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積山西魏石窟形制分析

2015-07-12 08:34王一潮天水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741000
大眾文藝 2015年3期
關鍵詞:維摩麥積山文殊

王一潮 (天水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741000)

麥積山西魏石窟形制分析

王一潮 (天水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741000)

麥積山西魏時期主要沿襲了本地北魏洞窟舊的形制,造像上有借鑒或采用同時期流行圖式的可能,內容方面這時期依舊延續中原大乘佛教流行的繪畫題材。

麥積山;西魏;石窟;造像

通常洞窟的形制是按照具體需求而設計的,禪學是魏晉時期與般若學并行的佛學兩大派別之一,主張默坐專念,構成“專心一境”的禪觀。與南朝般若重教義比較而言,北朝佛教更側重實踐,尤其是禪觀?!耙恍┍就恋闹U師往往師承外域來華禪師,尊奉某類佛典,頌經修禪,并形成相對穩定的傳承關系和禪僧群體?!?流行于北方,重視實踐的修行。因此麥積山北朝晚期的小型洞窟,窟內雖有塑像,但窟門狹小,并不適合于禮拜,這種形制的洞窟實際上具有禪窟的性質,是西部地區重視禪觀的具體反映?!?麥積山石窟的形制規模小,另一方面在崖上開鑿過多的大型窟是不合實際的,且由于石質疏松,流行于北方石窟的中心方柱在麥積山未見出現。

麥積山西魏時期主要沿襲了本地北魏洞窟的舊形制和舊樣式,如方形,三壁三龕、方形無像窟,秀骨清像、褒衣博帶式的佛和菩薩。新出現崖閣式窟、橫長方形窟。崖閣式窟實質上是仿木式窟檐建筑,其淵源可以追溯到云岡第9、10、12窟。橫長方形窟也是隴東地區大型洞窟主要窟形之一,如慶陽南、北石窟寺北魏奚康生所開二窟。大體是受中原地區影響的北魏舊制延續。3

關于西魏石窟在編號與分期上多有爭議,研究者的劃分不一。據金維諾《麥積山石窟的興建及其藝術成就》與蔣毅明等編《中國石窟·麥積山》的圖版說明,公認20、43、44、54、60、102、123、127、135、132、146、147、161、162為西魏石窟。其中以后重修的有41、43、54、60、105、191。西魏開鑿的窟約為20個,基本分為三個類型:A.方形窟窟門方形或圓拱形,頂部呈多樣化,有平頂、套斗頂和四角攢尖頂,分兩種樣式。A-1:正、左、右三壁各設一座佛,如第20、102窟,第20窟為平頂,第102窟為四角攢尖頂;A-2:正、左、右三壁正中各開一圓拱形的淺龕,龕楣浮塑,如平頂的第123窟.長方形盝頂的第127窟,其中第135窟正壁為三龕;B.龕窟平面長方形,平頂或斜敞口頂,造像多為一佛二菩薩,如60窟。C.崖閣以43窟為典型,三間四柱式殿堂,大型單檐廡殿頂崖閣,為葬西魏文皇后乙弗氏之處,稱“寂陵”。后壁鑿盝頂龕,即為“柩室”?,F存圓塑5身浮塑4身,均為五代和宋代重修或重塑,還有第28、30窟也為廡殿頂崖閣。

平頂窟的有第20、88、92、105、110、120、123、135、146、147、162、172窟,四角攢尖窟有第44、102、195、200窟,其中平頂龕有60、161,圓拱龕為第41、54、132,廡殿頂崖閣為第43窟,第30窟,盝頂窟為127,第87窟為覆斗藻井窟,其中西魏這時期的大型窟為第127、135窟。

此時出現了釋迦、文殊、維摩詰同居一窟,各占一壁的布局,并突出了對阿彌陀佛的供奉。同時也出現了童男、童女的形象。造像沿襲了北魏晚期以來流行的“秀骨清像”,麥積山流行褒衣博帶式袈裟,佛像普遍是高肉髻,面相長圓清秀,微微俯視,有的佛像下頜有豐圓的感覺,如20、44窟。在西魏晚期出現了肉髻低平的佛像,裙擺不像早期那樣的八字覆于座前,衣紋趨于呈水平方向展開,如第60窟的正壁佛。菩薩面相多長圓清秀,下頜豐滿圓潤,披巾有交叉穿環式、相交于膝式和沿身下垂式。弟子服飾有雙領下垂和袒右肩兩種樣式,西魏時期按造像的組合分為:A.三佛組合;B.一佛組合,C.特殊組合。

A.三壁三佛87窟、120窟;三壁三佛二菩薩二弟子87、120;B.三壁一佛44、102、123.一佛二菩薩,44窟(有現存一弟子),一佛與維摩、文殊第102、123窟;C.三佛窟或一佛窟中出現四角塑力士、弟子的形象,如第87、112、120、102、105窟。第87窟現存為三佛四菩薩二弟子;第20窟原作三佛二菩薩,現存二佛二菩薩;第44窟現存一佛二菩薩一弟子;第60窟現存一佛二菩薩,菩薩為西魏風格;第102窟三壁為佛、維摩、文殊、佛的右側阿難及其它三角的脅侍菩薩;第105窟現存二佛四菩薩二弟子;第112窟現存二佛二力士;第120窟現存三佛二菩薩二弟子;第123窟三壁為佛、維摩、文殊,又塑二菩薩、二弟子及供養童男、童女;第191號摩崖泥塑上部現存一佛一弟子。

造像的內容都是依據佛經創作的。麥積山壁畫內容多經變類和本生類,西魏時期依舊延續中原大乘佛教流行的繪畫題材,多取材于《法華經》《維摩詰經》等經卷中的故事。第127、135窟繪《維摩詰經》問疾品,文殊與維摩維摩詰與文殊說法像,正壁描繪了《涅槃經》的場面,色彩雖然模糊,但主要情景尚能辨認。都有爭奪舍利場面,同時通過分舍利平息事端的圓滿結局,寄托了對安定生活的渴望。

繪畫的圖式往往有時代流行的樣式。從佛的造像到壁畫都可以找到時代前期流行的樣式,如第127窟壁畫,頂部天井畫帝釋天,帝釋天是“釋提恒因”簡稱,為了表現其王者的尊貴身份,中國佛教藝術一般都借用傳統東王公遨游太空的現成樣式。橫長方形的畫面上畫帝釋天身穿袍服,周圍環繞飛天多身,一架四龍駕馭的云車跟在后面,云車的前后左右有多個乘龍持旌旗的人物伴行。這幅圖同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具有同樣的圖形處理手法,前者可看作是對后者圖形的繼承和改良。云車上都有華蓋寶幢,車前同為一排龍(127窟為4龍、《洛神賦圖》為六條龍),第127窟圖的云車前后左右有多身乘龍持旌旗的人物伴行。不排除在圖式上這時期有流行此類圖式的可能,中國在早期佛教造像上和道教有相互借鑒的例子,如佛教的飛天形象就來源道教。

注釋:

1.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915.

2.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后記》.文物出版社,2003:265-266.

3.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182.

王一潮(1974-)男,陜西武功人,天水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碩士。

猜你喜歡
維摩麥積山文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態傳承新范式研究
——麥積山石窟藝術的文化創意設計
敦煌壁畫中的“探身維摩”像①
文殊菩薩
云岡石窟中維摩詰造像的類型與分期
曬經石、麥積山石窟
On Zhu Daosheng’s Buddhist Ecological Thought
陳然作品
印度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造像
1969·麥積山 歲月如刀 石佛依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