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腸間質瘤手術治療體會

2015-07-04 13:56黃海波
家庭心理醫生 2015年7期
關鍵詞:伊馬替尼甲磺酸胃腸道

黃海波

摘要 目的 探討胃腸間質瘤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法。方法 選取2011年1月-1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因潰瘍穿孔而就醫的胃腸間質瘤患者22例,所有患者臨床經過診斷及與其他疾病鑒別診斷后全部行手術治療。結果 經手術治療效果顯示,22例患者中,顯效17例,有效4例,無效11例,對比分析患者臨床吞咽困難癥狀評估,評估采用我院自行擬定的評估計劃表進行,評估分滿分50分,患者手術治療前吞咽困難癥狀評估分為37.85-4.55,患者手術治療后吞咽困難評估分為27.75-2.45,患者手術治療后吞咽困難評估分明顯低于手術治療前評估分,結果顯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臨床有優越性。結論 臨床采用手術方式切除胃腸間質瘤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在第一時間控制病情持續發展,迅速緩解患者臨床出血的狀況。

關鍵詞胃腸間質瘤;手術

胃腸間質瘤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主要發病于胃腸道間葉組織,該病好發于老年患者,男女發病率無差異性,胃腸間質瘤絕大多數發生于胃,僅有10%-20%發生于小腸,發生于食管的患者僅占5%左右,其他部位如腸系膜、網膜發生幾率低于2%,臨床治療胃腸間質瘤主要通過手術治療,術后 85%復發、轉移,5年生存率 僅 50%[1] 。2011年1月-1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胃腸間質瘤患者22例,22例患者經診斷及鑒別診斷后行手術治療,總結臨床治療資料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1月-1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胃腸間質瘤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50歲,患者臨床無特異性臨床癥狀,胃腸道出血是最常見的典型癥狀,多數患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等癥狀,患者就診原因多數是潰瘍穿孔?;颊吲R床過X線鋇餐顯示邊緣整齊、圓形充盈缺損,中央可有“臍樣”潰瘍龕影,或表現為受壓、移位[2]。

1.2方法 臨床治療胃腸間質瘤采用手術切除的方法,可行局部切除或楔形切除,切緣距腫瘤邊緣應超過2cm。

1.3統計分析 利用spss19.0軟件包對臨床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u檢驗,數據資料采用均值與標準差方式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意義。

2結果 經手術治療后,22例患者中,顯效17例,有效4例,無效11例,對比分析患者臨床吞咽困難癥狀評估,評估采用我院自行擬定的評估計劃表進行,評估分滿分50分,患者手術治療前吞咽困難癥狀評估分為37.85-4.55,患者手術治療后吞咽困難評估分為27.75-2.45,患者手術治療后吞咽困難評估分明顯低于手術治療前評估分,結果顯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臨床有優越性。

3討論 胃腸間質瘤發病初期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其臨床出現的特異性癥狀主要取決于腫瘤的大小及具體位置的不同,通常情況下無特異性,患者臨床胃腸道出血較為常見,相對于腫瘤位置位于賁門部時,患者出現吞咽困難征象,患有胃腸間質瘤患者由于臨床無特異性表現,往往因潰瘍穿孔而就醫,潰瘍穿孔的形成可導致患者出現腹腔種植和局部復發的風險。胃腸間質瘤 患者經過 體檢可發現 分患者可觸及 上腹部活動腫塊、表面光滑、結節或 分葉狀,典型的GISTs 免疫組化表型為CDl l7和CD3 4陽性。少數病例(5%~7%)CDll7陰性,此時胃腸問 質腫瘤的診斷主 要依靠基因突變類 型檢測,80%以上的胃腸道間質腫瘤的基因突變類型 是KIT或者PDG FRA的突變。DOGl(discovered on GIST-1)是最 近發現的一種在GIST中特異表達的一種細胞膜表面蛋白,目前被認為是一個特異性胃腸道間質腫瘤的診斷標準,尤其適用于CDl l7以及KIT和PDGFRA突變基因檢測陰性的胃腸道間質腫瘤的診斷。

胃腸間質瘤診斷應與胃腸道平滑肌瘤/肉瘤區別鑒定,胃平滑肌肉瘤生長快,通常位于胃底,直徑常大于3cm,伴潰瘍、大出血,或可伴嚴重貧血、血性腹水。平滑肌瘤常位于胃體及胃竇部,纖維胃鏡可協診。臨床表現、輔助檢查有時與GIST難以鑒別診斷,診斷最終仍需依賴于病理切片及免疫組化結果。胃腸間質瘤表達方式大多呈CDl l7和 CD34彌漫性陽性,而平滑肌瘤/肉瘤表達呈CDll7和CD34陰性。

胃腸間質瘤直接大小不同,最小胃腸間質瘤僅1厘米,最大可長到20厘米左右,絕大多數的胃腸間質瘤沒有包膜包裹,偶有假性包裹通過檢查可看出,相對于體積較大的胃腸間質瘤可伴隨囊性變、壞死、局灶性出血等現象,穿刺后腫瘤破裂,嚴重者形成潰瘍。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方式治 療胃腸道間質腫瘤,胃腸道間 質腫瘤直徑小 于3厘米采 用局部切 除或楔形切除,胃腸道間質 腫瘤直徑在3~5cm宜行楔形切除或胃大部切除術,切緣距腫瘤大于3厘米。對于術后高度復發風險、手術難以切除或切除術后復發、轉移患者,應接受甲磺酸伊馬替尼藥物治療[3]。甲磺酸伊馬替尼藥物動力學顯示其對可酪氨酸激酶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甲磺酸伊馬替尼原發性耐藥或繼發性耐藥患者應接受舒尼替尼藥物治療。舒尼替尼與甲磺酸伊馬替尼同為術后常用藥,但其藥性強于甲磺酸伊馬替尼,舒尼替尼的目標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3,CDll7,KIT,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α和PDGFRp,作用譜廣,舒尼替尼可以作為伊馬替尼耐藥的一線替代藥物。

通過本研究顯示,經手術治療后,22例患者中,顯效17例,有效4例,無效11例,對比分析患者臨床吞咽困難癥狀評估,患者手術治療前吞咽困難癥狀評估分為37.85-4.55,患者手術治療后吞咽困難評估分為27.75-2.45,患者手術治療后吞咽困難評估分明顯低于手術治療前評估分,結果顯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臨床有優越性。說明手術治療能及時控制病情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何輝.胃腸間質瘤55例臨床診治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4,18: 32-32.

[2] 王巨義,辛芝,孔棣 .31例胃腸間質瘤臨床分析 .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14,05: 470-473.

[3] 公紅磊,林惠忠,趙鵬,李思源 .118例胃腸間質瘤臨床及預后分析 .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4,17(04): 278-280.

猜你喜歡
伊馬替尼甲磺酸胃腸道
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的開發與應用
眩暈寧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80例臨床研究
腕踝針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顱腦外傷后眩暈的臨床觀察
胃腸道間質瘤的CT診斷價值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發生伊馬替尼耐藥病例1例并文獻復習
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效果及其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甲磺酸伊馬替尼致扁平苔蘚樣藥疹二例
連花清瘟膠囊致胃腸道不良反應1例
FDA批準擴大伊馬替尼在罕見胃腸癌患者中的應用
胃腸道間質瘤的CT診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