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山區少數民族特殊環境保護問題研究

2015-06-11 22:31盧炎秋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12期
關鍵詞:習俗民俗少數民族

盧炎秋

我國廣大西南山區聚集了大量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同胞以人數少、文化特殊等特點為主,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為了改善少數民族區域生活質量,必須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環境保護建設。本研究主要是通過掌握少數民族的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給環境帶來特殊的影響,針對性改善少數民族山區環境質量。通過對廣大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等調查,主要少數民族生活影響環境體現在風俗、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上。

一、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對環境的影響

民風民俗是指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的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特定的行為模式或規范。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歷經傳承而經久不衰,最終融入到民族本身中去,成為該區域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少數民族與環境互動的主要風俗包括:

(1)喪葬習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我國的少數民族目前仍存在的喪葬方式包括土葬、火葬、天葬、野葬、樹葬、水葬、塔葬等,南部少數民族中還歷史上流行過懸棺葬、船棺葬、崖洞葬等葬式,大部分喪葬模式主要影響的是地貌及生態環境,尤其是作為集中喪葬區,為了更好的開展喪葬,會將葬區進行平整(改變地貌)、進行植被破壞;火葬則容易造成火災危險;水葬直接破壞水環境質量。其余墓葬方式主要由于人為活動頻繁干擾了生態環境。

(2)禁忌習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禁忌是關于社會行為、信仰活動的某種約束限制觀念和做法的總稱,普遍存在于各民族中的觀念習俗和文化中,是一種與原始信仰相關,與人們求吉避禍的信念相關聯的習俗。這些禁忌習俗的形成都是源于在不斷的生產生活中適應環境,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自己所生存的環境不被破壞。在湖南湘西地區少數民族禁忌一般和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有:稻谷揚花之前不能吃青蛙;外出時,若看見動物交配,絕對不能打,禁止在野生動物繁殖期狩獵而且打獵時禁止亂殺動物的幼仔。這些禁忌是湘西本地的少數民族祖先在總結以往生產生活禁忌中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一定的約束,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3)祭祀活動和民族節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民族節日或者民族祭祀活動,包括鄂西恩施自治州地區的土司文化,都是當地開展的慶典活動,而慶典活動來說,一般人為活動增加,各種民俗行為會在短時間到達一個高峰,如鞭炮煙花、對食物的需求和周圍生存資源的獲得等,會短暫造成一個環境破環的高峰,然后節后區域環境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緩釋收到的影響。

二、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文化模式為滿足自身生活需要而運用社會環境提供的各種物質和精神文化資源的活動方式。土家族是恩施主要少數民族之一,是清江流域古代巴人的后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土家族很多民俗都遺失了,但部分習慣保留在日常生活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不良影響。比如說在冬季,恩施土家族有烤火的習慣以及喜歡熏制臘肉,這都需要砍伐并燃燒大量的木材,不僅破壞了森林植被,而且燃燒也污染了大氣環境。木材在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主要排放物包括顆粒物(PM)、CO、Nox、揮發性有機物(VOC)、多環芳烴(pPAHs)及衍生物,排放物中的不可控顆粒物主要包括灰分中的無機組分(殘留的污垢及塵土等)及飛灰中未燃燒的碳。其中大部分都會對大氣產生不良影響,使空氣質量降低。根據上述內容,表1歸納總結了少數民族山區不同文化形式對其環境所產生的不同影響。

三、總結

少數民族民俗對生態環境有良好的一面,但其對環境保護的功效也有局限性。少數民族的這些傳統習俗中環境保護措施還處于比較低下的水平狀態,已存在的這些優良習俗在新的情況下也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資源財富,除了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民族生活環境是需要保護的重點,因此,進一步應該在遵守民族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提高少數民族居民保護地方環境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冒君剛.試論生活方式[J].社會學研究, 1986(2): 88-92.

[2]曹詩圖.文化與地理環境[J].人文地理, 1994(2): 49-53.

[3]王雅林.人類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4]喬世明.少數民族山區生態環境法制建設研究[J].思想戰線, 2006, 32(3): 99-103.

猜你喜歡
習俗民俗少數民族
冬季民俗節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民俗節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少數民族舞》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