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與自然之關系探論

2015-05-30 10:48何文棟王喜娟
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天性敬畏人類

何文棟 王喜娟

【摘 要】教育領域中的自然分為“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兩者具有本質區別,“自然之自然”本質上指人的天性,“人之自然”本質上指自然界。其中,“人之自然”是不可教的,也是不能改變的,所以教育要尊重與順應“人之自然”?!白匀恢匀弧睂θ祟惥哂小鞍菪浴焙汀胺纯剐浴?,并且它的智慧是無限的,所以教育要敬畏與珍視“自然之自然”。教育只有同時兼顧“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教育與自然才能真正走向和諧。

【關 鍵 詞】教育;人之自然;自然之自然;尊重與順應;敬畏與珍視

一、人之自然與自然之自然的畛域

目前為止人們對于自然的界定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子認為,自然是指道本身或道自然的樣子;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是指自身具有運動源泉的事物的“本質、本性、天性”。盧梭認為,自然是指保持其本來面貌、原始傾向,使之不受外界干預。涉及到教育時,通常把自然理解為人的天性。英國教育家丁·亞丹士認為,教育語境中的“自然”有三種含義:其一,指人們的個別天性;其二,指與“藝術的”對立的“自然的”和“人為的”對立的“自然的”;其三,指大自然界。①第一種意義是指教育要尊重人的個別天性;第二種意義是要教育脫離一切人的影響;第三種意義是要使教育順從于大自然的規律和法則。我們可以把第一種意義的自然稱之為“人之自然”,把第三種意義的自然稱之為“自然之自然”,在此基礎上我們把教育領域中的自然分為“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

教育領域中的“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呢?

第一,“人之自然”屬于人的自然屬性,“自然之自然”屬于人的社會屬性。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人的天性屬于人身上的自然性,所以“人之自然”屬于人的自然屬性;教育活動要順從于大自然的法則屬于人的社會性活動,所以“自然之自然”屬于人的社會屬性。

第二,“人之自然”具有不可變性,“自然之自然”具有可變性。人的天性是人本身具有的自然屬性,其生成是經過自然的選擇的,是不能改變的。若無視“人之自然”的這種客觀性,而一味地進行改變就會造成毀滅性的后果。就像盧梭所說的,“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雹陔m然大自然本身具有存在之“道”,但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懂得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自然,所以,教育活動要在順從大自然法則的基礎上引導大自然和諧發展,使自然因教育而更加美麗。

第三,“人之自然”對教育的引領具有相對性,“自然之自然”對教育的引領具有絕對性。人的天性往往處于“隱身”的狀態,在教育中常被忽略,即使人的天性被發現,在功利性目的驅使下,它也不能成為教育的唯一航向標,因為社會現實會無時無刻試圖改變這一航向,所以讓天性來引領教育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是理想狀態下的目標,所以,“人之自然”對教育的引領具有相對性;而大自然的法則是合乎規律的,是不能改變的,教育要想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就要服從大自然的法則,所以“自然之自然”對教育的引領具有絕對性。

二、教育對“人之自然”的尊重與順應

“人之自然”本質上是指人的天性,它是大自然賦予人的一種能力,是人接受教育的物質基礎,而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以尊重和順應“人之自然”為前提。若教育中無視“人之自然”,不僅教育會失敗,“人之自然”也會被泯滅。

(一)教育對“人之自然”尊重與順應的必要性

教育對“人之自然”尊重與順應在現實的教育中是一種“應然命題”,而不是一種“實然命題”?,F在的教育越來越不像教育,變得越來越“目中無人”:老師、家長成為學生的代言人;現在的教育越來越沒有“人情味”,變得越來越“野蠻”,學生的天性被無情地抹殺。學生們在其代言人的引領下,走著一條被規劃好的教育之路,這種以無視人的天性為代價而進行的所謂好的教育培育出來的只能是一批“營養不良”的種子,他們大多數都患有“綜合素質缺乏癥”,所以教育要想生產出優良的種子,就要尊重與順應人的天性,其必要性如下:

1. “人之自然”不可教,教育要尊重“人之自然”。人們通常認為只要后天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什么都可以學會,其實這種想法恰恰忽視了人的天性?!疤煨允侨松砩系淖匀恍?、宇宙性,它是自然意志、世界意志、宇宙意志?!雹埒B翔藍天,小雞啄食……這些都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不是后天教出來的。人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如此,當我們看到初春的小草發芽就會充滿希望,看到夏日里盛開的鮮花就會賞心悅目,看到秋日里紛紛落下的枯葉就會倍感凄涼,看到冬日里皚皚的白雪就會覺得欣喜若狂……這些不是教育的功勞,而是人的天性使然,所以天性是不可教的,而且天性的、不可教的東西是人生長的根基。教育要以人的天性為基礎,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若忽視天性對于人的生成和教育發展的制約,人與教育就會產生異化,所以教育要尊重人的天性。

2. “人之自然”不可變,教育要順應“人之自然”。人的天性是客觀存在的,并且其生成是經過自然選擇的,是很難改變的。而現在的教育卻試圖改變人的天性,使人的天性順應教育的需求,這樣培養出來的人都是一些不健全的畸形兒,因此進行教育要以順應人的天性為基礎。就像我們每天都要吃一些食物,以滿足身體所需的營養,并且這些食物應該符合每個人腸胃的特性,而不是讓自己的腸胃來適應所吃的食物。教育作為人類的精神食糧也是如此,必須要符合人的天性,使之順應人的天性,而不是要改變人的天性。

(二)實現教育對“人之自然”尊重與順應的可能性

“人之自然”的不可教與不可變決定了教育對其尊重與順應的必要性,但是僅認識教育對“人之自然”尊重與順應的必要性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到實現教育對“人之自然”尊重與順應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教育要啟迪人的天性。雅斯貝爾斯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雹苋羰侨说奶煨詻]有被啟迪,那它就像是深藏在巖石底下的寶石,你永遠不能看到它的流光溢彩,人也無法成為真正的教育主體。天性是屬于生命體所獨有的,事物是沒有天性只有“屬性”的,重要的是天性代表了一種主動性,若沒有天性,生命體就只能被動地任由周圍的環境所擺布,所以人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若是人的天性在教育過程中沒有被開啟,那么人在教育過程中也不會受到尊重,更談不上順應人的天性?,F行的“灌輸式”教育在與功利性的目的相遇后,往往采取忽視人的“先天潛力”,過度發掘人的“后天潛力”,人為地把后天的教育和人的天性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使教育高于人的天性,最終的結果就是使教育和人都發生異化。所以,要實現教育對“人之自然”的尊重和順應,首先就要啟迪人的天性,因為它是大自然賦予人內含于身的寶貴財富。

2. 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由天性。高爾基在《懺悔》中說:“應該讓孩子們自由成長,不能把他們變成只會干活的牲口,他們應該是自由的、朝氣蓬勃的人,他們應該用發自內心的勇敢而美好的青春之火,用不斷創造出來的偉大的美來照亮人的內心世界和整個生活?!雹萑欢?,自由對于受教育者來說就像一種消費不起的奢侈品,他們在教育面前毫無選擇的自由,他們的思想都被老師和家長牢牢地控制在考高分、上重點學校、獲取高學歷上,他們自以為這就是愛受教育者。事實上這種愛是一種變相地控制,“控制并非愛,控制固守著人與人心靈無交流隔絕狀態的距離,使人感覺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計,并以被控制者個性泯滅為代價?!雹捱@種控制不僅使他們之間不能敞開心扉進行心靈上地交流,而且會使受教育者原本具有的天性被泯滅。所以,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由,自由是發展人的天性的秘訣。

3. 教育要堅持以人的天性為本。教育活動應該關注 “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雹呷俗鳛榻逃闹黧w,“人的生命是創生的,每個生命都是鮮活獨特而新奇的,是生成的”。⑧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為了實現人的生成,“通過教育使具有天資的人,自己選擇決定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雹崛欢F在的教育卻脫離了人的“潛力”、“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天資”,僅僅把受教育者局限在學習和認知上,即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因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受教育者的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而是讓他們自由的成為他們自己。教育若脫離了人的天性,就好像“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毫無生命力可言,也就談不上實現人的生成。所以,教育要想實現人的生成,就要堅持以人的天性為本。

4. 教育要接受天性的指引和領導。天性在先,教育在后是客觀存在的,教育不能改變人的天性,教育應該作為人的天性成長的輔佐者存在,要接受天性的引領。然而現實中教育往往不會遵從天性的方向發展,更喜歡行駛在通往名利的道路上,兩者往往是背道而馳,最終使人也不能成為“真人”。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薄耙蔀檎嫒?,就必須按照心靈的內在本性對心靈品質予以提升,就必須按照自然之意來賦予人形成人,使人如其本身所是和所適合的那樣出現在社會中?!雹馑?,教育要接受天性的引領,才能促使人成為“真人”。教育過程中不能“唯知識和分數是從”,要重視受教育者做人和成人,使之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就像愛因斯坦曾說過的,“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它必須具有對美和道德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的人?!眥11}

綜上所述,教育通過啟迪人的天性、尊重人的自由天性、堅持以人的天性為本、接受天性的引領來實現對“人之自然”的尊重與順應。

三、教育對自然之自然的敬畏與珍視

“自然之自然”本質上是指大自然。教育對“自然之自然”的態度實質上就是人對“自然之自然”的態度。人對自然的態度由過去的敬畏自然、模仿自然、征服自然到現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范式轉變,出現這種轉變的原因在于人類發現,隨著教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在大自然面前不再是軟弱無能的弱勢群體,相反人類可以運用科技來征服和改造自然,人類為了從大自然中攫取更多的利益,人類對大自然不在持敬畏和珍視的態度,而是將大自然視為可以肆無忌憚地獲取“暴利”的“殖民地”,但是隨著生態危機的出現,人類開始畏懼,開始反思自己的惡行,希望通過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來改變生態危機的狀況。在人與“自然之自然和諧共處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力量,因為教育為兩者實現和諧共生提供了倫理道德尺度和科技力量。所以,教育應該對“自然之自然”持敬畏和珍視的態度,只有這樣,作為教育的主體——人,才有可能敬畏和珍視大自然,人與大自然才能和諧共生。

(一)教育對“自然之自然”敬畏與珍視的必要性

教育在發展文化及科技的同時,也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大自然已經趕不上人類的腳步,“自然淪為被主宰、被掠奪、被奴役的對象,人與自然的關系蛻變為占有者和被占有物、使用者和被使用物、生產者和原料的關系。對自然的掠奪式開發和利用帶來了自然生態和人的生存環境愈來愈嚴重的破壞,使人類遭到了可怕的報復?!眥12}所以,教育敬畏與珍視自然勢在必行,其必要性如下:

1. “自然之自然”對人類具有“包容性”和“反抗性”。自然母親對我們人類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對人類的惡行不會立即做出反抗,即使做出反抗也不是針對某個人,而是對幾代人累積下的惡行做出反應和警告,但不會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的傷害。雖然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抗具有滯后性,但是滯后不代表“懦弱”,而是對人類的包容,是在變相地給人類反省的機會,使人類意識到自然不僅是一位善良的慈母,同時它還是一個冷酷無情的屠夫。人類當前面臨的生態危機,既是人類在教育的輔佐下為自己種下的惡果,也是自然母親反抗的表現,所以人類要想擺脫生態危機,就不能無視自然、“祛魅”自然,不能把自己周圍的自然當作一種免費的“公共設施”,隨意踐蹋而不懂得珍惜,而是應該敬畏、珍視自然,這樣的態度才是對大自然母親的回報。

2. “自然之自然”的智慧是無限的。在當今科學技盛行的時代,很多人堅信科技可以控制、征服自然,這種狂妄的無知的想法指使人類肆無忌憚地運用科技向自然攫取利益。然而人類似乎忘記了大自然的智慧是無限的,盡管現在人類可以登上月球勘測、可以太空行走、太空育種等,但是這僅僅是人類對自然認識的一點皮毛而已,只是無限之中的一點有限,到目前為人類還沒有完全認識和把握自然,因為大自然的智慧是無限的,而我們人類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時候要謹慎行事,不要盲目自信,否則就會親手毀掉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小自然”。人類要敬畏與珍視自然,因為敬畏自然、珍視自然實質上也是敬畏和珍視我們人類自己。

(二)實現教育對“自然之自然”敬畏與珍視的可能性

教育對于自然的發展也是一把雙刃劍,教育使文化及科技進步的同時,也使人與自然發生了異化,生態危機就是人與自然異化的產物和強有力的證據。馬爾庫塞說:“人并不是在自然界之中,而自然界也不是人由于自己的本性而必須首先進入的外部世界。人就是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表現,‘他的創造物和他的現實性?!眥13}生態危機就是人對自然不敬畏、不珍視的“表現”和“創造物”。所以,人與自然的異化歸根到底就是人的異化,要想改變就要使人對“自然之自然”持敬畏與珍視的態度,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其實現的可能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人對自然的態度由“祛魅”轉向“復魅”。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對自然以“祛魅”的態度,這種不理性的態度雖然能夠給他們帶來暫時的幸福和快樂,但是人類在享受著這種“虛假的快樂和幸?!睍r,也在被迫品嘗人類破壞環境的惡果。因為“自然內在地擁有某種絕對尺度,這個尺度安置、界定、激勵和引導萬物,對此我們只能以距離和沉默表示敬意……即便不再賦予自然以神正論的地位,也至少承認自然的主體性身份,從而與人類形成一種主體之間的相互成全關系,根本上改變人與自然之間基于科學理性的對立關系?!?{14}所以,人類站在自己的立場來考慮問題的同時也要給予大自然必要的尊重與道德關懷。因為“尊重自然是一種對待自然的經濟道德態度,一種行為是否正確,一種品德在道德上是否善良,將取決于它們是否體現了尊重自然這一經濟性的道德態度。一個實體擁有天賦的價值,一個天賦價值的實體應該獲得道德的關心和關懷?!眥15}人類認識到自然是具有天賦價值的實體,并且瘋狂地榨取和占有這種價值,這種孽待自然的不道德行為使人類面臨著生存危機,人類要想擺脫危機,對自然的態度必須由“祛魅”轉向“復魅”。

2. 人與自然的關系要由“非合作博弈”轉向“合作博弈”。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不斷博弈的斗爭史。因為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人與自然之間的斗爭與博弈就從未間斷過,根據博弈論,有競爭就有博弈,所以人與自然是競爭關系,也是博弈關系。一般來說會把博弈分為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在人與自然的博弈中,“既盡情地展現了人類探索未知的無窮智慧和追求極致的超凡勇氣,又充分顯露了人類輕視自然的狂妄和審視自身的無知?!眥16}當這種狂妄、無知與科技相遇后,人類征服自然的野心更是極度膨脹,導致遠古時代人與自然的“合作博弈”轉變為“非合作博弈”,即人對自然由敬畏與珍視變為祛魅與藐視,人與自然由和諧走向不和諧,所以人類要重新走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就必須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回到“合作博弈”上去。在轉向“合作博弈”的過程中,人類必須要學會進行自我教育,遵守環境倫理道德,因為正確的環境倫理道德觀是科技應用的指向標,沒有正確的環境倫理道德觀念進行指引,科技發展得越快,科技與環境倫理道德之間的鴻溝就會越來越大,這對人類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所以,我們應在正確的環境倫理道德觀的指導下,使人與自然的關系由非合作博弈轉向合作博弈。

3. 人對科技的運用要由“盲目性”轉向“科學性”??萍际且话央p刃劍,盧梭曾在《論科學與藝術》中提到科技的負效應,并贊美“幸福的無知”,{17}懷念“貧窮與蒙昧時代”。{18}雖然科技可以幫助人類改造自然,但是只有科學智慧地運用科技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否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科學智慧地運用科學技術,因為科技可以改變和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盲目地運用科技,會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以及人類自身產生消極影響。而科學智慧地運用科技,不但可以幫助人類拓展認識自然的廣度和深度,而且還可以提高人類對自己行為后果的反思和預見能力。要想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必須通過教育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只有具有高素質的人才,能更好地駕馭和運用科技,使科技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發揮中堅力量。所以,人對科技的運用要由“盲目性”轉向“科學性”。

四、小結

正確處理好教育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當代人面對教育危機和生態環境危機的理性回歸,是對以往教育與自然的片面發展的反思與矯正。我們要認識到教育不僅要尊重和順應“人之自然”,同時也不能忽視教育對“自然之自然”的敬畏與珍視,片面強調任何一方面都會影響教育與自然的和諧,只有兼顧兩方面的發展,教育與自然才能真正地走向和諧。

注釋:

①唐潔.莊周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比較[J].社會科學研究,1998(4):97-101.

②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

③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4.

④⑥⑦⑨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5,4,4.

⑤趙海燕.讓生命的靈性在語文課堂飛揚[J].文理導航,2011(1):15.

⑧張廣君.論教育生成[J].中國教育學刊,2008(2):6-9.

⑩一行.論詩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91.

{11}楊德廣,張瑞田.走出教育的迷茫,讓教育回歸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12-15.

{12}哈貝馬斯著.章國鋒譯.作為未來的過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209.

{13}復旦大學哲學系現代西方哲學研究室編譯.西方學者論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108-109.

{14}薛桂波.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博弈——低碳社會的自然觀辨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26-29.

{15}章海榮.生態倫理與生態美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96.

{16}蘇青.人與自然的博弈[N].科技導報,2007,(25)13.(總第235 期).

{17}{18}盧梭著.何兆武譯.論科學與藝術[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10,14.

猜你喜歡
天性敬畏人類
尊重天性 順勢而為——讀《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有感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敬畏先烈
鼓勵孩子愛玩天性的家具設計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