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償說與網絡文學的盛行

2015-05-26 09:04王帥奇
文學教育 2015年6期
關鍵詞:文學創作弗洛伊德學說

王帥奇

內容摘要:隨著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文學憑借其自身獨有的特點已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將影響到未來文學的主流發展方向。本文主要以補償說,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來重點探討網絡文學對于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的心理補償作用,其心理補償作用主要體現在虛擬美學和邏輯宣泄方面。

關鍵詞:補償說 網絡文學

一.網絡文學發展現狀

網絡傳播正在大范圍地影響著當代人的生活方式;而網絡文學的興起則對傳統文學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改變了文學的生產、傳播和存在方式,同時塑造著新的人類生活與交際方式。

1.網絡文學創作與閱讀的間接性

網絡寫手在創作網絡文學時,不同于傳統文學的創造活動,網絡寫手只需一臺電腦即可。這相對于傳統文學創作活動來說,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性都大大降低。同時,網絡文學創作過程與傳統文學創作過程在進行文學創作時所需要的時間不同,專職的網絡寫手創作速度較快,每天都有幾千甚至上萬字的更新量。而傳統文學創作則與之差異甚大,作家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部中篇或者長篇作品。

網絡寫手在創作活動結束后,也即完成了一次將意識中的文本轉化為電子版的文本的過程。而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無需按照傳統的“看書”的方式,進行直接的書本和眼神的交流,而只需要通過現代化的傳播載體,將已經生成的電子版的文本加以研讀即可。

2.接受主體的廣泛性

網絡文學的接受較之傳統文學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文學接受已被網絡文學賦予了新的含義。尤其是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看,網絡文學都呈現出越來越大眾化的趨勢。相對于傳統文學的接受范圍僅限于知識文化水平比較高的人群,網絡文學的接受范圍則更加廣闊,高等知識分子、農民工或者其他人,網絡文學都能以其通俗易懂的情節獲得大部分人群的青睞。

傳統小說的特點決定了它的接受者的水平相對較高,這也就在一定意義上縮小了接受者的范圍。而網絡文學則不同,網絡文學的接受主體與文學本身的接觸和融合則更為明顯,不同類型的讀者可以根據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自覺地通過想象和聯想來重新建構作者所建立的藝術世界,從而加強網絡文學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

此外,網絡文學在與讀者的互動中,也同樣可以體現其接受主體的廣泛性。羅蘭巴特所指出的“文本向作者開放”在網絡文學中也同樣適用。網絡作品一經出現,不同類型的讀者便能根據自己的感知對其進行“文學批評”,從而對網絡文學進行一次再創造。而網絡寫手通過讀者的反饋便可反觀自身及其創作,實現雙向互動。而傳統文學因讀者和作者雙方不能及時地進行交流,閱讀方式則顯得比較枯燥。

3.內容題材的獨特性

就內容而言,網絡文學作品大致可以包含兩類:一類是以電腦為傳播媒介的網絡化的傳統文學,另一類是網絡寫手的原創網絡文學。

其中對于歷史名著的改編,是網絡文學最顯著的文學沖動;改編名著最重要的特性便是賦予名著以現代性的文化品質。而網絡文學的名著改編,有兩個突出特征:一是使古代英雄人性化,一是使古代英雄戲謔化。例如:

“為什么……為什么這個世界上要有神仙?為什么天下萬物的生死都要由他們來掌管!”孫悟空咬牙道。

“因為世間萬物都是他們造的啊?!?/p>

“可我不是!我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生我者天地,誰也沒有資格管俺老孫生死,管他是閻王老子還是玉皇大帝!”等等……

對《西游記》進行虛擬了的網絡文學,解構了歷史的孫悟空,使孫悟空走出神圣的符號化牢籠走進民間,以自身的凡俗性來質問蒼天。

可以看出,不論是什么類型、什么方式的網絡文學,其語言大都通俗易懂,因而能夠滿足廣大接受者的閱讀要求。

4.創作主體的開放性

網絡文學的創作主體是大眾化、低門檻的,不管寫手的文學素養如何,也不管網絡寫手的職業是什么,均可以在自己的網頁上寫出并發表自己的作品。創作主體的開放性能夠進一步打破傳統寫作模式,使其局限進一步化解,從而更加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

同時,網絡寫手可在迎合網絡讀者的情況下自由地創作受歡迎的作品,其內容和題材均可由網絡寫手自行決定,這極大地增加了網絡寫手的自由性和靈活性。

二.補償說

這里所說的補償說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中的一部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主要可以包括意識學說、人體結構學說等,

1.意識學說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的出發點在于人的心理意識系統,而這一系統主要可以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的原始本能和自然沖動;第二部分主要是潛意識系統、無意識系統和意識系統之間的區別?!盁o意識系統總是被社會的道德和文化所掩蓋,處于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是潛意識系統,它既包括意識的內容也包括無意識的內容,其核心部分是良知?!盵1]

以上部分構成了人的心理的完整部分,這種心理結構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同樣也是補償說的基礎所在。

2.人格結構學說

弗洛伊德將意識、潛意識、無意識重新詮釋為了本我、自我、超我學說?!氨疚蚁喈斢跓o意識系統,即原始的欲望,本我奉行的基本原則是快樂;超我是由社會、道德等社會意識構成的系統,超我奉行的基本原則是壓抑;自我起著檢察官的作用,調節本我和超我,在本我和超我間力求平衡,它奉行的原則是現實。一個健康的人能夠達到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不平衡則會產生病變?!盵2]

三.網絡文學的心理補償

(一)網絡文學的虛擬美學

1.虛擬和虛假的關系

具體到這兩者的定義,虛擬指的是一種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事實的情況,憑想象或其他手段所創作出來的事物;而虛假本身就是一種假象,指不可能存在的或是不真實的人或事。具體到網絡文學中的虛擬美學,指的是并不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客觀地存在,只是一種想象性的占有。但它并不是虛假。endprint

網絡時代的特點是,它不但能夠借助科學技術來滿足人類的種種需要,而且能夠為其創造各種條件,以虛擬的方式來滿足人類的各種要求。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說道:“文化工業通過不斷的向消費者許愿來欺騙消費者,但這種許諾并沒有得到實際的兌現,僅僅是讓顧客畫餅充饑而已?!痹谶@里,他所表達的是從虛擬和現實的二元對立角度來解讀虛擬,網絡時代的虛擬是一種美學的虛擬,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實踐著自己的審美觀念,完成著自我重塑、建構和完善。

而對于網絡文學來說,虛擬美學水平高低絕并不取決于網絡文學中的想象和聯想成分有多少,而是網絡文學寫手對于虛擬美學的主體認知觀念如何,寫手能否把虛擬作為本體來看待,從而在本體的基礎之上建立起另外一個世界。

2.建立文化感情世界與文學沖動

紙質媒介的時代正在遭受著網絡媒介時代的強烈沖擊,而網絡文學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代表,它通過虛擬這種特有的方式來建立自己的情感世界。

網絡文學最顯著的文學沖動,是對于歷史名著的改編。改編名著,一方面是對于現代消費的重新整合,另一方面就是賦予歷史名著自身沒有的文化品質,在傳統消費模式中探索新的方向。

網絡文學通過虛擬美學的介入,在歷史和現實之間獲得了根本性的解放,使網絡文學自身不必受制于種種物理時空和感覺經驗的各種局限和人為障礙,突破了一維時空的局限,將多維時空的益處發揮到淋漓盡致,從而為現代文學創作提供一種新的途徑。

(二)網絡文學的邏輯宣泄

可以說,網絡文學完全顛覆了傳統文學創作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網絡寫手和網絡讀者大部分都是用匿名或者其他形式的名字來登陸的,所以這種方式可以起到多重作用。

社會面具焦慮的消除,主要是審美承擔焦慮的消除。社會面具焦慮的消除能夠讓讀者暫時忘記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身份以及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能夠以匿名的方式來自由地去宣泄自己的所思所想,[3]正如網絡通訊工具騰訊QQ中的匿名功能一樣,去獲得選擇身份的自主和變換角色的自由;而審美承擔焦慮的消除則能讓作者從傳統的藝術重擔中解脫出來,滿足在紙質媒介中無法輕易兌現的發表欲和自我表現欲。自由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想法,從而使得他們在面對歷史時,無需顧慮前人所擁有的文學成就,使得他們能放下沉重的歷史包袱,從而使自己處于超脫功利的本真狀態。此外,這種方式也能夠淡化寫手們的社會地位,使他們能夠更加潛心于創作。

可以說,邏輯宣泄這一形式,讓網絡文學寫手和網絡文學讀者實現了從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轉變和提升。

參考文獻

[1]王保蘅:《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書》,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

[2]藍愛國,何學威:《網絡文學的民間視野》,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

[3]李麗,雷鳴,董宇:《透析網絡文學作品所體現的人性欲望與批判》,2013年;

[4]高蓉:《淺談網絡文學媒介對網絡主體的影響意義》,2003年;

[5]章君:《試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解讀小說《井》中人物的邊緣意識》,2002年;

[6]黃鳴奮:《網絡文學教授論叢》筆談,2004年;

[7]張才剛:《網絡文學: 存在之思與價值之惑》,2010年;

[8]歐陽友權:《互聯網上的文學風景——我國網絡文學現狀調查與走勢分析》,2001年.

注 釋

[1]王保蘅:《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書》,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

[2]王保蘅:《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書》,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

[3]藍愛國,何學威:《網絡文學的民間視野》,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學創作弗洛伊德學說
關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新思考
胰在臟象學說中的歸屬
梅卓文學創作論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愛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與“五輪學說”
從弗洛伊德入門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論文學創作中的虛構
馬克思無產階級解放學說的當代釋讀
花開一朵,至情綻放——從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看杜麗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