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竇娥的“誓愿”:專制文化的悲劇

2015-05-30 10:48程時進
新課程教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關漢卿竇娥專制

程時進

【摘要】竇娥臨刑發下的三樁誓愿,為證明自己的千古奇冤,卻禍及無數無辜同胞.表面看來是反映了作者關漢卿的思想局限性,實質上卻反映了封建文化的局限性.竇娥的悲劇實質上是封建專制文化的悲劇.

【關鍵詞】竇娥的誓愿自主意識缺乏專制文化悲劇

竇娥臨刑前的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一直被認為是關漢卿的著名劇作《感天動地竇娥冤》情節發展的高潮,也是表現竇娥反抗精神最強烈、最能體現作品批判意義的部分.可是,我們試想象一下后兩樁誓愿應驗之后的情景:“六月飛雪”之后,正值生長關鍵時期的莊稼盡被凍死,秋糧只會絕收,人們以何度命?飛雪甫過,亢旱又至,舉目四望,但見田地龜裂,滿目荒涼.大災之后再有大疫,同胞如何生存?只會留下“萬戶蕭索鬼唱歌”了.盡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卻也讓人不寒而栗.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2年第4期刊登了浙江省江山市高級中學王小琴老師的《用當下眼光審視“亢旱三年”——對〈竇娥冤〉的深度解讀》一文,正好也探討到了這個問題.筆者也試對竇娥的“六月飛雪”及“亢旱三年” 兩樁誓愿,進行更新,或曰更深度的解讀,以期和王老師及同人深入探討.

一、思想局限:自主意識的缺乏.

王老師據此情節分析劇作者關漢卿的思想局限性認為:“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作者痛心疾首; 面對竇娥的滔天冤屈,他也深表同情.但作者畢竟是封建時代的劇作家,他盡管關心人民的疾苦,卻不能意識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雖然憎惡封建統治,卻又找不到變革現實的出路,最終只能依靠天地動容、清官平冤來解決問題.”“關漢卿也想用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突出竇娥堅強不屈的性格,反映人民群眾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的強烈愿望.但這恰恰體現了關漢卿的軟弱之處,不敢直面強權———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卻設計出‘亢旱三年這個情節,從而讓我們看到城門失火、殃及無辜池魚的悲劇……竇娥的反抗在很大程度上連對施暴者的報復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對無辜弱者的遷怒.”

這段話不無道理.可如果從更廣的視域來看,其實,這不僅是關漢卿的思想局限性,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普遍思想,那就是,長期的專制統治,致使廣大人民(包括一般文人)形成了對統治階級官僚階層的高度依賴思想,自主意識嚴重缺失.李宗桂在《中國文化概論》一書中,分析這種思想的成因時論述道:“唯上是從、犯上就是作亂的群體意識……一經形成”,就會“促進官僚政權系統……的鞏固”“奴化了人們的思想,消解了人們的求實精神.”“群體擁有巨大的道德政治權利,個體則只有享受道德政治義務;而且,這種權利和義務關系的不協調,最終是以個體欲望的自我收縮而得到解決,這種狀況,對于個人自由的發展,對于自信、熱情、進取等精神品質的形成,特別是對于獨特的個性的形成,起了消極作用.”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對這種民族心理作了精辟的概括:“中國人只知道政府是人民的父母,謂之‘父母政府,或者是‘賢能政府.他們將照顧人民之權利,一如父母之照顧子女,是以吾們人民把‘便宜行事的權利交托于政府,便予以無限的信任.在此等人手中,吾人付托以數千百萬資產,從不問其開支報告;吾們又賦予此輩以無限政治權力,亦從不計及自衛吾人之權力.吾們只把他們當作圣賢君子對待.”大家都熟悉西漢劉向《說苑·政理》中記載的“愚公谷”的故事:“齊桓公出獵,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見一老公而問之,曰:‘是為何谷?對曰:‘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對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視公之儀狀,非愚人也,何為以公名?對曰:‘臣請陳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賣之而買駒.少年曰:‘牛不能生馬.遂持駒去.傍鄰聞之,以臣為愚,故名此谷為愚公之谷.”齊桓公回去告訴管仲后,“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使堯在上,咎繇為理,安有取人之駒者乎?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公知獄訟之不正,故與之耳,請退而修政.”該故事盡管從敘事者的角度來看,是在贊揚管仲能夠見微知著,具有突出的責任意識和理政能力,但另一個角度則說明了國人對官僚階層依賴思想形成和產生的歷史的久遠.因為對政府的高度依賴性,因為缺乏自主意識,就只能依賴“清官”.而中國人自古就有著“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從西漢董仲舒之后,這種思想又和政治管理融合在了一起,并迅速成為主流的統治觀念之一,這就又使國人產生了對“天地”的依賴和信奉的思想.包拯和海瑞的形象在國人心中一直崇高偉大,對俠士的崇敬心理,善惡有報的觀念,很大程度上都是這種思想的反映.更可況“元朝常常被史家認為是野蠻黑暗的時代”,關漢卿“最終只能依靠天地動容、清官平冤”來表達自己及廣大人民的期冀和理想,這正是王老師所說的關漢卿“不能意識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不敢直面強權”而設計出這樣的情節的深層原因.

二、人物形象:專制文化的悲劇.

王老師認為:“在生死面前尚且還能想到他人的竇娥,會發出‘亢旱三年的誓愿嗎?不,不是誓愿,是詛咒嗎? 竇娥自己來自底層,她不會不知道楚州亢旱三年意味著什么:她能想到她的家鄉楚州,三年將會顆粒無收;她能想到那些與她朝夕相處的鄉親們將面黃肌瘦、形銷骨立、賣兒賣女;他們將背井離鄉,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將會出現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景象.而她想懲罰的人卻仍然高居殿堂,手中的皮鞭仍然上下飛舞、繼續敲骨吸髓,只是這個地方不叫楚州罷了.所以我認為,第三樁誓愿這部分情節不符合竇娥這個主人公的性格特點.”

從淺層意義上看,竇娥的誓愿似乎是有些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點,但如果深入考察分析,其實是有其歷史的合理性的.那就是中國人普遍存在的“自私心理”和旁觀者心態.正如林語堂先生所總結的:缺乏“公共精神”.但這種“自私心理”不同于西方或現代意義上的、完全以個人為中心的“自私”;而是“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此種只顧效忠家族的心理實即為擴大的自私心理.”鮑鵬山總結道:“非公民社會,大多數情況下,普通的蕓蕓眾生既不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更不具備保護他人維護正義的能力.邪惡肆虐之時,普通人就是魯迅先生所沉痛揭示的兩種人:一,被蹂踐的示眾材料;二,沉默不語的看客.”

這種心態下的國人,缺乏是非觀念,有的是對其他人、[HJ1.65mm]對同胞的漠視.而一旦自己受到傷害或遭遇冤屈,他們想到的往往就只是自己的冤屈,或者只想到為自己明冤昭屈,而不會顧及其他.就會產生“若有人負我,我就要負天下人”的心理.尤西林在《漫談社會轉型中的公德與私德》中對此分析得很具體到位:國人“對自己親人的孝順、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質,一旦脫離血親的家庭結構,進入一個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環境中,它往往會產生不易覺察的另一方面:對他人的冷漠和自?!?加之對統治者管理者存在很強的依賴心理,而管理者的管理如何,是要靠政績的,管理者若是違背了良心,或曰天理,往往想到的是對他們的管理政績予以懲罰,可以說針對的是官僚階層,而不是個人.誰來懲罰?不是上級管理者,就是“天意”了.正是這樣的民族心理,使得竇娥只想到為自己昭明冤屈,而不會想到他人的命運.因此可以說,竇娥發出這等與其說是要為自己昭明冤屈,不如說是漠視同胞的生命以“報私仇”“泄私憤”的誓愿,恰恰是合乎作為中國專制文化背景下的“竇娥”的心理和性格特征的.恰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長期專制統治下的中國人可怕的“自私心理”和漠視他人生命的旁觀者的“看客心態”.正是這種民族心理,使得作品如王老師所說的:“情節設計導致歌頌的對象善惡不明.”“愚公谷”故事中的愚公所遭遇的情形,王老師所舉的小說《柳毅傳》的事例,不也都印證了這一點嗎?從這個角度來看,竇娥的冤屈,反映的是下層老百姓面對黑暗的元代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悲??;而竇娥的貌似有強烈反抗精神的“六月飛雪”“亢旱三年”兩樁誓愿,則更反映了整個中華民族幾千年專制文化所帶來的民族心理的悲劇.

任何文學作品,都不可能不受創作者所處文化環境的影響,更何況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專制史,形成了獨特而又比較穩固的文化背景.因此,以整個民族文化為大背景去解讀作品,將一定會有更深廣的發現和認識,這也是現在文學作品解讀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和視角.

參考文獻

[1]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279,285

[3]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5:209,172

[4]劉洋強權制度下禮教的解體與重構———〈竇娥冤〉悲劇主題探討\[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

[6]鮑[JP2]鵬山主持正義的成本核算\[J\]散文選刊,2014(2).[JP]

[7]尤西林漫談社會轉型中的公德與私德\[N\]學習時報,20130828

猜你喜歡
關漢卿竇娥專制
關漢卿
竇娥冤
戲詞救命
話劇《關漢卿》:半個世紀的歷史回響
“專制”與“民主”
民主時代的新政治科學
誰殺死了竇娥
誰殺死了竇娥
學會和孩子溝通 別讓父愛變“專制”
批評與贊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