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實施路徑探討

2015-08-15 00:47孔維強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信仰馬克思主義理論

孔維強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河北 石家莊050071)

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黨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黨的信仰就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信仰。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并結合中國的具體革命情況,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在中國具體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需要一輩又一輩人的前赴后繼。如果這些肩負重擔的青年人沒有堅定的理想與信念,怎么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崛起,怎么能夠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理想信念說到底是意識形態的東西,而意識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同時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正確的意識形態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理論,所以我們要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信仰。當前,我國正處于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交織的歷史發展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深刻的社會轉型使得我們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都在日新月異。改革開放使我們國家從吃、穿、住、行各個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引進了西方的資金,學習到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與此同時青年一代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沖擊。社會轉型期教育者怎么面對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缺失,如何提升馬克思主義信仰在青年學生群體中的主導地位成為擺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研究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面臨的困境,探索構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實施路徑,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堅定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涵義

(一)馬克思主義信仰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指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極度信服和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堅定執著,并以此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階級斗爭激化使得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走向滅亡,社會主義制度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馬克思主義信仰應運而生。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制度的論述,深刻闡明了資本主義制度擁有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那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生產社會化的矛盾,這一矛盾是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任何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制度都會被淘汰,社會形態的更替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馬克思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論述是社會學領域的嶄新理論,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俄國成功舉行了十月革命;中國成功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并進行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我們國家走向勝利,能夠引導我們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走向富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人類信仰史上的一種嶄新信仰,它是立足于真理的科學信仰、立足于現實的崇高信仰、立足于實踐的積極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包含了兩個層次:一是指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信;二是指對共產主義的信奉[1]。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體系

追根溯源,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相信,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仰。馬克思主義誕生150多年來,一直都存在著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同理解,特別是當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根據實踐的發展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時,總會有些人以維護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的名義橫加指責,爭執不休。列寧說過:“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列寧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體系”,而不是馬克思言論的總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狹義涵義是: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

馬克思主義雖然是馬克思創立的,但并非只屬于他個人。如果說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觀點才是馬克思主義,那么馬克思主義早就終止了。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科學的、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它理所當然地包括這個理論的繼承者的科學的發揮和創造的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正涵義:馬克思主義既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也包括經列寧對其繼承和發展,推進到新階段,并由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提煉出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普遍規律,它指引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革命和解放,指導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它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人類的自我解放與發展提供了規律性的指導原則,構筑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提出了人類社會應然的發展態勢和必然的發展歸宿。馬克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革命相結合誕生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的具體建設相結合誕生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體系主要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這些理論學說也是當前中國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堅定共產主義信念

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核心內容。如果理想信念不堅定,能耐再大也不是好黨員、好干部。理想信念是生活的導向,對于人的生命而言,要生存很簡單,無非是吃、穿、住、行,但是要想活的更精彩,那就要有精神,要有理想與追求。一個人不管你的生活如何卑微,也不論你的地位如何低下,只要你有著自己的追求,那便是真正的高貴。所以說理想與信念對于人來說很重要。1919年以來,中國的土地上曾經出現過三大思潮:馬克思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新儒家思潮。而影響最大的、最持久的是馬克思主義思潮。在信仰面前,有的人選擇信佛,有的人信上帝,有的人信天,等等。他們這些信仰之所以不能成為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信仰,是因為他們不能夠真正地指導我們具體地改造客觀世界,具體地塑造自我、提升自我,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你所信奉的理論正確與否關鍵是看它能不能經的起具體實踐的檢驗。而馬克思主義經過實踐檢驗是正確理論,是能夠指導中華民族崛起的理論。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信奉它,它的目標是解放全人類,使人全面自由的發展,徹底地消滅剝削現象。這也是馬克主義理論在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過程中提煉出來的人類發展的最終目標。事物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那么人類社會必然向著更美好、更進步、更和諧的方向發展,所以說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核心內容。

二、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信仰面臨的挑戰

(一)社會轉型造成多元思想

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我國的現代化進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中國日益成為經濟大國。但是在經濟上取得迅猛發展的同時,整個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發展卻沒有相應地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期的主要問題是社會建設滯后于經濟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社會已經陷入“經濟發展成就突出,社會矛盾問題尖銳”的困境。這種困境,在經濟方面主要表現為拜金主義橫行,百姓對社會分配不公、分配不均的不滿,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農民工權益得不到保障等;在政治方面則表現為權力的資本化使腐敗滋生蔓延,腐敗大行其道,個體的安全感下降;體現在文化方面,則表現為道德水平的整體滑坡,對原有信仰的質疑甚至信仰出現真空等。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來自社會和家庭的不良情緒滲透到學校,對青年學生的思想進行著侵蝕,同時,權、錢至上的極端思想開始影響青年學生,加之其個人信仰淡漠或者根本沒有,他們往往更愿意本能地從個人發展和本位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因而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科學性、實踐性、崇高性理解存在嚴重不足。

(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話語權受到挑戰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兩個顯著特點,國際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信息技術的快速換代,以及國內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都迫使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應快速適應時代的發展,采用更靈活有效的方式,以迎合新時代青年的特征。但是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教育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簡單說教,空對空的言傳,語言形式單一,內容過于空洞,不能徹底地反映新時代的要求,作用于現實不能很好地指導青年學生有所為。反復的說教,使得青年學生只是簡單地認為這僅僅是一門公共課程,考試的時候提前背一背就考過關了。教育形式的單一,言語的陳舊使得馬克思主義沒有成為真正指導學生學習生活以至將來工作的有效理論武器。大部分學生比較面對現實,逃脫不了“蕓蕓眾生皆為利來,皆為利往”的這一宿命,有用的就是現實的,現實的就是對自己有用的。面對金錢和現實馬克思主義信仰顯得蒼白無力[2]。學生變的不再相信大理論,大說教。社會的發展使得人的價值取向不明朗,面對種種社會現象,人們不再單一的選擇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教,這是擺在馬克思主義教育者面前的一大課題。

(三)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

信息化時代的最大產物是互聯網,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為青年學生提供互聯網學習和搜集信息方便的同時,也傳播了各種不真實的、不積極健康的、甚至是反動的信息。這些不良信息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如何篩選這些良莠不齊的互聯網信息成為擺在馬克主義教育者面前的有一大課題。而在移動互聯網長足發展的今天,作為新媒體的一種傳播方式,微博、微信以其交流的便捷性和資源的豐富性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流渠道,深受廣大青年學生的喜愛。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已成為高校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其不僅給青年學生帶來新的話語空間,也逐漸改變著他們的學習方式、交流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但由于微博靈活簡約、迅捷方便的特性,手機、網絡都可接收,再加上其虛擬性、社會性、復雜性等特征,信息內容紛繁復雜、良莠不齊,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提出了很大的挑戰[3]。

三、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實施路徑構建

(一)理論創新充實信仰內容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推進,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經濟成分的多元化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都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挑戰。要堅定全社會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就必須與時俱進地充實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新內容,使廣大人民群眾所體會到的與理論所講解的相一致。人從呱呱墜地,呀呀學語,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從學生時代到步入社會無不伴隨著學習。共產黨人要時刻學習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新的科學文化理論知識,掌握自然界運動的客觀規律,把握人文社會理論知識,提升自我把控事物的能力。學習從自我做起,時時學,處處學,終身學。從現代科學技術與生產力要素的關系可知生產力與科學技術是正比例關系,科學技術的增長能夠使生產力成倍的增長,這就要求青年學生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努力學習前沿知識,掌握科學技術。一部中國近代史吸取的教訓是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們要努力掌握科學技術,用先進的理論知識武裝自己,時刻立于不敗之地。在不斷充實自我的過程中,提升自我修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促進信仰教育的日?;蜕罨?,使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接地氣,和青年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接近,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注入當今時代的新鮮血液,是各高校和社會工作者今后馬克思主義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方式創新

共產黨人要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必然要創新,在信仰教育過程中勤加思索,善于創新。新的來到,舊的還不肯去,新的急了把舊的擠掉——這就是革命;舊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出生,不慌不忙一個跟一個——這就是演化。理論的創新就是:沒有的有了,有的變得更好了。實踐已經發展了理論必然要更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必然要跟著時代發展而發展。我們要用創新的精神除卻隱形的惰性,為了理想夢想奮斗,成敗都值得我們尊重,沒有夢就沒有發展?,F行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所采用的的語言形式不適應新形勢下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教育的表述形勢已經表現出了極大的局限性,比如語言形式單一,理論內容空洞,話語完全是由老師單方向的傳述,等等。這既不能適應新時代精神發展需求,作用于現實的發展,也無法跟進并充分調動起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熱愛的激情,青年學生對于自己厭煩的事情是不會積極去追求的,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和諧氛圍。因此,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創新教育表述方式,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分析解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充分調動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熱愛,堅定信仰。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可接受性、多樣性和傳播性。這個過程中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實事求是原則,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品質,不敢面對現實的理論不是真正的理論,不能解決實際生活和工作問題的理論不是好理論,唯有以實事求是的教育理念,教給學生要做實事求是的人,永遠保持客觀的去對待一切。二是以人為本的原則,人的全面解放與自由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理想,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獨立人格和個性差異,采用有利于個體接受的教育方式,在相互尊重和自由包容的語境中開展信仰教育[4]。

(三)重視網絡信息的傳播與引導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我們這個國家生活方方面發生了巨變,網絡給我們帶來便捷快速的同時也使我們的傳統教育形式發生了改變。青年學生不再一味地學習課本,更多的獲取知識的途徑是網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充分利用網絡給我們帶來的便捷與高速,網絡信仰教育有著傳統教育不能匹敵的巨大優勢,它有諸多載體,如微博、微信、網絡論壇、電子郵箱、即時通訊工具等,網絡能夠直接、高效、便捷地實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交互性。因此,信仰教育要充分利用網絡給我們帶來的這種遠程性、便捷性,要使學生隨時隨地能夠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內容,做到時時能學,處處能學。教育者要擅長利用網絡的平等性、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等特點,圍繞這些進行信仰教育,要將社會現實情況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相結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用辯證思維開展信仰教育。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平等的對話、合理的研討和觀點的交流,引領網絡空間意識形態的發展和走向,占據網絡信仰教育的主動權和制高點,最終提升信仰教育整體的實效性。

[1]陳建民,陽魯平.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信仰[J].求索,2004(6).

[2]葉小文.現代化進程中的信仰之惑[N].中國青年報,2012-04-02.

[3]高國偉,張光華.“微”傳播語境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1).

[4]鮑先彪.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創新機制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猜你喜歡
信仰馬克思主義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論信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