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生是否有必要提前入學

2015-07-05 06:00王影
教育管理與藝術 2015年1期
關鍵詞:入學生理年齡

王影

每年的9月份是適齡兒童入學的時期,一批批低齡兒童過早的背上了承重的書包。對于低齡兒童入學問題一直是一個幼升小的孩子家長以及學校老師思考、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家長與教師的觀點

(一)家長的觀點

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能提前入學,早點工作;有的家長則認為“笨鳥先飛”,孩子雖小,早讀一、二年,打打基礎,如果中間那一階段沒有學好,還有時間進行補救,可以留級重讀;有的家長特別是九月以后出生的孩子家長認為同齡的孩子都上學了,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

(二)教師觀點

作為一名有著兩年教齡的一年級教師,在兩年的觀察研究后發現,過早入學的兒童由于生理和心理發育不成熟,學生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不適應癥狀。

第一,很難或者需要較長時間完成幼升小的心態轉變。

在升入一年級之后,學業產生壓力,提前入學兒童心態的調整如果無法正常完成或這花費很多時間就會影響學生的其他方面,如與同學無法相處,學習成績受到影響,學生學習習慣不能養成。這樣久而久之則會導致孩子事事處于落后狀態,將傷及孩子的自尊心,形成自卑心里。

第二,很難達到對知識的準確理解。

1.受到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的制約

孩子的年齡嚴格說分為心理和生理年齡,二者相互適應,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我國小學的入學年齡主要遵循的是兒童的發展水平。對于兒童來說,當受到的教育適應其心里年齡和生理年齡,就會達到對知識的最大接受和理解,而對于提前入學的兒童,由于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無法對自己收到的知識進行準備完整的理解。

2.受到生活閱歷的制約

知識來源于生活,對于知識的理解則受到生活閱歷的影響。如果生活閱歷不夠,則無法體會或者理解知識。提早入學兒童的生活閱歷受到其年齡的限制,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如對于周圍環境的認識,對于常識性知識的了解,對于人類社會的認識,這些都制約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

3.無法適應或融入班級生活

提前入學兒童的身高往往是班級中最低的,性格驕傲,無法很好的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很難加入到同班學生的交際圈,再加上成績不是很好,以至于他們很難適應或融入班級之中。

4.會對孩子的生理發育,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讀書雖是腦力勞動,但也需要耗損精力。小學階段的課業負擔是按照學齡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發展水平設置的,提早入學學生要接受其暫時還無法理解的事情,這無異于是“小牛拉大車”,加大了學生的精神和生理負擔,有些學生表現為不喜歡學習,對學習提不起精神,或者上課有發困等現象出現。這些孩子其中也有聰明的或者在學前教育中已經提前學習過一年級的知識,剛開始或許還能適應,但往往越往后隨著課程內容的加深,其優勢將會喪失殆盡,甚至還難以趕上趟,不得不疲于應對,身心處于疲憊狀態。

二、提前入學應考慮的因素

有些學生家長認為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不應該提前入學那到底什么養的學生有必要提前入學,家長在思考這個問題是應該從哪幾方面考慮比較合適。兒童心理專家認為,孩子并非入學越早越好,還要看孩子的年齡和“入學成熟水平”。建議家長分析一下孩子的綜合條件,再做決定。

(—)看性別

一般而言,男孩成熟得相對晚些,對知識的理解力、語言表達能力也比女孩弱一些。如果男孩比較貪玩、好動,專注于一件事的時間不過十幾分鐘,且難以復述完整一個簡單的故事,經常答非所問,則不必早早跨入學校大門。否則,孩子累、大人也累。而那些在這些方面表現出色的女孩,可以考慮不滿6歲上學。

(二)看性格

如果一個孩子性格內向、軟弱或心理脆弱,和小朋友在一起總當“小尾巴”,經常被別人欺負,又不知如何解決,往往哭哭啼啼地求助于大人,那么,即便他剛滿了6歲,也不妨把入學時間往后推一年。相反,如果孩子性格外向、懂得傾聽并能及時作出相應的回應,遇事能自己解決,父母可以讓他們早上學。

(三)看發育

兒童生長發育遵循一定規律,6歲的孩子身體機能、視覺功能和腦功能等尚未發育成熟。因此,身體是否健壯,自理能力、自制力是不是比較強尤為重要。假如你的孩子在身體條件和運動協調性、注意力、理解力、對知識的接納程度等方面并不比大孩子差,那可以突破年齡限制“背起書包上學堂”。反之,孩子瘦小、體弱,一累就生病,那多享受一年輕松的童年時光大有必要。

(四)看心智

兒童是否真正到了適宜上學的程度,不完全取決于智力發展水平,還取決于其他因素,其中,身心發展程度是個很重要的指標,包括一定的獨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承受學習壓力的能力等。

三、提前入學兒童在學習方面應注意哪些問題

在家長從各方面考慮之后,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必要提前入學,但是畢竟這類學生在心理和生理都有區別與其他學生,家長和教師應多注意,多關懷。

(一)無差別對待

小孩的心是最敏感的,提前入學的兒童由于年齡確實小,在一個集體中,肯定會比適齡入學的孩子表現出更多的問題。教師在對其多關心多關注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孩子自己個性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一方面如果教師過多的關注會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另一方面在平時學習中如果教師有區別的對待會使學生產生驕縱心理,這樣會對學生的養成教育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教師在心理上應該消除對這些孩子的區別對待,多給予無聲的觀察。

(二)針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引導

第一,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有些低年級入學兒童而言,語言能力比其他人要弱。做為家長和教師,要對自己孩子日常的口頭表達能力、聽話記話水平,包括平時的閱讀能力都應該多給予訓練,促進其發展。

第二,交際能力,生活習慣問題的認識。

對于有些低年級入學兒童而言,由于年齡確實比較小,與適齡兒童之間有一定的差距,學生對交際能力、生活習慣問題的認識都比較差,教師應多組織集體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融合。而作為家長應多鼓勵學生與其同學玩耍,多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促進其生活習慣的養成。

猜你喜歡
入學生理年齡
變小的年齡
無紙化入學報名值得推廣
無紙化入學報名值得提倡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經網絡的旋轉血泵生理控制
入學面試
媽媽們產后的生理煩惱
年齡歧視
入學第一天
算年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