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地區非遺項目如何更好地發展
——淺談(縣)區級非遺名錄中農村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

2015-07-12 07:08吳鏡晶雅溪文化廣播電視中心站323000
大眾文藝 2015年2期
關鍵詞:蓮都區區級遺傳

吳鏡晶 (雅溪文化廣播電視中心站 323000)

農村地區非遺項目如何更好地發展
——淺談(縣)區級非遺名錄中農村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

吳鏡晶 (雅溪文化廣播電視中心站 323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是古老而又鮮活的歷史文化傳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我所接觸到的非遺項目主要來自農村地區的非遺項目,我曾先后參與過馬弄村木偶戲、雅里廟會等非遺項目的挖掘、整理和申報等各項工作,也開展過岱后采茶燈、馬弄村和蘆村木偶戲等非遺項目展示、展演等活動,正因為有這份參與,更加認識到這些農村里的非遺項目面臨的發展瓶頸和困難,也由此對這些非遺項目的發展前景感到擔憂。本文通過對這些從農村里挖掘整理出的區級非遺項目進行思考,與大家一同探討,希望為農村非遺項目發展與傳承提供借鑒。

一、蓮都區農村非遺項目保護與發展現狀

2003年,蓮都區開始開展民間民俗藝術普查,此后開始逐步開展相關民間民俗藝術項目的挖掘、整理和申報,進而為后期的非遺工作奠定基礎。2007年,我區正式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截止2013年,通過十年的努力,共收錄有代表性非遺項目2611項,申報、評選出6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民俗在內的十大門類,共計129件。由此可見,我區存在著豐富的非遺資源,而這些資源大多數都來自蓮都區各鄉鎮,即當地農村地區。

自開始開展非遺項目普查和申報、評選以來,我區通過不斷努力,對這129件非遺項目進行進一步的提升與挖掘,成功申請錄入市級非遺項目18件、省級非遺項目4件,并有1件非遺項目于近期出現在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公示名單上。同時,產生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8人,區級代表性傳承人20人。

與此同時,蓮都區在于2010年7月成立蓮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專門開展有關非遺的各項工作的同時,還建立起岱后采茶燈、夏莊跑馬燈等非遺傳承基地,為當地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實現多元化。

此外,蓮都區還通過隊伍建設、人員培訓、制度建立等方式對這些非遺項目進行保護和發展,特別是多次組織農村業余非遺保護員、市區二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非遺傳承基地負責人開展培訓,使他們更加重視對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并進一步明確了為什么要保護非遺、保護什么、怎樣保護的問題。

二、蓮都區農村非遺保護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數據和措施表明了蓮都區非遺保護的成果,然而,在蓮都區不斷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同時,部分非遺項目仍不可避免地呈現出衰敗的現狀,一些非遺項目甚至已經被人們所遺忘。

1.發展基礎薄弱,發展后勁不足

和一些大型的非遺項目相比,蓮都區這些非遺項目由于“家族觀念”“血緣關系”和“傳承方式”等限制,無論是傳統技藝、民間曲藝還是傳統戲曲,其中的技術、技能很多都是以父子親緣和師徒傳授等模式進行傳承,學會這些技術、技能的人本身就是少數。加上農村地區交通不便、地處偏遠,這些技術、技能本身傳播面窄、認知度低。

同樣,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這些非遺項目,大部分是口耳相傳,很少有較完整的圖文資料,這些內容被整理為非遺項目后,往往被大眾所熟知的也就是一個名稱,具體的表現形式和內容知道卻不被大眾所熟悉。

2.認識不到位,保護力度不夠

農村地區非遺傳承發展還遠遠沒有形成全民參與、全民意識這樣一個高度,許多人甚至沒有非遺傳承保護這一概念。一是群眾對非遺知識知之甚少,對有些非遺項目甚至是非遺名錄上有哪些分類都無從談起。二是沒有形成濃厚的非遺宣傳氛圍,盡管也曾舉辦過非遺成果展、非遺日宣傳等活動,但并沒有真正吸引到群眾的主動參與。三是在非遺申報與保護的關系上,很多人認為非遺保護工作是文化部門的事情。四是有的傳承人或傳承基地,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申報、重牌子,輕保護、輕實質”的現象。

3.經費投入少,規劃體系不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將非遺保護經費列入當地財政預算。目前我區還沒有相應的財政政策支持。而縱觀我區的各項區級非遺項目,除了稍大型的非遺項目有部分社會捐贈、文化部分資金支持外,更多的是當地村集體和村民自籌,有的甚至得不到村集體的支持。

除了經費投入少,農村地區的非遺傳承與保護也缺少完整的規劃體系,非遺保護工作還停留在傳統的搜集、整理、存檔、申報等環節上。如傳統的文字保護、“口傳心授”保護比較多,很少以現代信息手段進行保護,保護方法較落后,規劃性、科學性、系統性明顯不足。

4.傳承前景堪憂,人才資源匱乏

傳承人的問題,是非遺保護項目傳承發展的關鍵問題。目前,蓮都區共有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8人,區級代表性傳承人20人。這些傳承人大多數文化程度低、年齡偏大,傳承人隊伍存在嚴重脫節現象,年輕人加入到傳承隊伍的少之又少。據碧湖鎮對該鎮30多位民間藝人調查,其平均年齡均在65歲以上,其中年齡最大的已經年逾90。有的非遺項目光靠民間藝人或少數幾個人的熱情與努力維系,但其藝術創造力和文化價值卻得不到社會的認可認和尊重,傳承人生活缺少保障,因而沒有年輕人愿意學,以至于非遺保護出現前景堪憂、人才缺乏的現象。

三、加強農村非遺保護工作的幾點建議

1.加強挖掘整理工作

針對蓮都區目前的129項區級非遺,區非遺中心和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負責人應該針對各項非遺項目進行重新整理和挖掘,對具備進一步發展價值的非遺項目進行提升,爭取申報成為市級、省級甚至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增強這些非遺項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同時,通過對現有區級非遺項目的重新整理和挖掘,對明顯存在衰敗的非遺項目和缺少發展前景的非遺項目進行規劃整理。

2.加強指導提供服務

文化部門與地方政府、社會上的有識之士和相關團體,應提高意識,對各項非遺有所了解,并從自身優勢和非遺項目傳承發展需要出發,力所能及地對其給予指導、幫助。

此外,還可以建立起專門的非遺項目宣傳網站(網頁)和檔案庫,通過圖文影像等形式對各個非遺項目進行介紹,這既是對現有非遺資源的又一次整理,也是幫助這些非遺項目保存好資料,給后人留下一筆文化財富。

3.加強保護傳承機制

一是建立好傳承機制。除了傳統的傳承外,文化、教育等部門可以通力合作,將非遺項目中可以作為教材或課程的內容,通過非遺項目進校園等形式,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承。二是建立學習機制。不定期地組織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負責人和業余非遺保護員開展培訓、學習,讓他們開拓視野,學習好的經驗、做法。

4.加大經費投入力度

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不是一個部門或少數幾個人的事情,無論是財政支持、地方政府扶持還是社會捐助,都需要人人參與,對非遺項目的保護與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這樣既有利于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也有利于傳承人隊伍的建設。

5.加大綜合利用力度

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可以聯合當地行政村、文化站,通過綜合開發等手段,從中挖掘出經濟效益加以創新、開發,使非遺項目在文化功能、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之間相互作用,既在非遺項目發揮文化功能,形成社會效益,獲得影響力后產生經濟效益,又通過經濟效益反哺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使之得到可持續發展。

吳鏡晶(1984-)女,就職于蓮都區雅溪文化廣播電視中心站,主要從事于群眾文化工作和研究。

猜你喜歡
蓮都區區級遺傳
日出
“85后”非遺傳承人的旗袍夢
如何更好地走好區級媒體融合發展之路
蓮都區油茶新造林項目(第一批)180畝通過驗收
帶你全面了解,勃艮第/Bourgogne帶補充地理標識的大區級法定產區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淺析區級疾控中心財務管理問題和策略
對加強區級財政審計的幾點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