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中理想的教育

2015-07-04 04:25王貴寶
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 2015年5期
關鍵詞:品德教材資源

王貴寶

論及教育,眾說紛紜,對于步入工作崗位十幾年的我來說,不敢妄談教育,但我深知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而我們教師的責任就是盡量付諸努力使每個學生臻于完美??捎捎趥€體和環境等諸多不均衡因素的影響,要做到有實效、有針對性地教好每一個學生,僅依賴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同一而論的方法也是不可行的,做到就地取材、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發展,這也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教育方法,并在自己的教學之路上一步步嘗試踐行著。下面僅就品德與社會學科,將自己教學中的做法訴諸于此。

一、大膽創新,教材趣味化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融合思想品德、地理、歷史人文知識于一體的學科,內容涵蓋面很廣,涉及的知識也很多,如果照本宣科的講解書本知識,必將導致學生興趣缺失,可如果過于脫離書本,又很難達成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學會活用課本,盡可能地利用好這個教材資源,可以結合學生實情,大膽重組教材,也可以適當地整合課程,大膽創新教材,讓教材獨具趣味性,真正吸引學生的眼球,從而發揮教材最大的潛能和作用。

如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陶與青銅》一課,了解了中國令人驕傲的火焰中的文化,完全可以重組到《我國的國寶》一課,追根溯源,環環相扣,讓學生在驕傲與遺憾中學會珍惜,懂得保護文物古跡。另外,品社學科還可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豐盈知識,激發興趣。如五年級下冊《漢字和書的故事》一課可與語文學科知識整合,將猜字謎等語文學習活動納入本課,激發學生對漢字探究的興趣,感受中國漢字文化的魅力,在對本課學習認識到位后,把握這一有效時機適時開展詩文競賽、書法展覽等陶冶情操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情滿于胸,感露于文,使《品德與社會》與語文教學實現雙向的收獲,并從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只有像這樣不斷在教學實踐中依據本地資源特點、校情、班情活用教材,才能真正發揮文本資源的作用。

二、就地取材,資源自然化

由于城鄉教學環境、辦學條件的差距,身為農村小學教師的我們常因一些課程無法開展而牢騷滿腹,認為先進的教學設備、優越的教育教學環境對課程的開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卻忽略了我們農村最豐富的教育資源——大自然。我們的學生都是來自農村,農村的風土人情、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等都可以作為資源加以利用,只要我們有效地安排、組織,合理地開發利用這些隱藏在大自然中的課程資源,把學習知識與接觸大自然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學生就會從大自然中拓展視野、增長知識。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生活中的快樂》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感受到快樂,我充分發揮了農村自然資源作用,讓學生參與農耕,感受勞動的快樂;帶學生到原野中游戲,感受游戲的快樂;鼓勵學生去貧困農戶家幫忙,感受助人的快樂……對現有資源的利用,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快樂,很輕松地就達成了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效果絕不亞于多媒體資源演示的作用??梢?,利用已有的教科書、圖冊,結合生活實際和生活環境,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為教學資源,親身去體驗、感知學習,更利于學生發現知識,收獲知識。

三、因生制宜,方法多樣化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作為教育工作者,能讓每一片樹葉煥發各自特有的光彩,才是理想教育的最高目標。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差異,充分發揮學生這種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的不同經驗實際、已有的知識水平等因生制宜,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恰當引導,促進差異共享,取長補短,進而豐富和拓展自己。

諸如中高年級的品社課,很多活動是讓學生參與調查實踐,自行設計活動方案,填寫調查表格。而這樣的任務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完成的,考慮到學生間的差異,在教學中,我注重采用小組合作,分層互助的方法,在每個小組內均衡分配A、B、C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彼此相長,多讓學生在小群體內自己談體會,談體驗,小組內的學習交流往往比老師的說教更為深刻,更能打動學生的情感。例如教學六年級下冊《我們能為地球做什么》一課時,在班內舉辦節水創意大賽,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開展調查研究,引導組長合理分配組員調查任務,保證讓成員量力而行,只要能在最低要求的基礎上獲得更優,就獲得相應的獎勵,這樣組內自我比拼、組間競爭的方式,給每個學生以信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活動的熱情?;顒又须m然有的同學可能動用了網絡等資源搜集大量資料,而有的同學僅僅調查了身邊人家的節水方法,但卻能互相補充,對于他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收獲,而在最終組內匯報中也能彼此相長,這樣的活動把自主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給自己定位后有了自己奮斗的目標,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相信,只要教師能合理引導,善用這種資源差異因人施教,學生也會樂在其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鏈接生活,活動新穎化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把課堂內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聯系起來,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當中,積極開展各種情境性、體驗性、探究性、實踐性、創新性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力求使活動豐富多彩、多樣化、趣味化,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發展需要。這樣學生在活動中既能獲取知識,又能培養能力,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升華,從而獲得全面發展。如教學六年級下冊《學會和諧相處》一課時,我設計了兩個主題活動,首先開展班級結對子活動,讓同學之間和諧相處,并組織交流互動活動,評選和諧星,在爭星活動中讓學生意識到和諧是人際交往的關鍵。然后,把家長請進課堂,開展親子互動與心靈對對碰活動,讓父母與孩子在互動中增進感情,在心里話的對白中化解矛盾,真正學會和諧相處,最終做到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相鏈接,在課堂上回歸生活,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發了學生的體驗。

以上,只是自己教學中的一些粗淺看法和做法,我心中理想的教育也許并不完美,但我堅信,只要心中洋溢著對教育的熱情,只要自己在教學之路上始終邁著堅實的腳步,理想的教育就會日漸精彩!

猜你喜歡
品德教材資源
教材精讀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抓細微之處 促品德養成
資源回收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品德微視頻評價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