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

2015-08-15 00:47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院校職業高職

劉 倩

(河北軌道運輸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31)

20世紀80年代以來,應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全面鋪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浪潮蓬勃興起的需要,在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廣東、江蘇等改革開放的“先鋒”區域率先建立起我國早期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進入21世紀,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飛速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由過去的“唯GDP論”向“環境友好型”轉變,這都意味著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已經展開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可謂一場生產力的革命。作為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主力軍之一的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其職業能力培養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必然面臨著新時代的重重挑戰,有必要及早著手進行深入研究。

一、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

職業是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和勞動分工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從根本上講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進步的結果。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之間,或者同一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于其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階級矛盾等多方面的差異導致其社會產業結構、科學技術水平、人口整體素質都有著極大的不同,這些都能夠在社會整體職業構成方面得到集中體現,而在多種多樣的各類職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就是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就是人的綜合素質在職業活動中的外在表現[1],其內涵包括:作為“自然人”,職業勞動者個體的體能條件、智力水平、精神狀態、環境適應能力;作為“社會人”,還有更加重要的學習態度、實踐能力、組織能力、道德修養和自律精神。

二、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面臨著當前社會產業調整的劇烈沖擊,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適應能力,對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必須依托和貫穿高職學生培養工作始終,在學生培養方案制訂伊始就必須把實現優秀職業能力這一“靈魂”滲透到每一個環節,否則當學生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的時候手里將只有一份黯然失色的畢業證書和成績單,關鍵的職業能力卻難以掌握。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在學生培養模式上存在著諸多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層次失當。由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事業在起步之初帶有濃厚的“應急”色彩,并且在改革開放初期還有著諸多計劃經濟殘余思想作祟,導致我國教育行業把高等職業教育定位為傳統高等學歷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在錄取分數線、錄取批次、錄取地域等諸多方面受到重重限制,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優秀生源,最終使得高職院校和高職學生共同成為了陳腐的“唯分數論”“唯學歷論”的犧牲品,以至于提高職業能力根本無從談起。

第二,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方向有誤。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能成長方向和崗位群適應能力應當成為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首要命題,但是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存在著非常不合理的現象:一方面表現在盲目跟風、匆忙上馬。我們可以看到當社會上對于某類專業呈現熱烈追捧,于是很多高職院校按捺不住,輕易便放棄自己本該堅守的專業建設長遠規劃,錯誤地引入完全“市場化”的機制,為了招生而招生,最終的苦果只能由面臨單一專業畢業生過度飽和的整個社會來承擔。另一方面體現在專業設置與傳統高等學歷教育高度同質化。文秘、會計電算化、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計算機類、工程造價、電氣自動化……不勝枚舉,基本上與本科院校的專業設置如出一轍,這樣的專業設置怎能幫助高職學生在日益激烈的職場競爭中對其他高等學歷教育學生形成特色優勢?

第三,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形式陳舊。高等職業教育與傳統高等學歷教育最大的區別在于更加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開發培育,如果說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優勢在于理論和“動腦”,那么高職學生的優勢應當在于實踐和“動手”,兩者對于社會發展而言理應是同等重要的。但事實是,高職教育中的理論課程所占比例仍偏高,實踐學習比重亟待提高。

三、產業結構調整為改革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模式帶來機遇

產業結構調整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體現在宏觀領域就是:第一、第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化;資源消耗型產業向可循環利用型產業轉化;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化。概括起來講就是社會生產力向著“高科技、低污染、高效率、低消耗”的方向快速邁進。實際上,產業結構調整之后,生產力水平越高就越需要高素質的高職學生,主要是因為:

第一,理論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對客觀世界產生反作用力,無論多么高明的科技成果,如果沒有適當的途徑去進行實踐,那么其現實意義將永遠無法得到驗證,也就無法為社會產生任何價值和影響。

第二,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社會各個領域的職業分工也是多種多樣的,單純依靠一種類型的勞動者是不可能“包打天下”的,有運籌帷幄的思考,就必須有迅捷有力的行動,社會分工協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少了誰都不行。

第三,在產業結構調整的改革推進過程中,許多新興行業會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應運而生,傳統的學歷教育模式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合格的從業者,對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會瞬間爆發,于是實踐能力強、職業適應性更強的高職畢業生理所當然地成為新時代產業變革的主力軍。

四、建立面向未來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

為了更好地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在未來提出的嶄新職業能力需求,未來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重點應當放在對高職學生的通用能力和特定能力進行充分的啟迪和引導上,最大限度地把人的“本能”上升為具有更寶貴社會價值的職業競爭力、職業適應力、職業創造力。

第一,適應未來需求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應當由核心能力、通用能力和特定能力三方面組成[2]。(1)核心能力代表的是每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本領,一部分來源于人的“自然屬性”,例如:好奇心、洞察力、生存意志、空間想像力等,還有一部分則是來源于人的根本屬性——“社會性”,例如,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和自我約束能力等多種能力。(2)通用能力是在核心能力的基礎上,面向社會的某個特定領域,突出強調的部分能力,例如,生存意志是每一個正常人都擁有的核心能力,但是在軍人眼中,生存意志意味著殺傷敵人;在醫生眼中,生存意志則意味著救死扶傷。(3)特定能力,即專門面向社會某個行業、某個領域中的特定崗位的專業甚至專精的獨特能力。例如,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和一位內分泌科醫生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診斷經驗明顯是有區別的。

第二,面向未來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應主動更新理念。以往的高等職業教育普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上,片面注重對“量”的無止境追求,把學生在從一入學就已經被限定的職業崗位上的勞動產出量作為其職業能力水平的唯一衡量標準。但今天的現實是單純追求“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在保證“量”的基礎上更應該多花些心思去實現更高水平的“質”,歸根到底就是需要有新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把改革開放推上一個新高度[3]。

第三,面向未來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應合理設置專業。首先,必須做好科學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雙重調研、論證,確保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與職業發展潛力的同步增強;其次,加強與用人單位的交流協作,用行業實踐經驗完善高職教育理論和學科建設;最后,一定要千方百計突出特色專業,力求“用質量讓人信服、用特色令人傾倒”,用特色專業的魅力去實現學生有動力、社會有需求、高職院校本身有發展空間的良性循環。

第四,面向未來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應打造新型師資。除了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重視的“雙師型”師資建設之外,還應當重視另一種新型師資力量的建設——“創新型”師資隊伍?!半p師型”教師解決的主要是理論教育之外的實踐能力培養問題,但是仍未能解決高職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根本問題?!皠撔滦汀睅熧Y應當在理論知識、實踐技能之外具備更加突出的職業發展規劃能力和社會資源整合能力,幫助高職學生獲得職業技能、社會觀察、自我規劃、創新發展有機結合的全面職業能力。

第五,完善實踐環節。目前,高職學生的實踐學習是以對教師的追隨、模仿為主要形式,最多也只是在校外進行頂崗實習,且全是圍繞著本專業設定的幾個“典型”崗位開展的。實際上高職學生最應當得到開發和鍛煉的應變能力、判斷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一專多崗”適應能力的培養卻未能得到重視。所以應當在實踐教學環節大力提倡“突破型訓練”,要讓學生立足于某個特定職業角色或崗位去思考和解決諸多跨行業、跨崗位、超出書本知識范圍的各類問題,切實增強其“實戰”能力。

第六,加強創業指導。傳統高職教育強調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就業,就業競爭力也就成為衡量學生職業能力的一個最醒目的標桿。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業”越來越成為一種新的就業形式,高職院校理應在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加入這一重要環節,必定能夠幫助他們在步入社會之后對待就業預期、職業規劃、人生發展等問題方面更加理性和務實。

第七,改革評價體系。在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應當把評價體系的功能由傳統的終結性“打分”“分級”轉變為“發展性評估”和“差異性引導”,真正幫助學生跳出傳統教育模式形成的思維定勢“小圈子”,擺脫單一書本理論的束縛,積極主動地去發現本專業領域內的職業能力增長點、相關行業領域內的個人發展機遇點和社會生活中的職業規劃突破點。這樣一來,就把相對獨立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變成了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中極具啟發性和引導性的一個重要環節。

[1]甄凱玉.職業能力與職業資格證書[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2]王效杰.我國職業能力教育的反思與建言[J].職業技術教育,2005(15).

[3]韓慶祥.建構能力社會[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院校職業高職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職業寫作
我愛的職業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職業打假人”迎來春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