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情,一個烏托邦的浮沉

2015-09-10 07:22李北方
南風窗 2015年22期
關鍵詞:烏托邦婚戀婚姻

李北方

把愛情與烏托邦簡單地掛起鉤來,并不妥當。愛情,在人的七情六欲中終歸可以找到一個位置,它是存在的,也是美好的,與烏托邦無關??梢苑Q作烏托邦的,是浪漫化的愛情,即在各類文藝作品中被反復描寫的、拔高了的愛情。

在歷史上,愛情烏托邦產生于社會的現實需要,也反過來對現實發生相當的影響,于是愛情這個主題就無可避免地與政治發生了聯系。這就提供了一個從愛情的角度入手,梳理一下政治變遷,或者說個人與政治的關系的演變史。

《黃金時代》劇照

愛情,《新華字典》給出的釋義是,“男女間互相愛慕的感情”。這個解釋其實已經落伍了,因為這種感情也存在男與男之間和女與女之間。隨著時代的推進,這越來越難以回避了。

這個過時而又簡單的定義清楚地暗示了這種被稱作“愛情”的人的情感與性相關。相關不意味著等同,但意味著糾纏不清,難以嚴格地區分開來。如果沒有原始的生物性本能,這種特殊的感情能否成立,很難說;同時,一個人只要有過青春時期情竇初開的經歷,也不難理解這種愛慕之情與生物性本能并不是一回事兒。人的生物性本能是自然的,無所謂高尚與卑下。愛情既然與之緊密關聯,那么也就高尚不到哪去。愛情其實缺乏是烏托邦化的基礎的,此原因之一。

愛情指向婚姻和家庭?;橐鲇行腋5暮筒恍业?,家庭有和諧的和不和諧的,這取決于夫妻之間是否有愛情以及愛的多寡,情投意合的程度高,則幸福和諧的程度高,反之亦然??墒?,家庭是—過去是,現在也是,將來還會是—個經濟單位,夫妻之間最要緊的還是“過日子”而不是其他?!斑^日子”是最世俗不過的事了。愛情缺乏烏托邦化的基礎,此原因之二。

愛情無法徹底脫離開理性算計,即便浪漫化的愛情也是一樣。所謂浪漫化的愛情,無非是雙方能夠拋開門第、財產等可以直接貨幣化的條件的考量走到一起的感情故事,但那些可以被忽視的因素是需要其他因素彌補的。浪漫化的愛情模板其實很單一,要么才子佳人型,根本“不差錢”;要么王子灰姑娘型,灰姑娘雖然卑微貧窮,但長得漂亮。李銀河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和王小波一起后才知道,原來長得丑的人也可以有愛情。此語聽起來殘酷,卻也真實。愛情,終歸是現實的。愛情缺乏烏托邦化的基礎,此原因之三。

愛情是激情化的,故而短暫,熱戀期不會持續太久,熱戀過后要么歸于平淡,要么結束。這與愛情神話許諾的天長地久、生死不渝相背離。如果把愛情本身當做追求,那么必然導致從一段戀愛走向另一段戀愛,這又與愛情神話許諾的唯一對應性產生尖銳的矛盾。愛情缺乏烏托邦化的基礎,此原因之四。

但在現實中,人,尤其是女性,在心理上存在著對形而上的情感的需求,即便得不到,遙望一下也好,這是烏托邦式愛情的社會基礎。所以,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里都不缺乏浪漫的愛情故事。

縱然梁祝一類的浪漫愛情故事從不缺乏,但愛情始終沒能在傳統社會贏得一席之地,愛情不是婚姻選擇的基礎,甚至不足以構成眾多理由中的一個?;橐鍪羌易宓氖?,而不是個人的事,婚配選擇的權利牢牢地掌握在父母手中,門當戶對是重要,夫妻往往在洞房花燭之際才第一次相見,是否合適全看運氣。當然,這種類型的婚姻并非一定與愛情相排斥,不少人也會在長時間相濡以沫的生活中產生濃厚的感情,舉案齊眉的情況也不少;但夫妻間沒有感情是常態,費孝通就觀察到,中國傳統家庭缺乏溝通,男人想說話了,就跑到村頭蹲在大樹底下跟別的男人神侃。

愛情烏托邦被大規模地構建,歸根結底是一個現代現象。當傳統社會遭遇現代轉型,潛藏著的反抗的動能被激發了出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上層社會的青年針對包辦婚姻的抗爭。對受到新思想、新文化洗禮的青年而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對“吃人的禮教”的最真切體驗,走出家庭、自主選擇婚戀對象則成了進步和革命的象征,也往往意味著邁向革命之路的關鍵一步。

對壓迫進行控訴的欲望和樹立基于個人自主選擇的愛情相對于傳統婚姻模式的權威的訴求交織在一起,促成了文藝領域對愛情進行浪漫化的浪潮。在文化革命和現實斗爭的共同作用下,愛情的神圣地位被確立起來,成為婚姻選擇的最高理由,頑固的老一輩不得不讓出了對子女婚姻選擇權的控制。

有趣的是,被現代政治建構出來的愛情在表述上不得不采取前現代的策略,包括大量借鑒迷信的說法,比如月老牽線說、源自亞當夏娃的互為另一半說、緣分說,等等??傊?,愛情得是沒有來由的,需要理由的愛情便不是真愛。這是因為,不如此便不能使原本現實的愛情顯得具有超越性。典型的如《大話西游》里紫霞的說法,“這段姻緣是上天定的,你說大不大?”以及菩提的精彩一問,“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追求個人對婚戀的自主權是催生革命的一個原因,但當革命的激情走向革命的行動,這部分自主權就要再次受到約束。

烏托邦化的愛情在一開始助長了革命的勢頭,但革命的實踐恰恰消解了愛情烏托邦。

革命是弱者力圖建立新秩序的反抗行動,弱者的反抗要想取得成功,首要的是通過協調一致的步調集中力量對敵人進行打擊,這就需要以革命隊伍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作為保障。革命的價值觀必定得是集體主義的,愛情無論如何是個人層面的事情,脫離不了個人主義的框架,與革命的目標難以避免會存在沖突。如果沖突凸顯,個人主義是必須要讓位于集體主義的。在革命隊伍里,婚戀是個人的事,也是組織的事,著名的“二五八團”的規定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一規定的具體意思是,只有同時滿足年齡在25歲以上、8年以上黨齡或軍齡、團級以上職務的條件,才可以經組織批評戀愛結婚。

換個角度,也可以這樣說,烏托邦化的愛情在一開始助長了革命的勢頭,但革命的實踐恰恰消解了愛情烏托邦。從理論上,革命是反對迷信的,所以天造地設說不能被接受,愛情的基礎被轉換為志同道合。但政治是在持續變動中的,人的政治立場并非一成不變,志與道可以是走到一起的原因,也可以是分道揚鑣的理由,愛情的神秘性就沒有了。在這里,政治大體上替代了傳統婚姻模式中的門第與財富的作用。

在實踐上,革命是社會的重新洗牌,是以平等為取向的資源的再分配過程。如果將性別問題也納入資源分配的視角,那么“性資源”的分配也必然要求平等。有人為每晚翻牌子煩惱,有人一輩子打光棍,這樣的社會不可能是穩定的。如果說出身舊的上層社會的青年們對包辦婚姻的反抗是革命的推動力之一,那么底層男青年討老婆的愿望又何嘗不是呢?所以,革命時代的理性抉擇是執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禁止“成功人士”以愛情的名義“多吃多占”的行為。

愛情的烏托邦化與去烏托邦化這兩種取向在實踐中是經過拉鋸的。從1949年~1953年,政府曾鼓勵離婚,理由是破除過去的包辦婚姻對人的壓迫;但1954年開始到1979年又采取另一種取向的政策,即限制離婚。1954年的轉向大概是因為現實中發生了太多與價值取向不一致的行為,即一些干部在革命勝利后熱衷于“換裝”,休掉原配,以追求真愛的名義再覓新歡。在電視劇《亮劍》中,那個不得不給首長介紹對象的醫院政委感慨:這些老革命啊,打了半輩子資產階級,到頭來還是喜歡小布爾喬亞的女學生。而自己娶了“白富美”的李云龍則痛斥老戰友們的“換裝”行為,大意是:嘴上說沒感情,怎么沒耽誤上炕?娃都生了一炕了,現在又開始要愛情了,是什么意思?

在婚戀中,不光愛情重要,責任也很重要。胡適是五四新文化的倡導者,鼓吹自由戀愛,但他跟父母選擇的大字不識、只會打麻將的小腳妻子過了一輩子,這種理念和行動的分裂,不但不可鄙,而且是值得尊敬的。于是,在革命的時代,舊道德在婚戀領域大規模復興,在自主選擇權受到尊重的前提下,“從一而終”在思想和行為方面都是普遍現象?;橐鲎畲蟪潭鹊鼗貧w了“過日子”的本質,家庭更多的是生產單位—既是經濟生產單位,也是勞動力生產單位—而不是感情單位。

回望革命時代的愛情,人們最大的詬病是,那時的文藝作品幾乎取消了人的七情六欲,把人塑造成了革命機器,愛與性的話題成為禁忌,在公共空間里被清除得干干凈凈。其實,這正可以說明愛情烏托邦的虛妄和無用。情愛在表達上的禁忌和人口大爆炸在時間上重合的事實,就說明了一切。

小時候曾經看過一幅漫畫,至今還留在我的印象中:有人問一個“萬元戶”是怎么成為“萬元戶”的,答曰,有兩個閨女,每個出嫁時要了五千元的彩禮。那是1980年代中期的事,這一歷史的遺跡除了說明通貨膨脹有多嚴重之外,還說明兩個問題:一、當時婚戀領域的國家干預還在,即通過宣傳,反對買賣婚姻,提倡自由戀愛;二、在市場機制剛剛興起的時候,婚戀領域就已經喜迎市場規則的回歸了。

在革命的理想主義高于天的時代,愛情是樸實無華的;在世俗入骨的時代,愛情卻儼然成了理想主義的最后實驗場。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對照。

幾年前,在結婚和離婚時需要提供工作單位或居委會開具的證明的規定被取消,表示國家已經近乎徹底地從個人婚戀領域退出,留給個人全權做主。集體主義消亡了,個人主義抬頭,但抬頭的不是西方政治哲學意義的個人主義,而是與市場規則直接對接的“占有性的個人主義”。

在市場經濟摧枯拉朽,把中國社會打造成一個市場社會的過程中,婚戀領域近乎全盤市場化了,其速度和徹底性要甚于其他領域。我們今天要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買賣婚姻,而是想象不出還有什么是不能買賣的。傳統婚姻模式固然具有買賣屬性,上層通過聯姻維持社會地位,下層則通過童養媳、換親、娃娃親等方式確保家庭的延續,但買賣一般止于結婚的那一刻,婚后就會進入相濡以沫共同經營家庭的軌道。但如今,買賣關系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直至婚戀生活的每個細節,比如AA制家庭的出現,更不要說長期包養關系了?;閼俚氖袌龌鞘袌鼋洕苿拥?,但也反過來支撐了市場經濟,結婚必須買房這一不成文的社會制度以及有幾套房子就可以有幾房妻妾的調侃都可以說明婚戀機制是如何支撐了房地產市場的。

“愛情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愛情不構成一個自足的領域,它需要有所附麗,這個道理魯迅在百年前用一個短篇小說(《傷逝》)就說清楚了;但愛情畢竟不是可以直接買賣的東西,一旦買賣,愛情就不再是愛情。

可笑的是,市場一邊絞殺著現實世界的愛情,卻又一邊玩命地重建愛情烏托邦。從瓊瑤劇到《還珠格格》再到《何以笙簫默》,熒屏上充斥著那種混雜著迷信、玄幻和一絲理想主義的愛情哲學。缺啥補啥,正因為愛情稀缺,蕓蕓眾生才需要浪漫化的愛情故事作為精神鴉片來吸食。愛情烏托邦高聳的地方,正是愛情的荒冢。

那些在愛情市場上活躍的買家與賣家比普通人更加需要這種精神鴉片,因為他們需要將買賣關系裹上愛情的包裝。一個“反雞湯”的段子將這種愛情的營銷機制的荒謬機理詼諧、深刻地展示了出來:“壞女人愛有錢的男人,好女人愛男人因為有錢而產生的自信和優雅?!?/p>

在革命的理想主義高于天的時代,愛情是樸實無華的;在世俗入骨的時代,愛情卻儼然成了理想主義的最后實驗場。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對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里有一個關于婚姻與愛情的論述,也許過于苛刻和理想化,但在今天的環境下重溫,就顯得特別有意義:“結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它所造成的財產關系,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還有巨大影響的一切附加的經濟考慮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實現。到那時,除了相互的愛慕以外,就再也不會有別的動機了。

猜你喜歡
烏托邦婚戀婚姻
婚姻是一門溝通課
愛在“七夕”正當時——當代職場青年婚戀觀察
藝術烏托邦的締造者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網絡空間并非“烏托邦”
婚姻中要“看見”彼此
兩岸婚戀邁入全新階段
那場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洪峰馬原們的烏托邦
門當戶對的婚姻最幸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