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體與草書的相關闡釋

2015-05-30 10:48高興全
中國書法·翰墨天下 2015年7期
關鍵詞:章草草書形體

高興全

“草”在古文字中寫作“艸”,像春天的小草。小草的特征多表現為雜亂無章的形態,因此我們將有粗糙特征的事或物稱之為“草”。在文字中最早使用“草”來形容,主要表現為書寫潦草。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文字本身去繁趨簡的演變規律,這種潦草的書寫逐漸趨向規范化,因此形成了與篆書、隸書并行的一種字體——草書。

一、草體的闡釋

其實不論在文字學中還是在書法中,草體與草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廣義上來講,但凡一切寫得比較潦草的文字,我們都可以稱作草體;而草書卻是一個狹義的概念,他有自己比較規范的用筆、形體以及章法等。

我們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文字,可以追溯到上古前文字時期,而有系統的文字可以上追到商代甲骨文。早在三代時期,文字的使用并不廣泛。甲骨文則可以理解為商代貴族的檔案,有專門從事此業者。到周代,文字主要刻在青銅器之上,多用于歌功頌德。青銅器銘文在裘錫圭先生看來,多代表著正體。那么正體之外,肯定會有相應的俗體,俗體是文字發展演變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動力。俗體的原動力則是文字快速書寫過程中所產生的,當文字書寫趨于快速時,對文字的形體、點畫必然有所改變,這種書寫時表現出潦草形態的文字,我們可稱之為草寫或者草體。在沒有狹義的草書形成之前,草體伴隨著整個文字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同時文字的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大,書契甲骨和澆鑄銘文的辦法太繁瑣,因此產生大量的手寫。而各國文字對宗周文字都表現出一種反叛,這種反叛則是對宗周文字正體的快速書寫或有意改變形體所產生的結果。從先秦實物來看,早在西周末年即有類似的草體刻于青銅之上,如《散氏盤》,被稱之為草篆。除此之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各路諸侯自立為王,不再受統治于周王室。由于文字大量使用,所以文字的載體也逐漸多了起來,書寫時也不那么規范了,用途也較為廣泛,已不再那么莊嚴。在出土實物文獻中可以看到,除了部分青銅銘文之外還有大量的朱書墨跡以及其他形式的書寫比較快的文字。如《包山楚簡》《云夢睡虎地秦簡》《侯馬盟書》《青川木牘》等,都可以理解為先秦時期的草體。而至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秦始皇頒布“書同文”的政令,以秦小篆為官方使用的正體。除此之外,在民間以及生活中常用的一種字體由于草寫而形成俗體,這種俗體為草書的形成以及隸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秦亡漢興,隸書逐漸代替了小篆,而此時作為草體書寫文字也逐漸與隸書產生分歧,最終形成草書和隸書兩種不同的字體。

二、草書的發生與脈絡

至于草書,在秦書八體中并未提及,甚至在《尉律》中還僅有八體,由此可知草書真正意義的形成是在隸書之后,在《說文解字》中講到:“漢興有草書?!眳s沒有確切的時代。草書的真正形成是在漢代,草書的萌芽產生于先秦,從先秦時的草寫產生俗體開始,文字便一直向快速書寫以及去繁從簡的軌跡發展。早在泰國文字俗體演變為隸書的過程中,就出現了一些跟后來草書相同或相似的草率的寫法。甚至在古隸簡牘中,也有些寫法跟后來的草書相同的偏旁。此時期的文字雖然寫得比較草率,但是從構字原理上,依然保持著古隸的面貌,因此不能將這部分簡牘看作嚴格意義上的草書,或許只能看作萌芽期或俗體。從出土的文獻以及書寫風格的對比上,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中將草書的形成大致定在至遲不會晚于元、成之際,很可能在宣、元時代已經形成。

我們知道了草書的萌芽及形成年代,那么,從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草書形態、風格來看,可以將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今草又有大草和小草之別。漢代尚未有“章草”這個名稱,晉朝形成了更為簡單的今草之后,書家才將漢朝相傳的舊體草書稱之為章草,用以區別。關于章草的命名有幾種傳說,常聽到的一是因產生于漢章帝時,所以稱之為章草;或因這種字體被用來上呈奏章所用,稱之為章草;再或者因為史游寫《急就章》而得其名。這些無疑有些牽強附會,章有條理、規章、法則的意義。章草的書法特點,隸意較濃,尚未完全脫離隸書的味道,以單字為主,在最后往往會出現隸書中的燕尾。這主要源于章草與隸書共以古隸為基準,隸意較濃,所以在學習章草的時候應以篆隸為基礎向章草學習,而不能從今草向章草去反推。對于章草的發展直至元明時期有些進步,如鄧文原、宋克曾用章草書寫《急就章》。漢代時草書逐漸走向規范化、正統化,此時期擅長草書者有張芝等人。草書曾在一些區域風靡一時,如隴西一帶對草書如癡如醉。而對這種現象,士大夫階級的趙壹雖然在所著《非草書》中批判這種社會現象,但同時也反應出當時草書風靡的程度。后來,經過三國至兩晉,草書逐漸趨向完善并逐漸轉變,即章草向今草的轉變。如被譽為天下第一帖的陸機《平復帖》,正是這時期過渡的作品。除此之外,我們所能見到的《樓蘭殘紙》的書法面貌,也足可以證明這一點。在這個轉變中王羲之起著關鍵的作用,王羲之的一些書跡中也能看到隸意。此時期的草書形式多變,整體以草書單字為主,偶爾出現一兩個字的鉤連,如王羲之《遠宦帖》《初月帖》均表現出這種特征。

繼而,草書發展至唐代是一個高峰,這一時期也是大草(有些書家將大草與狂草區別開來)的定型期。當然,唐代小草和大草并行,小草的風格面貌基本延續王羲之,代表作品有孫過庭《書譜》、賀知章《孝經》等。這一時期的大草以張旭和懷素為核心,對于張旭,在《飲中八仙歌》是這樣描寫的:“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項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張旭嗜酒,酒過三巡,揮毫潑墨,將草書發揮得淋漓盡致。相傳他因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書技大增,《古詩四帖》傳說出自于他手,刻石作品《肚痛帖》也流傳于世。與張旭齊名的是一位僧人懷素,唐朝有兩位名叫懷素的僧人,另一位是修律宗的高僧,與這位懷素并非一人。懷素喜歡以蕉葉為紙,善大草,作品有《自敘帖》《食魚帖》和小草《千字文》。草書自唐以后,宋元明清亦不乏善草書者。后世以草書立名者如黃庭堅、鄧文原、楊維楨、祝允明、張瑞圖、王鐸、傅山等輩。甚至近世亦不乏草書者,如毛澤東主席。另外,于右任先生曾試將草書標準化,編著有《標準草書》,對草書的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在各種字體中,唯有草書將書法的筆勢、情調以及作者的性情發揮得淋漓盡致,草書代表了中國書法的藝術精神。

三、草書的演變與書寫

草書起源于先秦的草體,脫胎于草篆向古隸演變的過程,形成于漢。從形體上看,草書與篆隸屬于不同的體系。章草脫胎于篆隸,對他們的用筆、形體的變革主要表現為,一是去省筆畫、合并筆畫,保存原字的輪廓,以點畫代替字形的一部分;二是省去字形的一部分;三是改變筆法。由于草書書寫時的速度快,因此很自然就改變了隸書中部分筆法和形體,最終形成自己獨立的筆法、形體體系。對于從篆書到古隸再到章草的演變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今草的形體主要源于兩點:首先,字形多因襲章草;其次,今草的形成時間與楷書形成的時間大致相同,因此,今草的一些筆法與楷書的筆法有些相通之處,形體多取于章草。今草中小草的特點一是小,二是以單字或二、三字成組出現。大草除了筆法與小草有些區別外,主要的是字與字之間的處理關系。甚至到了明清時期,由于書寫工具的變化,草書的形態和格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至于草書為何經歷了千年的滄桑,卻始終未成為和楷書、隸書那樣規范、重要的正體字地位。這無疑是由于草書本身的特點所造成,草書形體多源于文字簡化演變的過程,相對來說草書筆畫比較簡單;另外,草書中的一些筆畫以及偏旁部首相似或相同,容易混淆。所以,草書不適合在正式場合下使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草書的使用范圍還是比較廣泛的。

張懷瑾《六體書論》講“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我們應該如何學習草書?學習草書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草法、點畫、結字與章法、性情。首先草法,草書是獨立系統化的符號字體,因為草書是從篆書或古隸演變過來,因此,文字體系與我們所見到的隸書、楷書、行書大有不同,在書寫、認讀方面比較困難。草書的筆畫比較簡單,因此有許多偏旁部首和字形相似,或者一字有多種寫法。書寫起來比較容易混亂,這樣一來,認識草書是一項基本條件。其次對于章草和今草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些區別,學習章草,要追溯到本源,以篆隸的筆意去書寫。而書寫今草時則筆畫比較精細,在孫過庭《書譜》中指出了草書與楷書的關系,并進行對比:“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草書中對于筆法我們可能更多注重的是點畫、使轉、提按、疾遲、連斷等細節的書寫與處理。對于結字與章法,則主要表現在字形的勢態、正欹、疏密的處理。而在章法中則注意氣韻的貫通以及點線面或者組字關系的處理,甚至在用墨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后則是表現作者的性情,從意識形態來講,書法本身是以書寄情,表現方式則是作者用點線面,墨法的調和抒發自己的情感,這種性情與品格修養是離不開的。

草書作為五體之一,從最初的草寫到后來形成比較規范的一種字體,并實際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蛞詴_情,或以書達意??傊輹@種字體的發展在古代社會中有很大的實用性在其中,經過后人的不斷潤色,從而使草書偏重于審美藝術的表現。

猜你喜歡
章草草書形體
漢 蔡琰 草書我生帖
近現代章草觀念及其創作(上)
討源皇象 規模右軍 試論趙孟頫對章草的復興
談張耀山的簡章
康里巎巎草書謫龍說卷
章草對聯
《陽泉 草書賦》
西夏文形體研究述略
雞霉形體
草書與翻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