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不考“西方經濟學”

2015-05-30 10:48李自軍
新課程教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生產者包子

李自軍

【原題】 13福利經濟學認為:市場的總剩余(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總和)是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到均衡數量之間的面積(如圖所示),自由市場上的供求平衡可以生產出使總剩余最大化的物品量.一般來說,社會計劃者若想使市場上買者和賣者得到的總利益最大化,就應該

[TPA11.TIF,BP]

A更多自主決定市場均衡

B允許市場自己尋找均衡

C選擇高于市場均衡價格的價格

D選擇低于市場均衡價格的價格

【答案】 B

此題,通過百度可以發現來源:《曼昆微觀經濟學試題庫》.

太原命題人在“一?!狈答仌h上的解析是:

考生只要看題干的“自由市場上的供求平衡可以生產出使總剩余最大化的物品量”“一般來說,社會計劃者若想使市場上買者和賣者得到的總利益最大化,就應該”,就可以選出正確選項為B,而沒有必要去分析圖.

命題人確實也沒有分析這個圖,似乎一切都是已知的.筆者認為,這種解析,是典型的不求甚解.而且,命題人選擇本題來考學生,和這個解析一樣,也是不求甚解.“自由市場上的供求平衡可以生產出使總剩余最大化的物品量.”這應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原理”,但不是不證自明的.考生對此“不求甚解”,是無法運用它來進行“ABCD”選擇的.進行選擇,也只能是猜測.靠猜測來作答的題有何意義?靠猜測就能答對的題又有何必要?

毫無疑問,我國現行的高中政治課的課標、教材、教參和考試大綱,都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的經濟學常識,不是全面地系統地學習和考查西方經濟學.

全國課標卷的政治考試大綱里有“均衡價格”的概念,這并不是我國高考政治要考西方經濟學的證據.筆者認為,目前高中政治教材《經濟生活》里的有關價格影響供求的原理,其實和《西方經濟學》(大學教材)所講的價格影響供求并不完全相同.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的價格影響供求,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規律為基礎的,是在價值決定價格、供求影響價格的前提下,來分析價格對供求的影響.即在價格與供求的互動關系中,以價值決定價格為前提條件的.而西方經濟學卻是在供求決定價格(或者說物品邊際效用決定價格)前提下來研究價格影響供求.兩者有一個共同處:都認為價格影響供求.如果我們假設價格一定,靜態分析價格對供求的影響,那西方經濟學中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便可以為《經濟生活》所用,師生也可以掌握一種分析經濟現象的工具.這樣,高中政治教材《經濟生活》中的“價格變動的影響”,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運用并升華了西方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值得肯定.高考全國課標卷中已出現過的關于“均衡價格”的試題,可以用《經濟生活》的相關原理加以很好的解釋,是對社會主義經濟學知識的運用.

2015年太原市 “一?!闭蔚?3題,對于高中師生來說,根本不能用《經濟生活》的相關原理進行分析,是完全的西方經濟學的范疇.如此,勢必會造成誤導:高考將考“西方經濟學”,命題可以不求甚解,解析可以不求甚解.其實,我國高考不考西方經濟學,追求真理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顯著特征.

下面,筆者對2015年太原市“一?!闭蔚?3題,做如下解析.

筆者認為,西方經濟學的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我們已經不太陌生的那條“向右下傾斜”的所謂“需求曲線”.有了這么一條曲線,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可以做到數學化,真正成為科學.西方經濟學用這條曲線來解釋經濟現象.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市場總剩余就是用這條曲線來解釋的.

(1)什么是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其實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如圖1所示,市場上包子價格P4=1元時,我的購買量Q4=4個,共支付了4元.據西方經濟學說法,我所購的第一個包子(Q1)對我來說“效用(包子對人的滿足程度)”非常大,可解除極端的饑餓,我愿意支付的價格P1=4元,但我實際上支付的第一個包子價格為1元,這樣我就獲得了3元的剩余,如圖所示①②③.我所購的第二個包子(Q2)對我來說“效用”下降,我愿意支付的價格P2=3元,但我實際上支付的第二個包子價格仍為1元,這樣我就獲得了2元的剩余,如圖所示④⑤.我所購的第三個包子(Q3)對我來說“效用”又下降了,我愿意支付的價格P3=2元,但我實際上支付的第三個包子價格還是1元,這樣我就獲得了1元的剩余,如圖所示⑥.我所購的第四個包子(Q4)對我來說“效用”為0,我愿意支付的價格=1元,我不再獲得剩余,即在P4的價格下,我不再增加購買.總之,作為消費者,我獲得的剩余共有6元,就是圖1中的陰影三角形的面積.據此,我們可知,所謂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商品時所愿意支付的價格總數量與實際支付的價格總數量之間的差額.這個差額,實際上是消費者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

(2)什么是生產者剩余

生產者剩余,其實也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如圖2所示,市場上包子價格P4=4元時,某生產包子者供給量Q4=4個,共獲得16元.據西方經濟學說法,他所生產的第一個包子(Q1)對他來說“節欲和費用”非常小,舉手之勞,他愿意以價格P1=1元出售,但他實際獲得的價格為4元,這樣他就獲得了3元的剩余,如圖所示①②③.他所生產的第二個包子(Q2)對他來說“節欲和費用”增大,他需以價格P2=2元出售,但他實際獲得的價格為4元,這樣他就獲得了2元的剩余,如圖所示④⑤.他所生產的第三個包子(Q3)對他來說“節欲”更加困難、“費用”更大,他須以價格P3=3元出售,但他實際獲得的價格為4元,這樣他就獲得了1元的剩余,如圖所示⑥.他所生產的第四個包子(Q4)對他來說“節欲和費用”極大,他以價格P4=4元出售,不再獲得剩余,即在P4的價格下,他不再增加出售.總之,作為生產者,他獲得的剩余共有6元,就是圖2中的陰影三角形的面積.據此,我們可知,所謂生產者剩余,是指生產者在出售一定數量的商品時所愿意接受的價格總數量與實際獲得的價格總數量之間的差額.這個差額,實際上是生產者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

(3)什么是市場總剩余

把(1)的消費者剩余和(2)的生產者剩余相加,就是市場總剩余.現在,我們假定包子市場供求相等,呈現均衡狀態.那么,按(1)(2)分析,市場總剩余如圖3所示.△APE的面積為消費者剩余,△CPE的面積為生產者剩余,△ACE的面積為市場總剩余.

(4)“選擇高于市場均衡價格的價格”時,市場總剩余是多少呢

如圖4所示,假如市場價格為P1(高于均衡價格P).由(1)的分析可知,消費者剩余為△AP1F的面積;由(2)的分析可知,生產者剩余應為△CP1D的面積,但市場價格為P1時,供過于求,消費者的需求量為Q1,FD為過剩部分,這些包子實際上賣不出去,生產者無法獲得剩余,即△GFD不存在,所以生產者的實際剩余為四邊形P1CGF的面積.因此,市場總剩余為四邊形ACGF的面積.很明顯,這個面積小于△ACE的面積.即“選擇高于市場均衡價格的價格”時,市場總剩余小于市場均衡價格時的市場總剩余.

(5)“選擇低于市場均衡價格的價格”時,市場總剩余是多少呢

如圖5所示,假如市場價格為P2(低于均衡價格P).由(1)的分析可知,消費者剩余為△AP2B的面積;但市場價格為P2時,供小于求,生產者的供給為Q2,GB為短缺部分,沒有包子可買,消費者無法獲得剩余,即△FGB不存在,所以消費者的實際剩余為四邊形P2AFG的面積.由(2)的分析可知,生產者剩余應為△CP2G的面積.因此,市場總剩余為四邊形ACGF的面積.很明顯,這個面積小于△ACE的面積.即“選擇低于市場均衡價格的價格”時,市場總剩余小于市場均衡價格時的市場總剩余.

由(2)(3)(4)的分析可知,市場均衡價格時,市場總剩余最大.因此,按西方經濟學的說法,得出結論:“自由市場上的供求平衡可以生產出使總剩余最大化的物品量.”通過(1)(2)(3)(4)(5)的分析,市場總剩余最大,是市場起決定作用的結果,非而“社會計劃者”自主決定.于是,筆者按西方經濟學的說法,有理有據地選擇B.

但是,“市場的總剩余是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到均衡數量之間的面積(如圖所示)”的表述有誤:第一,題干中的“如圖”是均衡價格時的“總剩余”圖示,圖示并不能表示“不均衡”的“總剩余”.第二,“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到均衡數量之間的面積”,表述不準.按西方經濟學的說法,供給和需求是兩條線,均衡數量是位于橫軸上的表示供求數量相等的點,這個象限內的兩條都不與橫軸相交的線如何能與位于橫軸上的點圍成一個面積?筆者認為,正確的說法應為:如圖所示,均衡價格時,市場的總剩余是供給曲線、需求曲線與縱軸圍成的面積.

綜上所述,命題人之所以采取“不求甚解”的命題和解析態度,其根源在于,背離高中政治課的課標、教材、教參和考試大綱的要求,考查西方經濟學.

筆者認為,命題人想利用“需求曲線”命題時,一定要慎重,一定要避免“不求甚解”.

猜你喜歡
西方經濟學生產者包子
1月巴西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3.92%
2019德國IF設計大獎
家禽福利的未來:生產者能期待什么?
一場大風帶給生產者的思考
包子有毒
試論講好導論這一課在《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惹禍”的包子
包子有毒
賣包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