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公祭與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

2015-08-15 00:47趙立濤都曉琴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愛國愛國主義青少年

趙立濤 都曉琴

(1.華東師范大學,上海200241;2.上海教育系統網絡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緬懷先輩、悼念逝者、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近年來,網絡公祭的悄然興起不僅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公祭方式,而且也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產生了深遠意義。因此,如何利用網絡公祭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發揮其獨特功能,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和激發青少年責任感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公祭、網絡公祭的涵義解讀

公祭文化由來已久,尤其在古老文明的中國,公祭是人們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動。盡管歲月流逝、世事變遷,但后人不斷繼承和發揚著公祭文化,以此來緬懷先輩、悼念逝者?,F代漢語詞典這樣界定“公祭”,它是指“公共團體或社會人士舉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1]472。學者王霄冰、林海聰認為:“古代公祭分別在國家(大)、地方(中)、家族(?。┤齻€層面展開,所踐行的是儒家中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社會倫理觀念和長幼尊卑有序的禮儀等級制度?,F代公祭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民族主義思潮影響下興起,其內容和形式糅合了西方國家紀念性典禮和傳統公共祭祀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從歷史發展趨勢來看,現代公祭的實踐主體已逐漸由中央政府轉向地方和民間,并開始朝著‘公天下’的方向延伸?!盵2]由此我們不難發現,舉行祭拜儀式的人與逝者并不必然具有個人意義上的血緣關系,而是帶有“公共”性質,是政府部門、公眾團體或社會人士對國家與民族的圣祖先賢、重要人物或者對大型事故、意外中遇難的人表達敬意、哀思和懷念的活動。從功能上看,人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公祭活動來紀念先祖、緬懷逝者、教育后人,并由此而增進人們之間的親情、感情,維護民族或國家的團結統一,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近些年來,我國“逐漸形成了公祭熱潮”,相關“活動越來越頻繁,公祭規模越來越大,公祭投入越來越多,參加公祭活動的官員級別越來越高”[3]。雖然一些奢侈浪費、彰顯政績、跟風模仿、借此斂財的公祭活動背離了公祭本身的價值意義,但這并不能成為質疑或否認公祭文化的理由。實際上,公祭反映著人們對古代先賢、已逝偉人、重要事件的緬懷之情,不僅可以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而且更能“在國家與民族、個人與社會之間達成一種情感契約,鞏固了信仰認同基礎,形成并維持中國人的傳統信仰,為整個國家提供一個最基本的信仰準則”[4]。

網絡公祭是網絡時代人們進行公祭的一種新形式,它一經出現就引起了政府和民眾的關注,并對網民產生了重要的教育作用。特別是隨著網絡科技的迅猛發展,多媒體網絡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于一體,以多種信息形式給網民生活帶來了全新的綜合感受,從而使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發展潛力。網絡的多媒體化促動了實體事物的網絡化,人們借助多媒體的優勢將現實存在物“復制”到網絡上,身在不同空間的人無需親身到場,而只要輕點鼠標就可以完成祭祀,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需要指出的是,手機與網絡的結合,特別是手機的3G乃至4G革命,使青少年的上網規模大大增加。網絡公祭正是伴隨著網絡等技術的發展、人口流動性的加大以及愛國主義教育需要而悄然興起的公祭新形式。在國內,網絡公祭為人們所熟知是在2002年,當時由“民族魂”和“血鑄中華”網站聯合國內千余家中文網站,在清明節舉辦“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網絡公祭活動。自此,每年國內各地都開展豐富多樣的網絡公祭活動,而2008年的“祭黃、祭禹、祭孔等國家級祭祀活動的舉辦,意味著中國在發掘傳統優秀文化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4],青少年網民對網絡公祭活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更為重要的是,當年的汶川地震發生后,青少年通過網上“點燈”“建碑”“發帖”“獻花”等形式表達對地震災害中遇難同胞的緬懷之情。特別是2014年,“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新華網共同籌辦,中、英、日三種文字版本的‘國家公祭網’(www.cngongji.cn)正式上線”,并將每年的“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5],從而又一次將網絡公祭活動推向高潮。

目前,人們對網絡公祭研究處于起始階段,筆者尚未找到相關學者對其的明確定義。因而,筆者依據對傳統公祭文化及其網絡的深入理解,嘗試對網絡公祭的內涵進行界定。一般而言,網絡公祭是指公共團體或社會人士在繼承傳統公祭文化基礎上,借助于計算機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及其多媒體技術等手段,通過各種程序、儀式、手段等來紀念古人、緬懷先輩、悼念逝者的活動,它是傳統公祭在網絡背景下的延伸與創新。這一涵義包含了以下三層意思:其一,網絡公祭主體的特殊性。與傳統公祭相比,網絡公祭的參與主體并不是親身參加線下祭祀活動的精英人士,而是在虛擬的網絡上進行祭祀操作的廣大網民;其二,網絡公祭的客體具有多樣性。一般而言,網絡公祭的對象既包括像黃帝、炎帝、孔子等古代先賢,又包括近現代歷史中如林則徐、孫中山、毛澤東、黃繼光等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同時,祭奠的對象也可以是普通民眾,如網民對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樹地震中遇難的同胞的哀悼;其三,網絡公祭的載體具有虛擬性的特點。傳統公祭主要是公共團體或社會人士為先人、革命烈士、普通民眾等建墓、建碑、塑像或建立紀念館等,并在一定的時期,按照特定的程序、儀式進行祭奠。而網絡公祭基于網絡與多媒體等技術之上,通過網站將現實的“墓碑”“紀念館”等“搬”到網絡上,并附以照片、生平簡介、聲音、視頻等內容,人們只需操縱鼠標或鍵盤就可以完成向逝者獻花、敬酒、留言等各種儀式活動。較之于傳統公祭,網絡公祭具有超時空性、便捷性、新穎性、環保性、形式多樣性等特點。

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

青少年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教育好青少年是對國家和民族高度負責的表現。而愛國主義教育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具有推動作用,而且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保持團結統一和繁榮富強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挑戰。

(一)傳統的灌輸、宣傳教育方式造成青少年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抵觸。眾所周知,無論是古代的圣祖先賢,還是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涌現的先進人物或事跡,抑或我們國家和民族遭受的危機和災難,都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愛國主義內容“傳遞”給青少年,讓他們形成正確的認識和深厚的情感操守,是當前創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方式亟須解決的難題。然而,傳統的灌輸、宣傳教育方式因其種種弊端而受到人們的質疑和批評,它主要依靠生硬講授和“填鴨式”的方式進行,忽視了教育客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盡管人們對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斷批判,但其變相形式依然層出不窮。而青少年階段是一個過渡時期,此時他們的思維片面性大,思想極易偏激并具有波動性。同時,青少年處于“心理性斷乳”期,他們的一個突出心理特點是具有叛逆心理。由于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一旦其自主性受阻就會為維護自尊而采取對抗態度。因而,如果在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中依然采取單一、枯燥的灌輸和宣傳,勢必難以取得青少年的共鳴和認同,無法真正內化為他們的愛國觀念、愛國情感和愛國信念,遑論堅持高尚的愛國行為。

(二)受西方思潮影響,青少年漠視甚至否定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平心而論,西方社會思潮也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所產生的理論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真、善、美,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的進步。但是西方思潮中的腐蝕性思想對人們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后現代主義以及新自由主義等思潮的理論體系完備、邏輯性強、貌似說理正確。青少年因涉世未深,缺乏對其體系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僅靠其中的只言片語便對其價值觀推崇備至、趨之若鶩。究其原因,就是青少年對這些思潮知之不全、悟之不透,從而使其趁虛而入,不知不覺同化于自己的認知結構中。這一方面使得青少年極力追捧西方思潮,漠視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另一方面,由于這些思潮強調歷史的“虛無”、否定權威、高喊“價值中立”等意識,從而讓青少年對于中華民族的圣祖先賢、歷史傳統、優秀文化產生懷疑甚至否定,對于先賢創造的燦爛文化和革命傳統無動于衷,無法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化為愛國主義情感和觀念,反而對此不屑一顧。

三、網絡公祭在應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挑戰中的作用

網絡技術、通訊技術以及多媒體等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教育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給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帶來了深刻變革。網絡公祭也是依托這些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的,它同樣對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產生重要作用。

(一)網絡公祭創新了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提高了教育的效果。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注重被動枯燥的知識灌輸與情感說教,難以調動青少年興趣,得不到他們心靈的共鳴和認同,影響著教育的實效性。眾所周知,愛國主義教育應該讓青少年愿意接受并主動地體驗和領會,并在互動式學習和陶冶的過程中形成愛國觀念、升華愛國情感以及堅定愛國信念和行為。也就是說,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不應是“填鴨式”的灌輸、宣傳,而應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才有利于知識的內化,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網絡公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能夠得到青少年的認可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網絡公祭是傳統公祭的延伸和創新,它將公祭的內容、程序、儀式等以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多媒體的形式呈現給青少年,并具有動態性、交互性等特點,使青少年樂于參與、樂于接受,從而煥發出巨大的驅動力,提高教育效果。以“民族魂”網絡公祭網站為例,其紀念館中收錄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英烈,網站上不僅有詳細的生平介紹、英勇事跡,而且附有圖片甚至視頻等內容。同時青少年還可以操縱鼠標進行“獻花”,在留言板留言等。在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的網絡公祭活動中,青少年也是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在“民族魂”等網站上哀悼遇難同胞。這些網絡公祭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塑造了青少年的心靈,振奮了民族精神。

(二)網絡公祭培養了青少年正確的愛國觀念和愛國情感,抵制了腐蝕性思想的不良影響。網絡公祭網站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基地和新課堂,青少年在參與網絡公祭過程中能夠增長知識、豐富體驗、提升境界。在這樣的新基地和新課堂中,青少年可以了解到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中華民族創造出的燦爛文化。比如,對于孔孟等古代思想家及其著作的介紹,對于民族英雄光輝事跡的介紹,對于革命先烈爭取解放斗爭的介紹以及在汶川、玉樹地震中,人們通過各種方式支援災區的愛國情懷等。更為重要的是,青少年在參與網絡公祭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高尚的愛國情操,更深地體會到中華兒女在面臨危難時親如一家的團結友愛、萬眾一心和眾志成城的堅強意志。燦爛的文明、艱苦奮斗的精神、英勇的革命意志等引起了青少年心靈的共鳴,提升了他們的精神境界,由此形成強烈的愛國觀念,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感,從而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愛國觀。同時,青少年在網絡公祭中形成的愛國觀念和愛國情感增強了他們思想的抵抗力,形成了對諸如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防御機制,進而能有效地抵制西方的腐蝕性思想對青少年思想的不良影響。

(三)網絡公祭增強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網絡公祭承載著宣泄情感、表達哀思、寄托希望等功能。青少年在網絡公祭過程中通過閱讀有關文字介紹,向逝者“獻花”、為人類祈福等方式進行,這些行為看似簡單,但卻包含著他們復雜的情感。網絡公祭體現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先賢、仁人志士、革命先烈、遇難同胞等的敬重,對中華民族所創造出來的燦爛文化的無比自豪感以及對中華民族依靠自己力量戰勝千難萬險的民族自信心。通過網絡公祭,培養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并使青少年煥發出巨大的內驅力,堅定了愛國行為。最具說服力的例子是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網絡公祭活動,此次活動由“我們的文明”組委會主辦,中國青少年社會服務中心承辦,愛國主義網站“民族魂”“我們的文明”、中國共青團網、新華網、光明網、中青在線等網站共同發起。廣大青少年通過“獻花”、留言等方式表達了自己對遇難同胞的哀悼以及對生還者的鼓勵、安慰,更表達了對災區人民的支持。青少年在參與中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在面臨危難時的堅強和團結,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充分發揮網絡公祭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建議

(一)將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融合到網絡公祭中,增強教育的實效性。青少年參與網絡公祭的過程本身就應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培養青少年的愛國觀念和愛國情感。因而,我們應該將諸如傳統文化、黨的革命和建設中包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到網絡公祭的過程中,使青少年在參加網絡公祭時通過“翻閱文字介紹”“看圖片”“獻花”等方式深化愛國主義認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但是,將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融入到網絡公祭中,并非是二者的直接相加或簡單的“移植”,而應在融合中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共同體。相關的網絡公祭網站在建設和更新過程中要切實把握它對青少年的影響,充分考慮到青少年將有何種反應,從而使青少年在網絡公祭中既感受到豐富的體驗,又受到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網絡公祭網站的設計要突出濃厚的氛圍,減少網絡虛擬性帶來的弊端。網絡公祭并非是對傳統公祭的否定,二者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傳統公祭具有現實感,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網絡由于具有虛擬性,從而使網絡公祭相對缺乏真情實感,甚至帶有娛樂性。因而,網絡公祭要更加突出公祭的氛圍,這就需要網絡公祭網站做到如下方面:其一,內容應該充實,應包含較大的信息量。內容要避免枯燥,且常更新,各個欄目的選擇和設計要體現出公祭的特色,創造濃厚的環境和氛圍;其二,界面應該多樣,充分應用多媒體技術。利用文字、圖像、聲音等形式增強現實感和感染力,形成圖文并茂、聲情融會的界面效果;其三,發揮網絡優勢,注重與青少年的網絡互動與交流。讓青少年有充分的機會宣泄他們的情感,表達他們的哀思等,同時及時對青少年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反饋等。

(三)積極鼓勵青少年參與網絡公祭,開展豐富多樣的網絡公祭活動。網絡公祭拓寬了青少年了解歷史文化傳統和現代精神文明的渠道和途徑,豐富了青少年的愛國主義體驗,喚起青少年對祖國和民族的歸屬感和自信心,激發青少年民族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因而,要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和支持網絡公祭,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各地共青團、宣傳部、中小學等部門要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網絡公祭活動,利用清明節、名人誕辰或祭日以及重大災難、事故的周年等機會讓廣大青少年參與網絡公祭。同時,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鼓勵通過青少年親自實踐來建立相關的公祭網站、網頁或PPT等,這樣既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又有助于他們了解和領會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從而使青少年在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1]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王霄冰,林海聰.公祭的語義衍變、古今形態與當代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3]羅樹杰,徐杰舜.公祭:人類學的解讀[J].河南社會科學,2009(2).

[4]李向平.中國信仰的現代性問題——以國家公祭圣祖先賢為例[J].河南社會科學,2009(2).

[5]沈崢嶸.國家公祭網客戶端上線[N].新華日報,2014-09-03(1).

猜你喜歡
愛國愛國主義青少年
愛國擁軍矢志不渝 扶危濟困不遺余力
青少年發明家
感愛國事,承愛國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顯愛國主義力量
愛國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愛國主義教育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愛國主義教育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