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歷史與社會”新課程中的教學反思

2015-09-10 07:22羅仕清
教書育人·校長參考 2015年9期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歷史

羅仕清

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多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笨梢?,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重要意義。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Posner)將教師成長與經驗反思結合起來,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本文就從初中的“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實踐中,探討課堂教學反思。

一、“歷史與社會”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必要性

2011年,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頒布,提出了一系列新觀念,如作為必修課和基礎課的“歷史與社會”從本質上說是人文素養課;過程與方法是“歷史與社會”的教學目標之一;“歷史與社會”課程應采取以主動、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學方式等。這些新觀念引起了廣大教師的深刻反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在重視認知目標的同時,也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目標的制定,并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予以落實。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探究合作等手段,促使學生建構知識網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當前的“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仍然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活動隨著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學生考試成績的合格而結束。一方面,教師很少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投入、思維發展、個性發揮和自主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滿足于被動地接受知識,很少主動思考應該如何學習,對老師所講的東西毫無保留地接受,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少學生依然認為“歷史與社會”只是應付考試的科目。所以想要扭轉這種現狀,提高“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水平,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加大專業知識和經驗知識的儲備,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教學反思。

筆者在設計八年級上冊“帝國新政”教學計劃時,就曾幾次修改方案。這節課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唐太宗的統治為例,從君民關系、國家政體、科舉制度等方面分析唐初盛世局面出現的基礎;了解唐太宗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明確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初的想法是把唐太宗“貞觀之治”時期的措施作為切入點,探究當時的軍民關系、民族關系和政治體制。后來仔細一想,覺得這樣做有點過分拘泥于教材,似乎是為了學習歷史而學習歷史,對學生的發展沒有太大的幫助。筆者就想到是否可以把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曲《天地之間有桿秤》與這一歷史時期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天平”為線索?!疤斓刂g有桿秤,‘江山’放在左盤,‘老百姓’則是秤砣放在右盤,而定盤的是‘你’,即皇帝,就是天平的指針。國家長治久安,繁榮富強,其實就是讓天平處于平衡狀態。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每一個朝代都是一個天平,同學們想想,中國這么多朝代,哪一個天平是相對平衡的呢?”將生活中的音樂與歷史緊密地結合起來,很好地解決了學生、教材和生活的關系。通過這個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的檢查與評價,是教師整理課堂教學、反饋信息、適時總結經驗教訓、找出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的重要過程。而“歷史與社會”教學反思就是一種以追求“歷史與社會”教學實踐的合理性為目的,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發現、思考、解決問題,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證的過程。

二、“歷史與社會”教學反思與教師的專業發展的關系

1.反思教學中的成功與失敗之處有助于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中更加深入地研究教學

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使人滿足,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激起人進一步求得成功的欲望。一節課總有成功的地方,例如:教師精彩的點撥,適宜的情境創設,教材深淺的把握,學生興趣的培養,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效的課堂組織等。認真回顧總結,不僅能夠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還可以將教學經驗推廣給同行,達到資源共享,多人受益的目的。

在八年級下冊“屈辱的歲月”中探討“落后就要挨打”時,筆者提出“落后是不是一定要挨打?請用史實證明你的觀點”。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結果出現了以下觀點:1.落后必挨打,證據是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落后不一定挨打,證明是當代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沒有挨打;3.落后也能打先進,證明是遼、夏、金打北宋,金、元打南宋;4.落后抗擊先進,最終打敗先進,證明是中國的抗日戰爭;5.落后與先進和平共處,平等往來,證明是唐朝同吐蕃、南昭、回紇等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等。部分學生的回答令我意外,但意外是一種難得的教學資源。在總結時,我除了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提出的可貴觀點之外,重點幫助學生分析了19世紀中期,西方殖民者四處擴張,掠奪資源的背景下,中國的落后必將挨打的道理,提醒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應注意歷史背景這一重要因素。這節課盡管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計劃,但收獲頗豐,正確對待、評價一些課堂中的意外,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合理巧妙地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學習“歷史與社會”的興趣。所以教師要積極地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反思性思考,不斷充實、更新和提高自我。

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墩n程標準》指出:錯誤是課程的再生資源。教學中的疏漏和失誤在所難免,關鍵是要怎樣對待。如,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合適,教學重點是否突出,教學理念是否先進,教學手段是否恰當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及時進行反思,尋找問題的出現是主觀所為,還是客觀所限,并積極地解決問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之目的。

一位老教師在七年級上冊“遼闊的疆域”的公開課教學中,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與中國陸上相鄰的15個國家,可學生找來找去只找到14個陸上鄰國,老師便說在尼泊爾和不丹之間有個國家叫錫金,并說錫金太小,地圖上就沒有標出來,還請學生在地圖上補充上去。當時聽課的教師就議論紛紛,因為中國曾是世界上唯一承認錫金的國家。錫金,作為一個國家,在2003年10月以后出版的中國地圖中就沒有了,成為印度的一個邦——錫金邦。2005年6月第2版的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已更正了2002年6月第一版教科書和圖冊中的相關地圖對該問題的解釋,并在教科書第41頁明確指出“找出與中國陸上相鄰的14個國家”。但開課老師仍采用過時的觀念,難免誤人子弟。這反映了該教師既沒有認真、仔細地備課,平時也沒有關注與地理有關的新聞。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多讀新書、好書,才能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不斷改變自我,提高自我。

2.反思教學中重難點的突破有助于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下彰顯教學智慧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樹立“以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材內容的實踐者。學生在對教材的學習過程中,常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見解。將學生的見解及時地記錄下來,可打破教師的思維定勢,拓寬教學思路,還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與價值觀,做到教學相長。

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綜合探究二“從地球儀上看世界”一課中的“經線和緯線”這部分內容時,我拿出地球儀,開始講南極、北極、經線、緯線……這堂課內容比較抽象,同學們不容易懂,怎樣講解,學生都很難理解。這時我發現每個學生的課桌里都有一個實心球(因為實心球是體育技能考試的科目之一,學生每人準備了一個用于練習),這不正可以作為學生用的地球儀嗎?我讓學生把實心球拿到桌面上來,在球的上面定出北極和南極,畫出經線和緯線,分辨出東、西、南、北半球等,學生這樣一“動”,就來了精神,對經線和緯線這一抽象知識,理解得非常深刻。在這個案例中,通過反思可以獲得這樣一些認識:(1)課堂也是一種資源,教師要發揮教學機智,巧妙地加以利用,使課堂成為教師充分展示教學智慧的平臺;(2)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我們要隨時把課堂與生活結合起來。

三、教學反思的方法

1.典型課的自我系統反思法

教師在某一時間段對自己教學中最成功或最失敗的課例進行系統反思,這種反思比較全面、復雜,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當然,這種系統的反思法不可能適用于每節課,也不適宜于常態化,但由于其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年輕教師尤其要認真對待。要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

2.公開課的交流對比反思法

我們每學期每個教師都會開設公開課,或者參加公開課的觀摩與研討。公開課的交流對比反思法是指通過開展聽課交流、教學論壇等活動來反思自己的教學,在研究別人的長處、研究專家型教師以及優秀教師的成功案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交流既可以是同伴間的交流,也可以是與專家的交流和對話,還可以是與學生的反饋交流。對比可以是同時期教師,也可以是同學年、同一學科、不同教法等的比較反思,還可以是對自己的現在與過去的對比反思。通過交流比較反思,找出自己在教學理念上的差異,找出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差距、教學效果上的差別,及時進行自我提升。

3.借助媒體的自我反思法

前幾年,臨海市教育局電教科來我們學校給筆者拍攝了一節“輝煌歷史偉大成就”的初三復習課,并上傳到臨海市教育網上。通過課后反思和分析,使教師能重新聽到和看到自己在教學中的行為具有哪些明顯的特點,注意糾正語病和習慣性動作。這也是教學反思最主要的研究視角,可以使我們對自己的教學理念、行為等進行深刻審視。另外,還可以與其他人一起對話交流,共同探討。這種方法有助于發展教師的自我評估能力和觀察能力,改變自己在教學中的行為,提高教學設計的針對性。

4.撰寫教學后記法

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教師要敏于思,勤于筆,積累教育教學研究的素材。撰寫反思日記,即教學后記。這是教師課堂教學反思的一種好辦法,要求教師對每節課的教學流程作書面的記錄與反饋,有條理地對課程的主要特征、有意義的教學環節進行記錄。只有這樣,才能切實體會到教而再研則深,研而又教則實的道理,才能揚長避短,言之有物,始終站在課改的前沿,真正與新課程同行,與時代共發展。

新課程要求教師會反思,常反思,善反思。教師要做到一課一反思,記錄課堂發生的事件,捕捉教學的細微之處。通過課堂實踐,我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歷史與社會”新課程中的教學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所以一個教師要成長,就必須要堅持寫教學反思。如果說精心的備課能保證上好一堂課,那么常寫教學反思就能幫助我們一輩子上好課。所以“歷史與社會”新課程中的教學反思就是教師成長的源泉。

(作者單位:浙江臨海市杜橋實驗中學)

猜你喜歡
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歷史
淺議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塊的主要教學策略
2019年全國高考新課程Ⅰ卷生物試題分析與啟示
第二屆“我即語文”教學獎頒獎典禮暨新課程研討會在福州一中舉行
如何通過初中《歷史與社會》綜合課提高學生大局意識
論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現狀及改革措施
新歷史
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新課導入藝術探討
提高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的思考與實踐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