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教育適應自然

2015-05-30 10:48
新課程教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巢里園丁

揚·阿姆斯·夸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17世紀捷克的偉大愛國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論家,是人類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有“教育學之父”之稱.其代表作《大教學論》的問世,使教育學從以往的哲學、社會學等論述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直到現在為止,教導的方法還很不可靠,很少有人敢說:“在若干年月之內,我可以把這個青年教到某種某種程度,我一定用某種某種方法去教他.”所以我們應該看看,我們能不能夠把訓練才智的藝術奠定在一種堅實的基礎上面,使我們能夠得到可靠的與準確的進步.

由于只有盡量使藝術的步驟符合自然的步驟才能正確地奠定這種基礎(這是我們在第十五章已經知道了的),我們打算遵循自然的方法,拿一個孵化幼鳥的鳥兒來作我們的榜樣,假如我們看見園丁、畫家和建筑家步隨自然的后塵得到了好結果,我們就該明自,教育青年的教育家是應該采取同一行徑的.

假如有人覺得這種做法不足重視,過于平常,他就應當想想,我們是在從日常習見、舉世周知,并且在自然與藝術方面產生了良好結果的事情,去追求那些比較不很被人知道,但是我們現在的目標所需的事情.大家知道了那些形成我們的方案的基礎的原則所根據的事實之后,我們是可以希望我們的結論來得更加鮮明的.

自然遵守適當的時機.

比如一只鳥兒要想繁殖它的種類,它不會在萬物都被寒冷凍僵了的冬天去繁殖,也不會在萬物都被酷熱烤焦了的夏天去繁殖,并且它也不會在秋天去繁殖,因為那時候一切生物的生命力跟著太陽的光輝日趨低落,初冬挾著敵視的姿態正在到來.它只在春天去繁殖,因為那時太陽給萬物帶回了生命與精力.并且繁殖也分好幾個步驟.當天氣還冷的時候,鳥兒把鳥卵懷在體內去給它們溫暖,因為在體內,它就不至受到寒冷的侵襲一旦天氣漸趨溫暖,它便把蛋兒放到巢里,但是要到溫暖的季節到來以后,嬌嫩的幼鳥有了逐漸習慣光亮與溫暖的機會的時候,才把它們孵化出來.

模仿.同樣,園丁不違背季節去做任何事情.所以他不在冬天去種植(因為那時候樹汁留在樹根里面,預備日后升上去,把養料帶給樹木)他也不在夏天去種植(那時樹汁已經分散到樹枝上面去了)他也不在秋天去種植(那時樹汁又再回到樹根里面)他只在春天去種植,因為那時候水分已在開始從樹根往上升,樹木的上部在開始發芽了.對幼樹很重要的是此后所需的各種處理,如下肥、修剪、剪枝之類,也必須選擇恰當的時候.甚至樹木本身的發芽、開花、生長、成熟,也是有它的正當時機的.

偏差.學校犯了一種直接違反這個原則的雙重錯誤.

(1)沒有選擇運用心靈的正當時機.

(2)心靈的運用沒有正確地劃分階段,使一切進展能經各個必經的階段去得到,一點兒也不漏掉.當孩子還是一個兒童的時候,他是不能夠受教的,因為他的悟性的根芽離地面還太遠.一旦老了,那時再去教他又太遲了,因為那時智性和記憶已在衰退.在中年的時候,教導是困難的,因為智性的力量分散到了形形色色的事物上面,不容易集中起來.所以,我們應該選定青年時期.這時生命和心靈都是生意盎然的,都在蓄集力量;一切事情都是精力飽滿的,都可以深深地生下根.

糾正.所以我們的結論是:

(1)人類的教育應從人生的青春開始,就是說,要從兒童時期開始 (因為兒童時期等于春天,青年時期等于夏天,成年時期等于秋天,老年時期等于冬天).

(2)早晨最宜于讀書(因為在這里,早晨等于春天,正午等于夏天,黃昏等于秋天,夜間等于冬天).

(3)一切學科都應加以排列,使其適合學生的年齡,凡是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的東西就不要給他們去學習.

自然選擇一個合適的物件去動作,或是先把它加以合適的處理,使它變得合適.

比如,一只鳥兒不把別的東西放在它所伏著的巢里,它只把一件能孵出小鳥的東西放在里面,就是一個蛋.假如一塊小石頭,或任何其他東西掉到巢里去了,它就會認為沒有用處,把它扔掉.但孵卵的過程中,它卻把溫暖給蛋里的物質,照顧它,直到孵出小鳥為止.

模仿.同樣,建筑家盡量挑選質地優良的木材,砍下來,把它弄干,弄方,鋸成木板.然后選擇建筑的地點,把那地方掃除干凈,打下一個新的基礎,或是修整舊有的基礎供他利用.

園丁也從能結果實的樹上選擇一枝具有充分活力的嫩枝,把它移植到一座花園里面,小心地種在地內;除非他看見它已經生了根,他不給它接穗,去增加它的負擔;他在接上新穗以前,先去掉原有的枝條,甚至沿著樹干切去一塊,使樹汁除了灌活接穗以外,不作別用.

偏差.學校是違背這個原則的犯人:不是因為它們收容了智性低劣的人(因為我們認為,一切青年都應該入學),主要是因為:

(1)這些幼小的植物不是移植到花園里的,即不是完全信托給學校,使凡是應當訓練成人的人在他們的訓練沒有完畢以前,誰也不許離開這個工場.

(2)一般地說把最可貴的知識、德行與虔信的接穗接得太早了,在樹干還沒有生根以前就去接;就是說,在那些天性沒有學習傾向的人的學習欲望還沒有被激發起來以前就去接.

(3)在接穗以前,旁枝或吸根沒有去掉,就是說,心靈還沒習于約束與秩序,從一切懶惰的傾向中解脫出來.

糾正.必須使:

(1)凡是進了學校的人都要堅持學習.

(2)在開始任何專門學習以前,學生的心靈要有準備,使能接受那種學習.

(3)應為學校清除一切障礙.

“因為訓誨是沒有用處的,”辛尼加說,“除非去掉了當前的障礙.”關于這一點,我們要到下章再討論.

在自然的一切作為里面,發展都是內發的.

比如以一只鳥兒而論,首先形成的不是足爪、羽毛或皮膚,而是體內各部分,體外各部分要到后來有了合適的時機再去形成.

模仿.同樣,園丁并不把穗接在外表的樹皮里面,也不接在木材的外層,而是切一個切口,切到木髓里面,把接穗盡量深深地插進去.他就這樣把接口弄得很牢固,使樹汁不能跑掉,而被迫流到枝條里面,竭盡全力去把枝條灌活.

同樣,樹木得到天上的雨水和地下的水分作養料,它吸收養料也不是經由外層的樹皮,而是經由最內層的微孔.由于這個原故,所以園丁并不灌溉樹枝,而只灌溉樹根.動物也不把他們的食物送給外部的肢體,而把食物送給胃,由胃去消化,并供養整個身體.所以,如果教育青年的教育家肯去特別注意知識的根芽,即悟性,這種根芽不久就會把它們的生命力輸送給樹干,即輸送給記憶,最后輸送給花兒與果實這就是說,熟練地運用語文和實際的能力就會產生出來.

偏差.有些教員在這一點上犯了錯誤,他們不對他們所教的孩子把學科徹底講解清楚,卻無止無休地要他們默寫,要他們死記硬背.即使其中有人愿意講清楚教材,也不知道怎樣去講清楚就是說,不知道怎樣去照料知識的根芽,不知道怎樣進行知識的接穗.他們這樣把學生弄得精疲力竭,就像一個想要在樹上切一個切口的人一樣,不去用刀,卻用一根棍棒或者一個木錘去代替.

糾正.所以:

(1)學生首先應當學會理解事物,然后再去記憶它們,在這兩點經過訓練之前,不可強調言語與筆墨的運用.

(2)教師應該知道一切可以使悟性變敏銳的方法,應當熟練地應用那些方法.

自然并不躍進,它只一步一步地前進.

一只小鳥的發展包括某些不能夠省略或延擱的漸進的步驟,一直到它最后破殼而出為止.當它破殼而出時,母鳥并不讓幼鳥去飛、去覓食(實際上它也做不到),它只自己喂它,用自己的身體替它保持溫暖,這樣去促進它的羽毛生長.當幼鳥的羽毛已長好的時候,它并不立即把它從巢里拋出去,使它飛,而是首先教它在鳥巢里面展動它的翅膀,或蹲在鳥巢邊上,然后再到靠近鳥巢的巢外去飛,先從一枝樹枝飛到另外一枝樹枝,然后再從一株樹木飛到另外一株樹木,再后才從一個山頭飛到另外一個山頭,最后一直到它具有充分的自信,能在曠野飛行為止.我們容易看出,這種種步驟之中的每一步驟都是必須在適當的時候去做到的,不僅時候應當合適,而且步驟也應當是漸進的,不僅要漸進,而且要是一種不變的漸進.

模仿.建筑家也是這樣進行工作的.他并不從山墻或墻壁去著手工作,而是從基礎去開始.一旦基礎打好以后,他并不去修屋頂,而是去造墻壁.一句話,各個階段的接連次序是依它們的相互關系而定的.

園丁也要同樣采用漸進的原則.野生的樹干必須找出來,掘起來,移植過去,加以修整,加以修剪;接穗必須插進去,接口必須弄牢固,這種種步驟沒有一個是能夠省去或改變次序的.但是,如果這種種步驟做得合適,遵守了正當的次序,結果不成功是很少可能的,事實上是不可能的.

偏差.所以,假如教員不為本身設想并為學生設想,不把他們所教的學科分成階段,使每一階段不僅可以直接導入另一階段,而且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在一定的時限以內教完,這顯然是很荒謬的.因為除非立定目標,預備好達到目標的方法,并且計劃好利用這種方法的適當制度,那是容易有所省略或顛倒的,結果就是失敗.

糾正.所以:

1.各個班級的一切功課都應該仔細分成階段,務使先學的能為后學的開辟道路,指出途徑.

2.時間應該仔細劃分,務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時,都有一定的工作.

3.時間與學科的劃分應該嚴格遵守,務使無所省略或顛倒.

(轉載自《大教學論》,夸美紐斯著,傅任敢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猜你喜歡
巢里園丁
松毛蟲
讓我怎樣感謝你——謹以此詩獻給辛勤工作的園丁們
我是小園丁
母愛
山村園丁(外四首)
“一只獨立”
母親
黃昏隨想
園丁vs采花大盜
退而不休的“老園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