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石漠化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2015-07-02 00:16龍華鄧曉斌
山東工業技術 2015年12期
關鍵詞:石漠化治理廣西

龍華++鄧曉斌

摘 要:廣西石漠化是我國西南巖溶地區重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具有分布范圍廣、發育典型和程度深等重要特點。石漠化嚴重制約著巖溶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根據廣西石漠化空間分布狀況和特性分析石漠化的成因,提出合理的石漠化治理措施。

關鍵詞:石漠化;分析;治理;廣西

石漠化是土地石質荒漠化的簡稱,是在特有的自然環境背景下,由于受到不合理人類活動的干擾而引起的植被遭到破環、土壤大量流失,基巖大量裸露的一種土地退化現象[1]。廣西巖溶地區具有分布廣和發育典型的特點,碳酸鹽巖分布面積高達8.95萬km2,巖溶地貌約占我國南方巖溶地區的17%,約占廣西總土地面積的37.8%,嚴重阻礙廣西社會經濟的發展,是貧困的根源。近30年來,國內專家學者利用不同角度探討我國巖溶地區石漠化問題,包括巖溶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性特點、巖溶石漠化狀況、分布、成因機制及生態重建等,得到了一些有價值的認識[2-5]。本文通過分析廣西石漠化狀況和成因,探討石漠化治理措施,對于加快石漠化綜合治理進程和提高治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廣西石漠化特點及成因分析

1.1 石漠化特點

分布范圍廣:廣西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巖溶發育典型的河池、百色、崇左、南寧、桂林、來賓和柳州等7個市的76個區縣,行政面積高達17.87萬km?,其中巖溶地區面積為8.32萬km?,占總土地面積的46.6%。石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廣西中部的紅水河和潯江流域;廣西西部的左、右江地區;廣西東北部的漓江中下游一帶。發生石漠化的地區出現水土流失的現象非常嚴重,導致河流中含有大量的泥沙,不僅對當地水資源的開發和使用產生直接影響,還威脅到珠江流域的生態環境狀況,生態區位十分重要。

程度深:在石漠化土地中,輕度石漠化面積2353.1km?,占總石漠化面積的10%;中度石漠化面積為6590.64km?,占總石漠化面積的27.2%;強度石漠化面積為13041.96km?,占總石漠化面積的55.2%;極強石漠化面積為1805.1km?,占總石漠化面積的7.6%。從上述統計數據來看,廣西石漠化以強度惡化極強為主,占總石漠化面積的62.8%,其主要分布在河池、百色和崇左等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石山多地區和經濟發展較落后地區,不易于石漠化治理。

1.2 石漠化成因分析

1.2.1 自然因素

碳酸鹽巖具有抗風蝕能力強,基巖形成土壤能力差,成土過程緩慢的特性,因此在巖溶地區土壤資源十分匱乏。大面積分布、厚度深的碳酸鹽巖和貧瘠、淺薄的土壤是石漠化土地產生的前提條件。廣西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為17~22℃,年總降水量為1250~2000 mm,具有雨熱同季和強降雨集中的特點,為石漠化土地的產生提供了強烈的侵蝕推動力和適宜的溶蝕條件。陡峭、零星的巖溶山地丘陵的坡面地形成為水土流失的潛在動力。加之巖溶地區存在地下水系和地表水系錯綜復雜分布的特殊雙層水系結構,在枯水季節常出現干旱的現象,使植被大量枯死、土壤松疏,引起土壤穩定性和抗侵蝕能力降低,最終導致水土流失甚至石漠化。

1.2.2 人為因素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對石漠化具有直接影響,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為活動促進石漠化演變的進程。人為因素對石漠化演變的影響總是通過一定的物質形式表示,如人類的活動可以導致土地、植被、大氣、水體等產生質和量上的改變。巖溶地區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原本就缺乏的土地和能源不能滿足需求,使原有的各種自然資源消耗量增多,引起植被覆蓋度下降。加上不合理的耕種模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如陡坡開墾(>25°的地區)、過度樵采和過度放牧,甚至沿襲原始的刀耕火種方式,加之近來快速發展的小礦山、修路等富民、便民工程等,使得原本脆弱的巖溶生態不堪負重,導致石漠化演變速度增快。

2 治理措施

廣西巖溶土地石漠化演變快、危害大、影響深,嚴重制約著當地社會和經濟的和諧發展,因此必須進行綜合治理。

2.1 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

從1980年以來,有關部門對巖溶地區實行“以封山育林為主,造林補植為輔”的措施,改善巖溶地區植被覆蓋度低的情況。

自實施以來累計完成封山育林大于1萬km2,有60%的林地植被覆蓋度高于30%。與此同時,積極開展人工造林,在石頭縫隙間種植核桃、竹子、任豆、金銀花和香椿等植被。不但保護生態環境,而且種植的植被具有經濟效益。大量巖溶地區采用持之以恒的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措施,不僅使森林覆蓋度提高,生產方式和生活環境得以改善,而且對極大的推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生活水平[6]。

2.2 農村生態能源工程

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在1997年加大宣傳和應用恭城瑤族自治縣實行的“養殖-沼氣-種植”新型農村發展模式,標志著全區農村生態環境和能源建設取得階段性進步。在1998年,區人民政府在100個生態村、50個生態鄉和20個生態縣開展了以沼氣為主的試驗項目。據統計數據顯示:巖溶地區累計建293.71萬座,沼氣使用率高達36.71%;建有節約柴木和煤灶499萬座,中小型水電站2.4萬個;風力發電機123臺。不但加大投資畜牧業,而且近年來森林覆蓋率逐年增長[6]。

2.3 水土保持工程

巖溶石漠化區水土資源都缺乏,人地矛盾突出,造成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的局面。從1970年以來,在巖溶地區不間斷的推行砌墻保土及造田造地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由國家財政項目資助的水土保持項目及珠江上游南北盤江碳酸鹽巖地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試驗工程等均對保護水土和防止石漠化加劇產生積極影響。今年來廣西水利部門共累計對91條小型流域展開防止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累計投入1.34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高達958.7km?。特別是2003年由國家財政項目資助展開的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珠江上游南北盤江碳酸鹽巖地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試驗工程以來,初步形成了在巖溶地區保持水土、提高土地利用率、恢復土地石漠化的方法和措施,是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典范,并提供寶貴的經驗[6]。endprint

2.4 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從1993年以來廣西在巖溶地區按照政策有規劃、有組織和有步驟地對惡劣的生態環境,人均耕地占有面積低于0.02 hm?,未解決溫飽問題,幾乎停滯發展的貧困戶和存在沒有耕地、居無定所的少數民族地區展開脫貧異地搬遷措施。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2012年底,在全區11個市的54個縣組建的異地搬遷點267個,居民居住點1167個,解決了近4.8萬戶22.1萬人的貧困居民的住房問題。興修水利690 km,新建村級道路1094 km,解決623處人畜飲水難的問題,新架設水管670 km,新建學校面積5300 m?,新布設電線130 km。展開異地搬遷扶貧試點工程,不但推動社會經濟的效發展,而且對石漠化治理產生重大影響[6]。

2.5 沃土工程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廣西43個土壤肥力監測點不間斷的進行定時定點的監測,為全區耕地質量發展和評定提供重要的依據?!笆濉币詠?,全區逐步形成新型復合肥料、養料研發中心和土地肥料實驗基地,對區和縣兩個等級的土壤肥力測試中心逐漸完善。通過利用“增”(增加施用有機復合肥料)、“提”(提高有機肥料的利用率)和“改”(防止土壤肥力退化)等各項有效的措施,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力。近年來,全區測量土壤肥力并施肥試驗中心以每年10萬hm?以上的速度增長,推動全區土地利用133多萬hm?,改善中偏低產農田13多萬hm?,使用高質量的農家肥3500萬噸,使有機肥和農家肥料利用率提高6%至8%,農民節約開支高達6億元。

2.6 整治耕地工程

自從新的《土地管理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區(包括巖溶地區)范圍內逐漸進行耕地整治工作。初步統計數據表明,從1998年以來全區巖溶地區累計完成耕地整治約3.8萬hm?,總體投資資金大于9億元。通過土地整治、新建和修復水利、優化田間道路結構和建立農田保護林等,對項巖溶地區實行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通過耕地整治,使巖溶地區部分農田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耕地質量和農業綜合生產力顯著提高,農業人口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農村生態自然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耕地整治是巖溶地區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的重點項目。

2.7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于2001年全區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在河池東蘭縣和百色樂業縣試驗后,效果明顯,且在2002年在全區正式推廣實行。累計退耕還林還草70.9萬hm?,植被覆蓋度得到明顯提高,陡坡還林22.1萬hm?,荒山荒地還林42.1萬hm?,封山造林6.7萬hm?。經過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推進,對陡坡耕地的森林植被恢復具有積極作用,降低水土流失,對于提高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具有積極影響。

2.8 人口控制及素質提高工程

嚴格貫徹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抑制人口快速增長,實行免費九年義務教育使總體人口素質得到有效提高,加大巖溶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改變就有結構。在控制人口迅速增長的同時,展開農民實用技能培訓,使農業人口的整體素質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要實行切合實際的方法,提高巖溶石漠化地區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速度,通過加大巖溶石漠化地區鄉鎮工業化進程速度,拓展就有渠道,調整就有方式。目前應該率先推行的方式包括:(1)綠色無公害產品加工業,地道中草藥產業化管理,如金銀花、天麻和五倍子等中草藥的種植和加工;特色牛羊肉產品開發,如馬山縣和都安瑤族自治縣等地區擁有強烈的地方特色的黑山羊養殖和銷售一體化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和其他作物產品發展,如核桃、桃子、李子板栗和獼猴桃等。(2)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業,巖溶石漠化地區具有其自身特性,可以進一步發展為旅游業,如巖溶溶洞、天坑和石林等景點以及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風俗習性,通過發展溶洞參觀、石山攀巖、天坑觀賞和風俗習性體驗等,找到適合地方特色的產品和旅游業,并實現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加快巖溶石漠化地區經濟發展。

3 結語

廣西的巖溶地區石漠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包括巖性、植被和氣候)和人為因素(人口增長、陡坡開墾和過度放牧)兩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土地退化。石漠化綜合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本質是把生態、經濟、技術和發展觀有機結合的一種科學的可持續思想,而不是簡單的將多種治理措施的實施。

參考文獻:

[1]王德爐,朱守謙,黃寶龍.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內涵[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8(01):87-90.

[2]韋繁茂.廣西石漠化及其對策[J].廣西大學學報,2002,24(02):33-38.

[3]劉德煊.南方山區石漠化特點及防治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04):54-55.

[4]蔣樹芳,胡寶清,黃秋燕.廣西都安喀斯特石漠化的分布特性及其與巖性的空間相關性[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4,28(02):214-219.

[5]林中衍.廣西巖溶地區石漠化生態經濟治理模式[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4,21(02):34-37.

[6]張菁.廣西壯族自治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J].草業科學,2008,25(09):93-102.

作者簡介:龍華(1974-),男,廣西北流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工程測量、遙感數據處理。endprint

猜你喜歡
石漠化治理廣西
歷屆全國美展廣西作品展(三)
歷屆全國美展廣西作品展(一)
2018廣西版畫邀請展作品選登
淺析玉龍縣石漠化綜合治理成效
毛主席來到我廣西
“孿生風云”之石漠化與貧困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數據+輿情:南方報業創新轉型提高服務能力的探索
湖南將加快石漠化綜合治理步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