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書法與寫作文

2015-07-04 20:58宋曉翠
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 2015年5期
關鍵詞:讀帖臨帖書法

宋曉翠

“寫作難教,作文難寫”這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讓眾多教師學生家長為之頭疼,原因很簡單:方法不對。請親愛的讀者隨著我的思緒走進書法教學領域,或許能找到答案。

書法的學習,一般都要經過“讀帖、描紅、臨帖、脫帖、創作”幾個步驟,這幾個步驟雖然顯示了書法學習過程中幾個漸進的階段,但每一步驟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摻雜揉合的,特別“讀帖”這一環節是始終都不可缺少的。

讀帖,即在臨帖之前或之余,詳觀和揣摩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體和神韻等,將它們觀之入眼,銘記于心,然后去臨習,這相當于我們寫作中“讀書”這一環節,書怎樣去讀才有效?要用心去讀,去感悟探究文章的內容、語言、結構、特色等等諸方面的內在因素,為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

描紅和臨帖,是學習書法者在初涉書法道路時的一種入門功,是刻意的學習過程,具有強制性和刻板性,所學的沒有一點是自己的東西,都是別人的東西,但學的時間長了,熟能生巧,就自覺不自覺地揉合進了自己的東西,而后才會創作,才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但我們的作文教學和寫作卻缺少這一過程,缺少這“復寫、擴寫和仿寫”的環節,特別是相當于“描紅”的“復寫”環節,更是無人問津,更讓人難過的是,如果哪位教師讓學生“復寫”,家長和學生們就會認為這位教師不會教作文。嗚呼,為什么我們都認可書法的學習路徑,卻不允許作文走這條路呢?殊不知,復寫他人成功的文章,循其思,沿其徑,才能真正得其風骨,取其真意啊。

學生作文寫不好的原因大致存在于兩個方面:沒東西可寫和有東西不會寫。

“沒東西可寫”是最大的敵人,我們的作文教學也大多存在治標不治本的現象。教師出了一個文題,大講一番寫作方法和理論之后,讓學生用真人真事來完成此文,學生依然口咬筆頭,難以成文;還有的教師講完一篇例文,就出了另一個題目,讓學生把剛剛講過的寫作方法用上,請問,能有多少用得上的呢?你講的是“燉土豆”,卻讓學生用“燉土豆”的方法和佐料去做“醬排骨”,能行嗎?作文就應該是講的如何做“醬排骨”,就應該讓學生仿效去做“醬排骨”,因為這篇文章所用的方法只有用在這個內容上,才是最適宜最恰當的,才能發揮真正完好的應有作用。試想,哪個人不是從小跟父母或親人咿呀學語,而后卻能自由隨意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呢?這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沒有認真刻意學習別人的過程,就很難有成功造就真我的效果。

“有東西不會寫”是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夠,安排組合文章能力不強,怎么辦?這就要大量復寫、擴寫和仿寫別人的好文章,在寫中悟,悟中寫,再佐以教師的指導、點撥,才能快速提高寫作技能和技巧。

經過幾年的研究和實踐,我在作文教學中向書法學習,總結出了“復寫、擴寫、仿寫、創寫”這符合作文規律的四步作文教學法,屢試屢爽,而且是高效率的。

復寫,就是將適合學生的現成的選文(或講故事)念給學生們聽,一般念一遍,最多兩遍,再根據選文做寫法的釋解,然后讓學生按照原文復寫該文,有能力的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適當添加或豐富。需要注意的是,讀的遍數不宜過多,以免學生將選文背下來,這對寫作無益,這種方法只是給學生頭腦中灌以材料,并要求他們必須用自己的語言去復寫該文,寫完后再比對原文找差距和不足,進行修改和完善。在我的作文課上,學生都喜歡復寫,因為他們有東西可寫,腦袋不再“憋得荒”,并都自發地向著寫好的方向努力,這樣兩天寫一篇,半年下來就是七八十篇,學生作文水平明顯提高了許多,不但積累了許多豐富的材料,而且高質量地鍛煉了寫作能力。

實踐中,我和學生們都感到,復寫也不是簡單容易的事,學生大腦也是個高速度加工車間,但他們不愁,因為他們有材料可以加工,不同那些出個題目就讓學生去寫的作文方式,學生無從下手,望而生畏。

大約寫過五六十篇以后,就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擴寫、改寫、仿寫訓練。這期間,教師可只給學生一篇文章的梗概或大意,讓學生做擴寫或仿改寫作練習,等寫到一百二三十篇以后,學生就會自然地進入創作狀態,自覺獨立完成作文。

這種循序漸進的作文方法符合客觀規律,也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它的起步不但大大降低了作文難度,更避免了“一步就進入創作狀態”的作文教學方式。同行們,試試吧,你會有大的收獲!

猜你喜歡
讀帖臨帖書法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臨帖孫過庭《書譜》
學好書法,重在讀帖和臨帖
讀懂細節 臨出神韻
——《書法練習指導》五上《讀帖與臨帖》教學課例
書法欣賞
淺談我對硬筆書法臨帖與出帖的理解
臨帖創作解說詞
讀帖淺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