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冥想的另一面

2015-06-17 10:06袁越
三聯生活周刊 2015年24期
關鍵詞:維克冥想心理學家

袁越

冥想(Meditation)在當今一部分都市白領階層當中相當流行,不少人認為此法可以減輕工作壓力,提高身體機能,甚至能夠治療抑郁癥。這個看法還得到了不少科學家的支持,比如2015年4月20日出版的《柳葉刀》(Lancet)雜志上就刊登了英國心理學家撰寫的一篇論文,得出結論說冥想可以代替抗抑郁藥,減少抑郁癥的復發概率。

這篇論文的作者招募了424名符合一定條件的抑郁癥患者,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吃專門的抗抑郁藥,另一組則在心理學專家的指導下練習冥想,結果發現兩者都有一定的效果,沒有顯著差異。

但是,英國考文垂大學的心理學家米格爾·法里亞斯(Miguel Farias)卻警告說,這項研究所觀察到的治療效果很可能來自心理學家的專業指導,屬于世俗的心理療法的范疇。相比之下,宗教意義上的冥想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必須提高警惕。

法里亞斯和另一位英國心理學家凱瑟琳·維克霍姆(Catherine Wikholm)合寫了一本名叫《佛祖藥丸:打坐冥想真的能改變你嗎?》(The Buddha Pill:Can meditation change you?)的書,通過大量案例證明,冥想是一個中性的東西,其結果可能好可能壞,取決于冥想者本人的精神狀態。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心理學家大衛·夏皮羅(David Shapiro)發現,有7%的人在冥想的過程中會出現明顯的負面效果,包括焦慮、恐慌、惡性幻覺和抑郁等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精神錯亂。

在維克霍姆看來,這個結果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冥想本來就不是為了讓自己感覺好而被發明出來的,而是一個來自古印度的概念,屬于宗教的范疇。這個詞傳到中國后被稱為“打坐”,西方人則稱之為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其本意根本不像大多數現代人認為的那樣平和喜樂、與世無爭,而是一種相當激進的思想。印度人當初發明出這套方法的初衷是為了挑戰人的自我認知,從而達到某個特定的目的。對于印度教來說,這個目的就是為了讓信徒認識到“我”和周圍世界是融為一體、和諧共存的,最終幫助教徒理解萬物有靈的印度教教義。而佛教則更進一步,希望通過打坐冥想讓信徒意識到所謂“自我意識”其實是不存在的,本質上是一種“虛空”。

當今西方的心理學界更喜歡用“內觀”(Mindfulness)這個詞來代替冥想,意為集中精力,專注于自身當下的感受。據說經常這么做的人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等各種身體感覺,從而達到一種逃離世俗世界的精神狀態。但是一位資深的印度冥想導師承認,冥想會讓一個人平時隱藏很深的“壞想法”,比如暴力傾向、悲傷情緒、恐懼心理和性幻想等等浮出水面,絕大部分冥想導師都知道這一點,但大家都不愿公開討論這個問題。

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心理學家托克爾·布萊克(Torkel Brekke)在他負責編輯的一本關于冥想的書里指出,進入冥想狀態的人更容易毫無征兆地做出違反道德的事情來,因為他在冥想時把自己的人格和周遭世界割裂開來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二戰”時的日軍,軍官普遍采用冥想的方法鼓勵士兵放棄自我意識,以便更好地成為殺人不眨眼的戰爭機器。事實證明這個方法是成功的,但后果很可怕。

既然如此,為什么公眾對待冥想的態度卻大都是正面的呢?維克霍姆認為這是媒體片面報道的結果。他舉例說,迄今為止關于冥想的心理治療效果的最全面的研究是由英國牛津大學的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領導的團隊完成的,最后的結論是冥想對于復發性抑郁癥(Recurrent Depression)沒有療效。另一位研究者通過測量血液中的可的松水平來客觀地衡量志愿者參加冥想后的生理反應,結果證明冥想反而會加重參與者的生理負擔。但是這兩篇重要的論文都沒有被西方媒體報道出來,記者們選擇性地忽視了負面的結果。

猜你喜歡
維克冥想心理學家
我體內的DNA好好的,怎么就需要修復了
《冥想》
人生什么最重要
冥想
福維克 呵護家庭健康
福維克 服務致遠
福維克重拳出擊
美國心理學家:讓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美國心理學家:讓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