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境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的作用

2015-06-05 16:03康勝軍
讀寫算·教研版 2015年8期
關鍵詞:古典意境詩詞

康勝軍

摘 要:很多語文教師經常忽略一點:學生是人,老師是人,詩人同樣也是人。無論是詩歌大家還是詞賦圣手,在創作時也均是基于人的基本感情去激發靈感、成就文辭的,而且詩詞中的這種情感越是鮮明就越會膾炙人口。

關鍵詞:古典詩詞;意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7-186-01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學的精髓所在,歷代詩人的傳世佳作被大量地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可以說古典詩詞教學已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很多語文教師卻在古典詩詞教學上犯了“淺嘗輒止”的錯誤,未能充分地挖掘詩詞所蘊含的精神養分和文學價值,造成教育資源的大量流失,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工作上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又該如何正確地講授古典詩詞課文、真正地向孩子們展示古典詩詞的魅力與價值呢?下面筆者將結合幾類在詩詞教學中常見的困難,就此問題一作分析:

一、聽不懂

囿于作者生活年代和文化經歷的差異,古典詩詞往往在字詞使用、句段排列和感情表達上與現代作品有著很大不同,使中小學生在閱讀和理解方面感到較大困難,很難像學習現代課文那樣通過理解字面意思而漸漸地領會作品內涵,即使勉強將原文背過也只是“空知其字、未明其情”,機械性地閹割了古典詩詞學習的意義。

面對這一現象,許多語文教師常常把講解詩中字詞視為解決問題的主要辦法,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深摳、細講某一個字詞的含義,而后令學生將講解內容熟記于心,考試時“照本宣科”即可。這種做法也許確實可以成功應付考試題目,但學生在得分之后仍會對考查內容一知半解,使古典詩詞教學流于形式。

其實,很多語文教師經常忽略一點:學生是人,老師是人,詩人同樣也是人。無論是詩歌大家還是詞賦圣手,在創作時也均是基于人的基本感情去激發靈感、成就文辭的,而且詩詞中的這種情感越是鮮明就越會膾炙人口。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的不僅是具體字詞的含義,更應該是作品整體的內涵情感,也就是“意境”,只有通過調動自己和學生相似的情感、渲染詩詞所表現的精神世界,才能切實領悟作者的心靈天地,從而有效、快速、長遠地吸收作品的核心精華。

譬如在教授王維的《渭城曲》時,教師應重點把握“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二句,首先通過文化補充的方式把“酒”在古人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意象向學生做充分介紹,而后可借助富有美感和詩意的現代語言為學生描繪出一幅“杯酒送別圖”,甚至可以借用身邊實例去引發學生的此種情感,則全詩感情不必字字深究自可躍然紙上。

二、記不住

古典詩詞的背誦是其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受教育者相關素養最為直接、集中的表現方式。中小學生正處于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黃金階段,背誦課本中的古典詩詞理應不成問題;但由于大部分學生的背誦存在嚴重的機械性、片面性和強迫性元素,使其背誦效果差強人意,難以滿足考試和日后進一步學習的需求。

許多語文教師將導致此類問題的原因歸結于學生“太懶”、“不專心”,不斷加大強迫學生反復吟讀、背誦的力度,希望通過高負荷、高密度、高頻率的重復行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而這樣做的結果有時卻適得其反:更多的學生出現了記憶混亂或斷續的問題,教學效果再打折扣。

其實記憶不牢固是和理解不透徹相依而生的,正是由于之前的詩詞講解疏于意境的營造,之后的背誦才會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在開始詩詞新課講解時,如果能在詩詞意境的建立與渲染上下對功夫、下足功夫,令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寓于詩詞中的自然情感,那么這種情感必會反過來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與記憶,關聯性地綴連起組成作品的字、詞、句、段,使詩詞背誦變得水到渠成。

如在講授金昌緒的《春怨》時,要通過“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為什么要“打起黃鶯兒”?為什么不讓它“枝上啼”?“驚妾夢”又會如何?原來是會讓人“不得到遼西”——使之在詢問中不斷推導出各句間的因果關系,在樹立意境的同時為其背誦本詩找到合適的方法。

總而言之,意境的營造是古典詩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技法,它能夠利用人與人之間所共有的情感紐帶實現作者——作品——讀者之間的串聯,令詩詞的理解、記憶和使用變得更加迅速有效,也可以間接地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與潛能,為之以后的進一步綜合發展打下良好的軟性基礎。

猜你喜歡
古典意境詩詞
出入于古典與現代之間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古典樂可能是汪星人的最愛
舞蹈意境的認知與養成
詩詞之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