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商會的作用

2015-05-30 05:37江嵐
中國包裝工業(下半月) 2015年11期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

江嵐

【摘 要】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在我國進入“三期”疊加新階段,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做出的一項重大國家戰略。商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政府、社會與工商企業、工商界人士之間相互聯系的重要紐帶。在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商會組織的作用不可忽視。本文從新時期商會的作用職能入手,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北京的功能疏解、三地新的產業結構和城市布局調整中企業存在的困惑和憂慮,對商會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提出一些見解。

【關鍵詞】產業對接協作 商會作用 京津冀協同發展

1 商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大有可為

商會一般是指從事相同性質經濟活動的經濟組織,為維護共同的合法經濟利益而自愿組織的非贏利性社會團體。京津冀作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驗田”,既是新型城鎮化的“探路者”和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也是“四化同步”先行區、“兩型社會”示范區和體制機制改革的引領區,要真正把京津冀區域的資源要素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真正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構建一個富有活力、統一的區域性大市場,必須充分發揮商會組織優勢和作用,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美國波士華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的東海道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和英國的中南部城市群等國外發展經驗,以及我國長三角和珠三角實踐發展表明,區域協同發展離不開商會組織的重要作用。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市場化程度較高,商會、協會組織作為民間中介組織發展相對成熟,商會、協會等非政府組織以其獨有的職能和優勢,根據需要進行區域間的合作與聯合,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京津冀商會組織發展和發揮作用的空間還很大。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商會組織具有作用重要作用和獨特優勢。商會作為“三元”市場體系中介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熟悉行業、匯集人才、機制靈活的優勢,在協調市場主體地位、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缺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當前,行業協會在支持企業國際化競爭、提供信息、法律咨詢服務,引導規范行業發展、加強行業自律,推動行業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引導推動行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都大有可為。

2 商會企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產生的困惑和憂慮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提出后,三地積極行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北京著力加快京津冀區域交通一體化,加強產業對接合作和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在區域內共建共享。

目前,北京已經成立了區域協同發展改革領導小組;北京的功能疏解、產業目錄等正在研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負面清單”正在制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修改工作已經啟動;京津冀交通發展規劃正在編制,將結合三地新的產業結構和城市布局同步調整;從煤改電到燃氣發電,北京積極推動環保共建,號召三地共同向燃煤污染宣戰。天津市充分發揮港口、制造業、教育、人才等比較優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合作機制,推動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編制,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產業發展互補互促,推進資源要素對接對流,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進大氣、水污染治理聯防聯控。河北專門召開全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會議,明確了“四個支撐”的戰略定位,出臺了有關指導意見,安排部署了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相關工作,與北京、天津的對接合作正在有序進行。隨著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地區間的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進一步加快,民間經濟間的互動活力被進一步激活和釋放,發展勢頭良好,但對接合作和產業轉移的過程依然顯現出一些問題,令企業困惑和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企業對轉入地的信息收集和利用能力不足

基于行為區位理論的企業遷移研究認為,企業的決策過程信息不完全和充滿不確定性。區位決策是決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的信息量基礎上,在自身對信息的判斷與加工后的決定。 進行怎樣的區位決策、區位決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決于在決策時點的信息占有量以及決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一般的企業由于不能獲取全部信息以及未能擁有足夠利用信息的能力,即使目標非常明確,也很難使所選擇的區位落到盈利空間邊界內。如今在京津冀經濟一體化大潮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市場瞬息萬變,作為轉出企業的主體大部分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很難在應付日常經營同時,到各地考察,收集有關的信息和比較各地優缺點。因為信息搜集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超越了單個企業的支付能力。而且這些信息的搜集工作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信息,只要由企業做了相關的工作,做出了決策,其它企業會快速跟進。正因為很多企業打算搭便車,愿意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做信息采集和調研的企業數目非常少。一方面,企業掌握的信息有限,信息分析能力較弱;另一方面,企業試錯的成本非常高,因此它們更愿意等待,希望隨著時間的變化,能夠從他人的經歷中累計更多的經驗,通過追隨別人的選擇,從而提高企業區位選擇的成功率。而目前,商會對改革的日新月異還未作出敏銳的反應,跟上改革的步伐,未能對市場和未能在信息采集和決策支持方面給予企業足夠的支持,導致了遷移企業意愿不強,等待觀望。

2.2 配套企業遷移不同步

斯密定理認為,只有當對某一產品或服務的需求隨著市場范圍的擴大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專業化生產才能實現和存在。北京的企業依靠首都特殊的區位優勢和強大的資源優勢,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和物流通道等。在當地,相關的配套廠商發展得相當成熟。如果企業要搬遷到外地,相關的供應廠商配套不到位的話,相關的物流采購成本可能會超過搬遷所帶來的勞動力成本的節約?;谶@方面的考慮,很多企業主都不愿意從成熟地遷出,畢竟搬遷后的生產和銷售充滿不確定性。協調職能是行業商會的一項重要職能。然而,作為配套企業,它們也有自己的難處,支撐起專業化生產和銷售是巨大的外部需求。如果當地對某項中間產品或者服務的需求未能足以支撐該企業運轉時,該專業化是很難從生產和銷售中分離出來。因此,配套企業在終端廠商沒做出區位選擇時,不會輕易在該地區建立生產基地。行業商會在協調企業行為,推動產業鏈轉移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夠。

2.3 企業與政府之間溝通不足

政府的宏觀調控過程是一個信息過程,一方面,它是國家宏觀調節信號,通過市場傳到微觀領域的過程;另一方面,它又是微觀經濟活動主體對宏觀調節信號做出反應,并將反應結果在宏觀經濟總體上反映出來的過程。而產業轉移和產業對接合作作為一種經濟現象,是企業追求利潤的過程中的產物,是產業內相關企業經濟活動的空間位移,歸根結底是企業區位的重新選擇。企業在決策過程中,往往會考慮承接地政府給予的政策優惠。政府給予的優惠,作為一種經濟信號,它在傳輸個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使信息變形和失真。

政策調控信號被扭曲后,廠商的行為自然偏離了政府的意愿,政府出臺的調控措施就會大打折扣。但是,產業政策制定過程中,政府對企業微觀活動的信息了解不足,其制定的政策很難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而企業解讀有關產業轉移政策時,受自身能力的局限,未能理解政策背后的經濟信號,也很難充分享受政策帶來的實惠。政府和企業之間缺少行業商會這樣的一個媒介,它可以承擔起搜集、整理行業信息等經濟參數以及匯總企業的愿望和建議,并及時將信息反饋給相關部門的任務,令調控政策更貼近企業的需求,增強政策的調控效果。在頒布于本行業有關的調控政策時,它可以將政策意圖轉達給企業,提高企業響應政策的速度。

3 商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應當發揮的作用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在三地產業重新布局的形勢下,商會應該在推動產業轉移中發揮其引導和組織作用,為企業收集經濟信息,搭建交流平臺,幫助企業解決轉移過程中的問題。

3.1 發揮行業指導作用,加強服務職能

商會的會員涵蓋了行業中大部分的企業 ,其領導班子一般也是行業中的領軍人物。因此,商會在掌握行業發展動態的基礎上,通過統計分析,預測研究等活動,幫助企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與規劃。產業轉移過程中,企業所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受自身局限,其利用信息的能力也不高。在區位選擇問題上,企業更多的是參考業內企業的舉動,希望模仿成功的案例,然后采取跟隨戰略,降低風險。商會可以對可供選擇的轉入地經濟發展調查研究和統計分析,論證相關項目的可行性,對企業提供咨詢和指導。

3.2 發揮助推發展作用,加強協調職能

協調行業內企業之間關系是商會的一項重要職能。區域產業布局和部分產業轉移過程中,產業鏈內配套企業搬遷未能同步的情況,減弱了產業轉移帶來成本節約效應,降低了產業轉移對企業的吸引力。商會應該為企業的搭建交流平臺,向會員提供咨詢,舉辦各種會展、產品推介會等各種活動等。通過商會牽頭的活動,讓企業家們有更多機會交流,了解清楚大家目前的狀況,增強產業鏈上下游廠商之間的互相信任,為建立更深入的合作關系打下基礎。

廠商之間的信任有助于他們在整體搬遷的決策中達成一致,解決了遷移不同步的困局,提高了產業轉移的可行性。同時,商會要打破行政區劃分割, 推進商會跨區域聯動,商會可以憑借其“合縱連橫”的整合功能,為企業“牽線搭橋”,促進行業內部和區域資源整合共享,推動產業內有序分工與協作,進而打造有特色、有價值、有專長的產業集群,推進區域“一體化”。

3.3 發揮溝通政府作用,加強代表職能

地區產業的發展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 ,良好的制度環境 ,產業轉移過程中,商會需要借助政府的行政手段幫助企業對于承接地的要求不僅局限于普通的經濟政策優惠,還會對當地的勞動力素質,社會化的專業公共服務機構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產業轉移的承接地政府,除了通過各種政策優惠,吸引企業以外,還應該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與行業協會合作設立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各種技術人員。完善的職業技術培訓體系,保障了本地熟練勞動力的供給,很好地滿足了企業用人需求。政府與行業協會共同建立的專業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一系列服務,這些服務機構,有效地降低了企業較易成本,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益。

參考文獻

[1]吳詩琪.社會轉型期行業協會角色定位與發展方向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

[2]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3]張家林.《商會的性質、機制與我國商會的轉型》[J].《上海經濟研究》,2009.

[4]孫兵,郝壽義.《以合作組織創新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J].《中國改革》,2014.

[5]肖金成,李忠.《促進京津冀產業分工合作的基本思路及政策建議》[J].《中國發展觀察》,2014.

[6]周民良.《以深化改革促京津冀協同發展》[J].《中國經濟報告》,2014.

[7]黃孟復.《中國商會發展報告.3(商會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8]黃孟復.《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9,2011~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京津冀協同發展
國家重大戰略設計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河北省本科院校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路徑探析
唐山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公民參與政府決策對策研究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軟環境建設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
京津冀社會工作協同背景下再就業策略
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