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語境下英語本土化對我國英語教育的影響

2015-08-15 00:47馬月秋楊蘊文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變體本土化交際

馬月秋 楊蘊文

(河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24)

一、英語的全球化

英語的全球化始于英國對殖民地的擴張時期。從16世紀開始,英國人陸續移民遷徙到北美洲和大洋洲,英語也迅速在這些地區扎根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傳播,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形成了我們熟知的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和新西蘭英語。從18世紀一直到20世紀,英語作為殖民地的產物又被帶到亞洲和非洲一些國家,殖民者們將這門語言又移植到更廣闊的領域并融入到新的語言文化環境中[1]153。英語在全世界迅猛發展、廣泛傳播的同時,由于受各地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因素的影響,逐漸融入了當地的語言社會并形成了各種英語變體,如南非英語、印度英語、新加坡英語等。20世紀70年代,著名學者Strang在《英語史》一書中首次提出Englishes這個新詞,隨后,World Englishes、New Englishes、International Englishes等相繼出現,用來表達含有各種變體的英語。語言學家Kachru從歷史、文化及社會語言學視角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同軸圈理論”。他將英語分為內圈、外圈和擴展圈三大類。內圈(inner circle)包括所有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國家,這些國家的母語是英語,其中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他們的英語被視為規范語言,被劃入規范提供型(norm-providing)的范疇,學者們認為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是更規范和標準的語言,而美國英語更受英語學習者的青睞。外圈(outer circle)包括新加坡、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尼日利亞、南非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是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第二語言以及輔助語言的國家。這些國家的英語歸屬規范發展型(norm-developing),英語變體具有當地語言文化的顯著特征。擴展圈(expanding circle)是指把英語作為國際交流工具,將其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和使用的國家,包括德國、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這些英語變體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屬于規范依附型(norm-dependant)。另外,Phillipson把是否以英語為母語作為標準,將世界各國劃分為兩類:核心英語國家(cor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和邊緣英語國家(periphery-English countries),同時他深刻分析了英語語言帝國主義的形成及本質,指出其對邊緣英語國家的支配企圖和歧視態度[2]68。英語的這種支配地位隨著盎格魯——撒克遜、猶太——基督教文化的滲透,使非英語國家的本土文化貶值甚至邊緣化。

總之,全球化使英語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國際英語的出現和各種英語變體的形成便是最好的例證。在英語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發展歷程中,英語趨同與英語變異兩種力量交互作用,英語和原屬文化的聯結也不再是堅不可摧,英語原有的單一標準和語言規范受到了質疑和挑戰,有被多元標準和多中心論所取代的趨勢。

二、英語的本土化:中國英語的產生與研究

根據Kachru的“三大同軸圈理論”,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屬于擴展圈的英語變體。1980年葛傳椝先生在《翻譯通訊》中發表了題為《漫談由漢譯英問題》的文章。他指出,在表達我國所特有的事物、現象和文化時,可以采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這樣既保持了源語文化,又能使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理解。如“科舉”(imperial examinations)、“五四運動”(May Fourth Movement)、“一個中國的政策”(one China policy)、“兩個文明”(two civilizations)。他認為這些譯文就是中國英語[3]。葛先生討論了具有中國特色詞語的翻譯,并首次提出了“中國英語”的概念。但他并沒有進一步解釋、定義“中國英語”,也未明確其是否為一種英語變體。1991年汪榕培也提出了“中國英語”這個術語,他認為中國英語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中國人在本土范圍內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規范的英語變體,內含中國元素并具有鮮明特色。汪榕培還從語音、詞匯、句式、語篇四個方面對中國英語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解讀[4]。李文中進一步擴展了中國英語的定義,還區分了“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兩個不同的概念,認為“中國式英語”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受到漢語語言文化的影響和干擾,在語言運用中借用漢語語法和表達習慣而形成的不符合英語語言規范的錯誤英語[5]。1997年,賈冠杰、向明友也對中國英語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和闡釋,認為它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使用的、以標準英語作為規范、具有中國特色并利于傳播中國文化的英語變體[6]。1998年,羅運芝指出中國英語的應用前景廣闊,認為中國英語雖然還未被廣泛接受,但它的發展是全球化的必然產物而且勢不可擋,我們有責任促進中國英語的發展并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7]。盡管學者們對中國英語的內涵有著各自不同的闡釋,但總體說來中國英語具備以下鮮明特點:(1)它是英語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產物。(2)是一種規范合理的語言變體。(3)內含中國元素,反映中國文化特色。(4)中國英語主要體現在語音、詞匯、句子和篇章等方面,依賴于語音、詞匯和語義的有機結合,其中詞匯層面表現最為鮮明。在國際英語這一理論框架下,英語的本土化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語言層面的本土化;二是本土文化的植入。因此,中國英語可以成為中國文化的承載物和傳播媒介,中國人在國際交流中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念、社會生活、文化教育,而這也正是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與語言特征的本土化相比,中國英語在文化中的本土化會更鮮明突出、也更深入徹底。

三、對我國英語教育的影響

中國英語是英語全球化和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在語法和表達習慣上符合標準英語的規范,在交際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夠促進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對外交流與傳播。我們要了解世界英語的發展規律和趨勢,認清中國英語的內涵和特點,同時更要明確英語本土化對我國英語教育的深遠影響。

(一)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樹立“美美與共”意識

伴隨著英語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英語語言文化在世界各地不斷滲透和傳播,許多國家對本民族文化的安全深感憂慮和擔心,人們也開始質疑在本國實行的英語教育。在外來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下,英語學習者能否建立起對母語文化的認同進而培養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事關重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英語教育發展迅猛,同時也出現了極端功利化的趨勢,我們過分強調了英語教育的重要性,而卻忽視了母語文化的學習,我們對母語文化的認同感在不斷地弱化,我們丟失了許多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這不僅阻礙了我們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會瓦解我們的民族凝聚力,甚至威脅到我們國家的安全。而費孝通先生在闡釋文化自覺時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觀點,對于正確認識英語教育中的文化認同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案髅榔涿馈笔侵笇ψ约核鶎傥幕恼J同和由衷地熱愛,我們要堅信,每種文化都是獨特的,是歷史積淀下來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我們首先要了解、尊重、認同自己的文化,培養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懊廊酥馈笔顷P于我們如何對待異質文化的問題。我們生活在多元的社會,要與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和平相處,就必須具有包容的心態和胸懷,以他者的美為美,了解其他文化的優點和精華,并由衷地欣賞其獨特之處,取長補短,互相學習,才能在交流和互補的基礎上形成“美美與共”的局面,從而促進“天下大同”。

(二)堅持雙向文化交流原則

交際是一種雙向的社會活動,要順利完成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都會影響交流的過程,主體文化的重要性更不容忽視。首先,從交際的場合來看,它可能發生在目的語國家,也可能發生在母語國家,還有可能在第三國家,因此,交際雙方既要了解對方的文化,更應該深諳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第二,從談話內容角度來說,在跨文化交際中,談論的話題是受交際雙方社會背景限制的,比如人權、教育體制和風俗習慣等問題都是受制于特定的社會環境的。最后,從交際雙方本身來看,不同的文化導致的差異會影響雙方對語言的選擇和理解。而我們如何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吸納異質文化的精華并平衡兩者的關系至關重要。英語教育是我們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和橋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樹立雙向文化交流意識,努力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外國先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我們要認識了解自己,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培養學習者的文化反思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尊重汲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培養學習者的文化包容心態,理性地對待異質文化,順利地實現跨文化交際。

(三)將中國文化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化表達能力不僅是必須的,而且也是迫切的。首先,英語教材的編寫要遵循中外文化同構的原則。我國英語教材一度出現完全西化的現象,因此,教材的內容需要調整和規范,中外文化的比例和選文標準亟須進行認真細致的研究。要提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教材中的比例,將介紹中國文化知識的語言素材添加進來,調整知識結構,確保學生能夠接觸到關于中國文化準確的英文表達。在題材選取上,可編入著名中國作家的作品,如語言大師林語堂的英文作品The Importance of Life(生活的藝術)。在文章視角的選擇上,可以吸納外國人如何看中國的題材。同時,鼓勵學生課外多閱讀China Daily,Beijing Review,21st Century等報刊雜志。第二,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舉足輕重,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質量決定著教學質量。廣大英語教師要積極提高自身文化修養,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為我國英語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作出貢獻??傊?,英語教育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雙語文化溝通能力,英語學習者既要汲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英語教育工作者要在理念和實踐層面堅持文化自覺意識,努力成為本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全力推動英語教育的民族化建設。

[1]Jenkins J.World English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2]Phillipson R.Linguistic Imperial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葛傳椝.漫談由英譯漢問題[J].翻譯通訊,1980(2).

[4]汪榕培.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1(1).

[5]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6]賈冠杰,向明友.為中國英語一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5).

[7]羅運芝.中國英語前景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5).

猜你喜歡
變體本土化交際
情景交際
基于DDPG算法的變體飛行器自主變形決策
交際羊
訴前強制調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非仿射參數依賴LPV模型的變體飛行器H∞控制
論電視節目的本土化
《莊子》成語的隱喻轉喻特點及其變體的認知構式研究
耀變體噴流高能電子譜的形成機制
交際中,踢好“臨門一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