值實現的必然途徑。而此類小說結束時往往采用“新人”投身于新一輪的斗爭風暴中的場景(如林道靜在游行隊伍中呼喊、梁生寶準備合作社的建立工作),以此來表達作家和官方話語角度對于此種“新人”形象和方式的認同。

二.高加林:在社會的重壓中重塑個體的人格

柳青對中國農民和農村的深切體察,對“動機—命運”模式的講述,給了后來作家以重要的影響。路遙的《人生》可以說是置換了“城勝于鄉”的時代背景下,另一種生存狀態下的農村青年的縮影。

改革開放時期的農村青年奮斗的心態和目的,已經和建國初期被過分渲染的革命熱情有了天壤之別。面對巨大的城鄉差異,高加林意識到“非要離開高家村不可”,他深知農民的艱辛,所以拼命讀書,就是為了不當土地的奴隸,而這也成為當時所有農村人的共識。甚至在面臨巧珍熱烈而淳樸的感情時,他也不得不去掂量個人的前程是否會被與巧珍的結合所改寫:“這樣一來,自己大概就要當農民了”。高加林面對愛情的抉擇,體現了當時的農村青年的價值觀,即一切服務于脫離土地的愿望和成為城里人的夢想。社會地位、身份認同、職業、工資等等一系列物質的因素已經浸透到他們的思想中。

所以,在面對雖然是憑借關系得到的工作時,高加林的表現確實可以稱得上勤懇努力,這仿佛也為他鋪就了一條通往城市的坦途:“他的心隨著疾馳的汽車飛騰起來”,盡管這路上還會有許多未知的波折,但這不失是以他為代表的廣大農村青年追尋理想的轉折點,甚至是個人生命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然而是否單憑著個人的踏實肯干就能得到社會的認同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現實往往是殘酷的,經過作家藝術加工后的情節在顯示戲劇性的同時,也引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那就是農村青年往往在不可抗的力量中經歷“迷惘—追尋—再迷惘”的怪循環。高加林“落榜—當民辦教師—被排擠失業—當農民—再次參加工作—再失去工作”的經歷,仍然是千千萬萬農村青年們不幸遭遇的生動寫照。此時,追尋個人的價值和順應社會的潮流之間仿佛產生了斷裂,以至于農村青年在迷惘中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理由解釋這一矛盾的現實。

三.奮斗背后時代的倒影

其實無論是梁生寶把個人理想與社會建設相結合,還是高加林在努力過后仍然找不到理想的方向,都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由此也能體會到國家的政策方針對于個體命運的巨大影響力。

梁生寶所處的時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在各級黨委、干部的領導下,在各種宣傳和標語的潛移默化中,在過分強調階級意識的敏感環境里,個體情緒很容易被感染或煽動,這也能從側面解釋《創業史》中對于貧農同仇敵愾的場面的刻畫。當時的任務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庇谑窃谔岢ブ磳胃傻谋尘跋?,“共同富?!憋@然成了農民的心愿,不可能也不允許出現巨大的貧富差距。農民千百年的創業夢想和黨的政策不謀而合,這是以梁生寶為代表的建國初期農村青年熱情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動因:歷史的發展給了他們在社會浪潮中實現個人理想的可能。

而到改革開放后,國家的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動后富”。加上戶籍限制以及先前建設中農業為工業、農村為城市輸出了大量的資金和勞動力,城鄉的發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由此形成城鄉二元化體制。優越的資源、科技、資金都集中在城市,而農村的面貌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城勝于鄉”取代“鄉勝于城”,成為這一階段的典型特征。

這種情況下,農村的青年希望脫離世代耕種的土地,到城市里尋找更多的發展機會。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變遷,城市早已和農村產生了巨大的鴻溝,不同的人們在生產生活方式、待人接物上有明顯的不同,農村受到了來自城里的歧視,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但又是國家發展幾十年累積的必然結果。城里人和農村人的稱呼已經被標簽化了,進城當干部,物質豐盈,精神飽滿,被人羨慕;回村當農民,又累又困,且終生為土地所困,而且這種差異還會延續到下一代身上。endprint

于是在變更的社會環境下,農村青年們失去了方向,他們堅信的“努力就會有回報”的信念仿佛被徹底摧毀,他們對于父輩視之如珍寶的土地不再感興趣。以高加林對待愛情的態度為例,他始終把感情作為個人前途的附屬品,哪怕是真正的愛情也無法阻止他進入城市的步伐,因此才會與黃亞萍開始建立在身份互相認同基礎上的關系;當他失去工作時,這感情也就不可避免地瓦解了。高加林的愛情悲劇,是這一彷徨群體的生動寫照,是傳統道德和現實追求的矛盾。盡管幾十年來青年的共同點依然存在:自始至終,他們都在努力。

四.當下農村青年出路的探索

在《人生》中,路遙把這種集體茫然的原因歸結于少數人身上,“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有馬占勝和高明樓這樣的人,他們為了個人利益,有時毫不顧忌地給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當頭一棒,有時,還是出于個人目的,他們又一下子把這些人推到生活的順風船上,轉眼時來運轉,使得這些人在高興的同時,也感到自己順利得有些茫然?!边@種解釋并非不合理,只是造成這類人存在的原因,還要從更深層次去思索。

置換一下故事的背景,高加林的奮斗故事發生于改革開放初期,而今天發生的“涂自強的個人悲傷”,則是千千萬萬農村大學生的悲傷?!艾F在不是他的時代,他的時代屬于十年后,或者更遠。他唯有豁出去打拼,才能扭轉自己的局面”,然而最終,生活玩笑般地將他的人生從這個美好的世界剔除,也使他終于明白“他根本就沒有人生”。

社會的弊病、制度的不公仿佛在掙扎和絕望中被人們所習慣、所接受、甚至所遺忘,而作家描繪的生活,也具有相當的普遍性。這是擺在當今讀者面前的命題:在巨大差異中,如何讓農村青年奮斗失敗時代悲劇不再重演。

總之,從城鄉一體化到二元對立,從梁生寶到高加林,再到今日的廣大農村青年,他們的理想始終被時代的浪潮裹挾,而不能夠完全自主;他們個人價值的實現,亦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我們需要從中讀到的,不僅僅是個體如何適應變遷的環境,更應該思考,如何找到一種途徑,使得農村青年們都能夠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參考文獻

1.柳青:《創業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2.路遙:《人生》[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

3.方方:《涂自強的個人悲傷》[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

4.毛澤東:《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按語[R],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5.毛澤東:《關于依靠貧農鞏固地團結中農問題》[M],《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王慶生、王又平主編:《中國當代文學》[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7.于強:《農業合作化運動與“干預生活”的文學口號》,[J],揚子江評論,2015.1;

8.徐勇:《八十年代小說創作與“青年問題”》[D],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6。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endprint

猜你喜歡
創業史理想人生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無盡”的《創業史》——我的父親柳青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我們需要帶有泥土的生活
青年志 三位青年“創業史”——心思始終“釘”在超越前輩
人生中的某一天
李書福 自書40年創業史 致敬改革開放
斜倚人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