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支持下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探索

2015-08-15 00:51孫桂林
中國校外教育 2015年18期
關鍵詞:設計模式漁人桃花源

孫桂林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第八中學)

縱觀我國教育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設計模式的發展,呈現出這樣的兩種大體趨勢:一種是繼承和完善中國傳統教育,“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設計理論確實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在課堂實踐中我們已經充分地發揮了它的優點: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方便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的進程,方便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適用于科學知識的系統傳授;并能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時,也暴露了它的弊端: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另一種是美化和宣揚美國式教育,效顰基于建構主義的“以學為主”教學設計模式,該模式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并要求較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認知探究工具的支持,因而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培養了大量的創造型人才,這是其突出的優點。但是,由于這種教學設計模式只強調學生的“學”,往往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忽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全面掌握,不利于各學科知識的系統傳授;另外,由于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當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過大時,還容易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

筆者認同這種“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模式,它能將“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兩種教學系統設計完美地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即注重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又注意了學生素質的培養。

《桃花源記》的設計課時是兩課時,第一課時以學生的自學為主,教師適當指導,主要學習字詞、難句翻譯及誦讀。對字詞的學習,進行了適當的整理,如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以求得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

重點在第二課時。通過對目標、學生特點的分析及第一節課學生的掌握情況,筆者進行了如下的教學。

一、導入

由《飲酒》導入,并問:此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

由于這首詩是八年級學過的,通過對舊知識的溫習,較自然地引入作者及背景,導入過程較為自然,新舊知識也有了關聯。

二、初讀感知

1.配樂朗讀,請兩位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課件配樂。

2.師生對兩位同學的朗讀進行評價,正音正字。

3.解決文言詞語。課件展示一些重點文言詞語(分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提問。

4.翻譯重點語句。

這一環節主要是對上節課的復習,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為整體理解課文打下基礎,也為下一環節的開展蓄勢。

三、創造性閱讀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陷入對課文的逐句翻譯中,使得課堂教學呆板、缺乏生氣,筆者的這一設計就是要打破常規,使之成為一堂課的高潮,這就是創設情境,創造性地再讀課文,變枯燥的翻譯為有趣的再閱讀。具體設計如下:

師:我們剛才的學習,大家的勁頭都很足,很好。桃花源最后沒有人找到,這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憧憬??墒?,當時,誰也不知道,有一位教師先生和他的學生在漁人離去的一個月后,又一次來到了桃花源。

大家的表情很驚訝,課堂初步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師:假如老師就是晉太元年間的那位教書先生,你們就是我的學生(我指了指靠邊的一組學生),我們的教室就是桃花源,在座的各位是桃花源的百姓,我們來再現一下當時的情景,好不好?

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

師:漁人發現了一處叫做桃花源的好去處,吸引了無數的人前去,可是這個地方卻如海市蜃樓一般,不見了蹤影,真是令人神往啊。聽說周圍風景絕佳。也罷,今日就帶著弟子們去見識一下(大家笑)。

我示意了一下讓大家安靜。

師:泛舟溪上。百聞不如一見,果然絕佳(課件展示美景圖),觀之使人流連忘返啊!

問一生:我們走了多遠了?

生1:不知道(生笑)。

師:忘路之遠近,是不知道啊。咦,前面風景怎么大不同?你來說一下(指另一生)。

生2: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芳草鮮美(生笑)。

師:看來你就是陶淵明啊(善意的笑)!

……

師:真是太高興了,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沒想到,別人想破了頭,找斷了路都沒來到桃花源,我們師徒卻于無意之間進來了。哈哈哈!

隨意走到一位學生跟前,叫起他。

師:老人家,你老高壽啊(生笑)。

生3(有點扭捏):100 歲了(眾笑)。

師:那可是老壽星了。你老看上去精神蠻不錯的。

生3:別看我歲數大,可是頭不暈,眼不花,我覺得自己還可以再活50年(眾大笑)。

師:呵呵,老人家,就您這精神頭兒,再活100 歲也有可能啊。祝您長命百歲(有生笑)。呵呵,說錯了,應該是祝您長命兩百歲(生大笑)。

……

從這里的情境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在此處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體現得恰到好處,而作為主體的學生因為信息技術創設的情境感染能夠積極地參與進來,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的再學習,使“學”和“教”相得益彰,變被動地學習為主動地獲取知識,體驗得到知識的快樂。

四、探究考證

經過上一環節的學習,大家意猶未盡,筆者借此又適時地拋出這樣兩個問題:

1.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

2.漁人在本文中是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的?

引導大家分組討論。大家在討論中,都能夠查找資料(雖然不多),依據課文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對于第2 個問題,以往教學中容易忽視,筆者也借機表達了自己的見解,揣測或許在陶淵明的筆下,“漁人”就是“愚人”吧。

最后,對于主題,筆者做了如下的總結:本文借武陵漁人偶然發現桃花源的故事,表現作者對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動亂、黑暗生活的不滿,同時表現了對不守信用、虛偽奸詐、趨炎附勢的市井媚俗之徒的強烈諷刺和批判。

總體上看,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真意切的課堂氛圍,從而真正調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來,這樣便能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完美結合。但以上僅僅是一兩節課的一個實踐片斷。在初中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把信息技術的手段運用到課堂上,這才是我們的真正目的。

[1]李文光.教育技術學(第2 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設計模式漁人桃花源
“1+1”作業設計模式的實踐探索
再造“桃花源”
A Greedy Story
漁人罷釣歸(繪畫作品)
《四季桃花源》獨幅版
設計模式挖掘的有效性評估策略
三維協同設計模式下的航天項目管理實踐與展望
漁人的故事
《桃花源記》
交通機電工程設計模式創新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