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循化縣瓠瓜栽培技術

2015-07-09 10:46范秀蘭
農民致富之友·下半月 2015年6期
關鍵詞:粉劑可濕性病蟲害

范秀蘭

[中圖分類號] S6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6-0193-01

瓠瓜是青海省東部農業區黃河谷地群眾在生產實踐中長期培育的優質地方品種,生長在海拔1600米—2000米的川水地區,因品質極佳,成為我省蔬菜中的細菜,享譽省內外。本文介紹了瓠瓜的特征特性,總結了栽培技術,包括整地施肥、起壟覆膜、種子處理、播種、水肥管理等內容。

瓠瓜喜高溫和濕潤氣候,不耐干旱和水澇。生長溫度為20—30℃,果實發育溫度為25℃左右,低于10℃或高于30℃以上生育受到抑制和阻礙,5℃以下易受寒害。對光照條件要求高,陽光充足,病蟲害少,生長結果良好,否則易發生病蟲害,濕度過大易爛瓜。移栽秧苗一般不結果實。瓠瓜瓜肉白色,肉厚,籽少,皮薄,肉質鮮嫩,味微甜,水分多、纖維少,品質佳,可熟炒,亦可做湯。

1 瓠瓜的營養價值

瓠瓜和葫蘆瓜對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維持機體的生理功能均有一定的作用,但與其他蔬菜相比,其營養價值較低。不過它們都含有一種干攏素的誘生劑,可刺激機體產生干攏素,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發揮抗病毒和腫瘤和作用。因此,瓠瓜和葫蘆瓜一樣,宜于一般人食用。

1.1 經濟效益

循化縣通過實施該栽培技術,提高瓠瓜生產的標準化程度,提高群眾的認知度,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品質,給廣大生產農戶增收致富提供有效的支持,預計瓠瓜平均單產增加100公斤,全省12000畝的瓠瓜種植面積將增加產量120萬公斤,以每公斤3.8計算,預計實現增收456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1.2 社會、生態效益

通過普及先進的生產技術,對農民群眾講授標準化的瓠瓜栽培和管理技術,可以培養出一大批懂經營、會管理、善生產的新型農民生產者,可以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對穩定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嘗深遠的歷史意義。

2 瓠瓜的生物學特性

2.1 瓠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瓠瓜喜高溫和濕潤氣候,不耐干旱和水澇。生長溫度為20—30℃,果實發育溫度為25℃左右,低于10℃或高于30℃以上生育受到抑制和阻礙,5℃以下易受寒害。對光照條件要求高,陽光充足,病蟲害少,生長結果良好,否則易發生病蟲害,濕度過大易爛瓜。移栽秧苗一般不結果實。

2.2 生物學特性

瓠瓜根系發達,莖為蔓性,長可達3—4米,分枝性強。單葉,互生,葉片呈心臟形,上面有茸毛。雌雄異花同株。有時也產生兩性花,但所結的果實常為畸形果,無食用價值?;ò咨?,多在夜間以及陽光微弱的傍晚或清晨開放,故有別名“夜開花”。雄花多生在主蔓的中、下部,雌花則多生在主蔓的上部。側蔓從第1—2節起就可著生雌花,故以側蔓結果為主。

瓠果,開花后10—20天即可采收,其幼嫩的果皮及胎座柔嫩多汁,可食用;老熟后果皮硬化,胎座組織也干枯,不可食。觀賞葫蘆或稱小葫蘆。果實長僅10厘米左右,有一細腰或一長果頸。5個變種的染色體數均為2n=22,可相互雜交。

3 循化縣瓠瓜栽培現狀

循化縣海拔適宜,平均海拔2200米,是青海省海拔較低的地區之一。河谷地區平均海拔1850米。平均海拔1600米,種植區日照時間長,平均氣溫9℃,無霜期220天,特殊的地理氣候等環境條件,非常適宜種植。2012年種植面積人參果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其效益已被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接受,群眾種植積極性和建棚熱情高漲,人參果種植是高海拔地區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條可行之路。

4 循化縣瓠瓜栽培技術要點

4.1 整地施肥

4.1.1播前準備

選擇土壤肥、光照充足,灌水便利的沙壤土或壤土,深翻耕地30厘米,耙磨整平。

4.1.2起壟覆膜

露地鋪膜前起壟,壟高15.00厘米—20.00厘米,壟寬80.00厘米—100.00厘米,壟距35.00厘米—50.00厘米每公傾用規格為100.00厘米—120.00厘米的地膜0.06噸。

4.1.3整地施肥

播前5—7天,每公傾施腐熟的農家肥60.00噸—90.00噸,純氮9.00噸—7.20噸,純磷18.40噸—23.00噸,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菌劑進行土壤處理。

4.2 選種與播種

4.2.1選種:選擇高產、豐產抗逆性強,經審定或登記的瓠瓜品種。

4.2.2種子處理:選擇質量符合瓜類種子的瓠瓜種子,先把種子用冷水浸濕,然后放到50℃—55℃的熱水中進行溫湯浸種20分鐘—25分鐘,任其自然冷卻,浸種3小時—5小時之后,將種子取出陰干,放在25℃—28℃的條件下。催芽3天—4天,每隔4小時—5小時,翻動一下播種。

4.2.3播種:在種子50%露芽時播種。采用點播,每公傾播種量為9.40千克—14.00千克,每公傾保苗3萬株—4.5萬株。于3月底或4月初直播,每壟種2行,株距為35厘米—45厘米,對稱形點種,每穴2?!?粒,覆土或細沙2厘米—3厘米,扣上小拱棚。

4.3 灌溉追肥

4.3.1中耕除草:當苗長出2片—3片葉去掉小拱棚,中耕2次—3次。

4.3.2灌溉追肥:抽蔓后灌滿溝水(大水)3次,時間間隔5—7天,初花期控水(小水灌溉),座瓜后每7天—10天澆一次水。每15天—20天每公傾追施尿素150千克;連陰雨天要及時排澇。

4.3.3整枝打叉授粉:當主蔓6節—8節葉時摘心搭架并綁蔓,留子蔓和孫蔓3片—4片。若花期連續陰雨,需人工授粉。

4.3.4疏花疏果:疏除基部細弱側枝和雌花,必須留5個—6個果數,保果數達到3個—4個。

4.4 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蟲害:常見病蟲害有疫病、枯萎病、蚜蟲。

4.4.1防治方法

瓠瓜疫?。?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每7d—10d,噴灑2—3次。

瓠瓜枯萎?。河?0%多菌靈或50%托布津或70%敵克松600—800倍液灌根2—3次。

瓠瓜蚜蟲:可交替選用25%噻酮·異威懸浮劑550倍液,或48%毒·辛乳油2000倍液(陰天或傍晚噴藥),或21%滅殺斃6000—8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1000倍液,或2.5%功夫4000倍液,或2.5%天王星3000倍液,或10%吡蟲琳1000—1800倍液,或3%啶蟲咪乳劑3000倍液,注意輪用與混用,以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4.4.2注意:為避免產生抗藥性,農藥輪用和混用。

4.5 采收

7月下旬,瓠瓜果長達到50厘米—80厘米、果粗6厘米—10厘米,果皮具白茸毛、果實由綠色變淡、瓜皮呈現光亮時即可采收。

參考文獻

[1]段廣發,祁存香,高吉錄.循化瓠瓜栽培技術[J].青海農技推廣,2000,02:43.

[2]馬子林.循化縣瓠瓜蔓枯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青海農技推廣,2013,03:19-21.

[3]韓德強,馬春梅.循化縣瓠瓜引種試驗初報[J].中國農業信息,2014,13:26.

猜你喜歡
粉劑可濕性病蟲害
探析森林病蟲害無公害防治策略
南方甘藍主要病蟲害防治安全用藥表
林業的病蟲害及生態防治研究
春防大蒜病蟲害需對癥
粉劑農藥使用兩大誤區
30%芐.異丙草胺可濕性粉劑防除水稻拋秧田雜草田間藥效試驗
西寧地區萵筍霜霉病防治藥劑試驗
梨病蟲害防治時間表
更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