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例分析非遺的繼承與發展
——以威縣土布紡織技藝為例

2015-07-12 07:08孟貴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050000
大眾文藝 2015年2期
關鍵詞:織布機土布紡車

孟貴成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050000)

實例分析非遺的繼承與發展
——以威縣土布紡織技藝為例

孟貴成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050000)

近年來各級政府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一大批珍貴非遺得到了搶救保護和發展傳續。但現實中確實有一些非遺名錄項目存在發展困境,比如非遺產品純手工制作價格高而賣不出去,傳承人年事已高但找不到年輕傳承人等。下面就以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公示名單的威縣土布紡織技藝為例,通過梳理分析其發展經驗,探究如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價值的更好更快實現。

一、威縣土布的變與不變

河北威縣種棉歷史悠久,自元末明初即有棉花種植傳入,近年來,常年植棉80萬畝以上,是全國優質棉基地縣,素有“冀南棉?!敝Q。改革開放后,隨著紡織工業現代化和新型原材料的興起,土布紡織很快遭到冷落,以至于一度銷聲匿跡。近來隨著回歸自然,崇尚天然等消費理念的興起,并借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東風,威縣的傳統棉紡織技藝獲得了一系列新的發展。從近年來威縣土布的發展軌跡來看,有一些不曾改變的傳承堅守,也有一些與時俱進的開拓創新,下面來一一列舉。

首先,來看哪些是不曾改變的。一是原材料采用純棉線沒有改變,生產流程沒有改變?!凹徔棥睂崬椤凹彙焙汀翱棥眱蓚€階段,“紡”即把棉纖維加工成為棉紗、棉線的過程,“織”即是將棉線織成布匹的過程?,F在還是要經過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主要分為紡線、棉線的處理、緯線的準備、設計圖案、經線的準備、吊機、織造等七個主要步驟,現在生產出來的還是地地道道的老粗布。二是手工織布的工作形式沒有改變。還是采用傳統的織布機,純手工一線一線織就而成,每一根線都凝結著勞動者的辛勤勞作。三是產品品質沒有變,現在的產品依然具有冬暖夏涼,透氣性好,不卷邊,抗靜電等特點。四是技藝傳承方式沒有變。威縣土布也存在著傳承人年事已高得不到年輕的傳承人的問題,但高慶海、陳愛國以自己創建的威縣老紡車粗布制品有限公司為平臺,仍然采用以師帶徒的形式,使這一紡織技藝得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而改變則可以分為六方面:

一是生產流程的分化、專一化。傳統的棉紡織是從“紡”到“織”全部是一家一戶自己干?,F在這里的生產方式是“紡”與“織”分開了,老土布有限公司將“紡”等繁復準備工作另行完成,使織布者的身份專一化。由公司負責提供紡好的線,提供技術支持,織布者根據自己的時間自由進行織布,成品由公司統一收購,各織戶只負責“織”。這一工序上的分工,大大減少了時間成本,簡化了勞動的繁度和難度,并且在統一紡線的基礎上織出來的布也有了基本的質量保障。

二是生產技術的改進。威縣土布在繼承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廣泛借鑒其他地方的紡織經驗,土布紡織別花技術由對樣數線法提升到稱樣挑線法,還將土布紡織別花技術由單一色彩發展為色彩多樣,能夠織出紅花綠葉,使他們的作品從視覺上變得更加美觀、逼真。技藝的提升為開發更多形式的新產品提供了技術支撐。

三是產品形式的改變。傳統的棉布多為自用,重實用,形式有衣服、床單、被單、門簾等,現在的床單、襯衫等傳統產品也還有,并且更加注重與時俱進,不再僅以“土”為美,而是更加注重穿著舒適,剪裁得當,色彩多樣,款式新穎?,F已開發出多個系列的新產品,多樣的威縣土布產品為消費者營造更加寬裕的選擇空間。

四是注意樹立品牌。威縣土布紡織技藝的重要傳承群體,也是威縣土布紡織技藝的項目保護單位——威縣老紡車有限公司,這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粗布制品企業,公司采用公司加農戶的模式使農民農忙從農,農閑可從織。公司注冊了“王母村”商標,將產品統一檢驗,統一商標銷售。

五是注重對威縣土布工具等實物資料的保存。以前很多老紡車、老織布機不用后就當柴火燒掉,高慶海、陳愛國則將這些老的織布機、紡車等用具當寶貝,已在民間搜集到杼、梭子、繞線墩、繞子、線拐子、點杼刀、經線棍、織布機、錘布石、捶布棒槌、紡車、紡花錠子等土布紡織相關器具60多件,收藏有18世紀、19世紀50年代手工土布共計200余塊,這些積淀著歲月痕跡的實物資料成了他們心中的驕傲。他們現在正在籌建土布文化創意園,展館計劃分成三個區域:一個是收藏區域,收集紡車、織布機,老布等各種與紡織相關的老物件,搜集整理與紡織相關的諺語、傳說故事等。二是演示、體驗、織做區域,在這里不僅讓觀眾看到由一朵棉花如何紡成棉線,然后由千絲萬縷的棉線變成布匹的全部過程,還可親身體驗織布環節。最后就是新產品展示區及產品銷售區,使大家了解傳統棉紡織這一老手藝,看到以傳統文化元素設計織做的新產品,看到老粗布煥發的新活力。

六是借力非遺,做好宣傳。利用好各種非遺博覽會、非遺節等活動平臺進行展示,通過互聯網、新聞媒體體進行報道。近年來,先后他們參加了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第三、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等多次全國性宣傳展示活動。他們的參展不僅是土布成品的簡單展示,更是威縣土布制作流程的動態展現,他們在參加展會時將織布機、紡車帶過去了,現場進行織布、紡線技藝的展示。

二、變與不變的緣由分析

一是對傳統棉紡織技藝的信心。高慶海的母親就是當地有名的紡織能手,紡車和織布機曾經的輝煌深深印刻在他的記憶中。他對威縣土布是有深厚感情的,相信威縣土布是有很強生命力和很大價值的,祖祖輩輩上傳下來的手藝不會到自己這一代就沒了,所以才會以威縣土布為業,不畏市場風險去闖一條威縣土布自己的路。并且積極培養更多的傳承人,帶領大家一塊致富。

二是對威縣土布這一非遺項目的重新定位。非遺項目有其獨特性,在一定歷史時期有其優勢性,既有社會經濟價值,又有歷史文化價值,他們不僅將土布看做一項補貼家用的手藝,而將其定位為一種有多重價值的稀缺資源,對非遺的定位改變了,提升了,開展工作的思路、方法就大不一樣了。

三是對傳承人自身社會角色的重新定位。傳承人首先是“承”,就是將祖輩的技藝接過來,再說“傳”。傳承人歷來都是站在時代探索的第一線,就應當有一定的魄力和社會擔當。傳承人不能僅把眼光放在項目本身,僅將非遺看做自己立命安身的營生,因為現在社會大環境變了,要有把所屬項目放在全社會的大環境中考量的視野和胸懷,要不然就是鼠目寸光,就是暴殄天物。

四是揚己之長,與時俱進,服務于當下社會生活。威縣土布的產品首先是具有實用價值的,但已不再是當今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積極開發新產品,主動尋找現代消費需求與傳統棉紡織技藝的契合點,在產品造型、顏色搭配等方面盡量適應現代人的審美觀,才為土布在當今信息時代的生存贏得了一席之地?,F在他們的產品有二十幾個品種,包括織花(別花)工藝品,床品,服裝,養生布鞋,時尚布包,手工布藝等等。

五是實用品也要美一些。衡水內畫傳承人王自勇,提出的“工藝品實用化,實用品藝術化”理念,適用于很多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也適用于威縣土布?,F代的土布消費,實用價值是其中的重要一方面,但消費者選擇的標準更多了,不但要實用,還要價格合理,更要美觀。

猜你喜歡
織布機土布紡車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館
紡車,承載印度歷史與浪漫
老紡車
13代“紡織” 57年傳承 紡車織成的“夢桃精神”
又聞機杼聲
喚醒沉睡的民間技藝——淺談土布發展現狀與未來
杭州市土布文化產業化發展個案研究報告
青褲瑤的織布機
土布不『土』
奶奶的紡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