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玉雪小說《華女阿五》的文化范式

2015-10-09 03:44歐陽思雨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15年10期
關鍵詞:文化身份唐人街華裔

歐陽思雨

內容摘要:美籍華裔作家黃玉雪的自傳體小說《華女阿五》以舊金山唐人街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華人女孩—阿五,從深受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到逐漸疏離家庭、立足白人社會,最后走向對自身作為美國華裔的雙重文化身份認同的歷程。本文將從城市風貌、風俗、飲食、教育的角度分析象征中國的文化范式—唐人街在主人公文化身份認同過程中所擔當的角色和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黃玉雪 阿五 唐人街 美國 華裔 文化身份

第二代美籍華裔作家黃玉雪(Jade Snow Wong)的自傳體小說《華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是第一部走紅美國的華裔文學暢銷作品。該小說在1950年問世后立即得到了美國公眾與海外華人的廣泛關注和喜愛,并在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倍受歡迎。美國國務院曾寫信給黃玉雪請她允許出版此書的日語、漢語(香港版)、烏爾都語、孟加拉語、泰米爾語、泰語、緬甸語等亞洲國家和地區語言的譯本,而作者本人也于1950年經美國“領袖和專家”項目的資助,被推薦至亞洲的東京、卡拉奇、清邁等44個城市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巡回演講。誠如尹曉煌所言:“對于一個初登文壇的作家而言,這是了不起的成就;如若考慮到這只是一位普通美國華裔女性對其個人經歷的記述,則更令人贊嘆不已?!秉S玉雪的小說正是通過大量對美國華人社會日常生活的詳細描寫,講述自己(小說中的主人公阿五)24歲以前生長于傳統華人家庭、走出唐人街融入美國本土社會,最終回歸唐人街并實現人生價值的經歷,實現了“使美國人更加了解中國文化”的初衷。

從1922年到1945年,隨著主人公阿五的成長和唐人街的變化,二者之間的關系也經歷了從屬、疏離到相融的一系列演變。值得注意的是,黃玉雪以第三人稱敘述視角講述成長軌跡和體驗既是對過往的回憶,也是作者站在小說結束的時間節點對自己成長記憶的選擇、重塑,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想象和創作,而這種敘述回憶的態度和立場則是一名獨立的美籍華裔女性對唐人街角色變化的感知以及對它的理解和重新認識。在此過程中,作為城市空間存在的唐人街以及與唐人街有關的人與事對阿五本人就其美籍華人的身份認同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影響,也使得阿五在積極融入美國主流文化的同時,又充分利用華裔背景給她帶來的機遇去尋求自身定位,在不斷摸索嘗試中逐漸立足美國社會。

一、唐人街作為美國社會的“中國城”

根據1920年的人口普查,華人社會在美國各種種族群體中的城市化程度最高,而舊金山唐人街作為美國規模最大的華人聚居地,其華人數量以7744人高居美國榜首。小說開篇便將目光聚焦到舊金山唐人街的建筑風貌:“在狹小、擁擠的街道盡頭,格雷斯天主教堂的時鐘每一刻報時一次。游客和為滿足好奇心的人不足三分鐘便能從城市的時髦商店區溜達到舊中國區的中心?!倍兰o20年代的舊金山唐人街是在1906年大地震的舊址上重建起來的,其建筑風格與美國傳統商業區完全不同。新唐人街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老唐人街的建筑風格,比如向外伸出的中國騎樓、大門門樓正中上方懸掛著熟悉的牌匾、兩旁門柱上裝裱龕貼著古樸的對聯、屋檐下垂吊著圓圓的大紅燈籠。這些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建筑外觀直接給予華人心靈上的慰藉與歸屬感。除了林立于杜邦街兩旁應有盡有的華人店鋪、餐廳之外,華人還花了大量錢財建造了基督教長老會教堂、青少年活動中心、銀行大廈和電影院。新建筑的涌入必然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舊建筑,昔日縱橫交錯的棚戶、門廊、不規則的騎樓和醒目的招牌不復存在,圣路易斯巷和羅斯巷也已被整飭重建,蕩漾著神秘和浪漫的處所不再破敗骯臟。

《華女阿五》的主人公阿五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結合時期舊金山的城市區域。在兒童阿五眼中,彼時唐人街商店樓上都有三四層樓高的樓房,頂部是紅瓦的屋檐和黃綠相間的塔角和法國式的大門,房間的墻上掛有精美的刺繡圖案、或是毛筆寫的詩詞佳句,并且在節日里還能看到紅色綢緞椅套,既具有西方特征有彰顯中國傳統居住藝術的神韻??梢姳M管唐人街呈現的特點依舊是以華人社群內部的自我發展為主導,因此不可避免的具有封閉性和邊緣性的特征,但此時的舊金山唐人街是一種“在本質上既非中國文化,亦非美國文化”的“新文化”的發源地。黃玉雪的童年時期浸泡于唐人街的“中國城”環境之中,與華人群體共享這種特殊建筑風格和生活環境所帶來的生存空間和文化氛圍。她也許不懂得在老一輩移民華裔心中唐人街的重要性,也不能理解宗親會、同鄉會、行會或幫會等社會組織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更不曾意識到唐人街也在日益變更和發展并與她一起進行著美國華裔特殊的文化身份定位。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無論黃玉雪青少年時期對曾經在唐人街的生活經歷持何種態度,黃玉雪心中早已埋下了中華民族性格的“底片”和情感認同的種子,而這種結果的顯現除了特殊城市空間帶來的影響,還有賴于日后中文和美國式的雙重教育和獨特的唐人街風俗文化熏陶。正如作者在小說中所說:“舊金山的唐人街令人遐想無窮,因為它擁有大洋彼岸的神秘氛圍、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

二、唐人街的“中美拼盤”

黃玉雪在《華女阿五》中對中國傳統節日和風俗進行了細致的介紹和描寫。在第五章作者專門描寫了華人過春節和中秋節的習俗。比如唐人街家家戶戶都在為春節的到來打掃衛生、將屋子裝點一新,人們置辦年貨、添置衣物,用美味的年夜飯犒勞辛勤工作了一年的自家人,以豐富的瓜果零食招待客人,孩子們也盡量聽話免于挨打,人們總是說恭維祝福的話語而忌諱談論不吉利的話題。此時的唐人街氣氛熱鬧非凡不同于平日,除夕之夜格蘭特街兩旁的人行道旁掛滿五顏六色的裝飾,華人商鋪也從中國進口新的貨物,生意變得異?;鸨?,女人和孩子們身著新衣逛街,使本就狹窄的街道變得更加熙熙攘攘。不僅如此,唐人街上每年都會有舞獅和鞭炮,每逢其時人們便紛紛上街圍觀,并在出門后將賞錢和萵苣葉綁在紅紙上掛在家門口來犒賞賣力演出的伙計們。由此看來,即使是遠在大洋彼岸的唐人街,年味也絲毫未被削弱。華人們將節日的習俗帶到美國西部最大的城市并努力維持和營造故土的節日氛圍。在節日中,大量的中國文化符號得以代代相傳并不斷強化,而唐人街作為一個地區性和記憶性的社團群體也在不斷公開宣示中華文化認同的觀念。這樣一種“純中國式”的節日在作者略帶抒情和回憶色彩的筆下顯得無限美好甜蜜,而小說主人公阿五也在享受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福利與歡樂,于是抒發“生為華人很幸運”的感慨。

然而唐人街畢竟根植于美國,它絕不是西方世界中一小塊怪異的東方領地,而是生活在一起的兩個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種族群體相互交往而又互不同化時,必然和不可避免會出現的事物。因此,與唐人街多元的建筑風格一樣,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被華人堅定地繼承下來,但這些習俗多少受到了美國本土文化影響并產生變化。這一點在小說中對葬禮和婚禮中有所體現。在唐人街,如果一個有名望、有權威、有財富的死了,其家人要分開舉行基督禮教和傳統中國禮儀。兩者都要辦,這樣死者的靈魂才能安息。阿五目睹的這場葬禮顯然是中美傳統的結合體:哀樂樂隊的華人們穿著美國傳統灰色樂隊制服,而第二支雇來的華人樂隊根本無法和前一支樂隊合起來,因此顯得吵吵鬧鬧;送葬的朋友們戴白手套坐在敞篷汽車的后面,直系親屬們身著黑衣、手臂上、腰上綁著黑縐紗,頭戴黑巾,悲傷地在朋友們的陪同下跟在靈柩后面行走。不僅如此,在葬禮的過程中還會有佛教僧人為死者超度亡魂,為死者進行禱告和焚衣的儀式,然后死者經過自己的家門口,最終被送往老圣瑪利亞教堂。由此觀之,葬禮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中美傳統文化結合的特色,華人試圖將兩種代表不同民族的葬禮儀式結合起來,做到既符合美國文化,又繼承中國傳統,以滿足自己作為華人的雙重文化身份的情感需要,因此,這場葬禮幾乎是既非美國式又非中國式的“拼盤”。而作者黃玉雪在記敘這場葬禮時也試圖將兩種儀式分開,但諸多描寫細節表明作為土生土長的第二代美國華裔,作者本人在敘述時也不曾意識在唐人街,這兩種文化傳統已然相互嵌套、密不可分了。

與白喜事悲傷地氣氛截然相反的當然是婚禮。在小說的第十六章“新舊婚禮”中,作者也十分詳細地描述了黃家四姐豪華熱鬧的婚禮。這是一場豪華盛大的婚禮慶典:首先在教堂舉行穿白色婚紗的基督教儀式,然后新人回到伯克利婆家、新娘換上中式旗袍與新郎一起跪拜公婆并敬茶?;槎Y上既有美式多層結婚蛋糕,又有豐盛的中式晚宴。有趣的是,晚宴正式開始前有許多男方家族會館的代表致辭,到晚上九點半才上菜,四姐的美國朋友不知道這個中國習俗因此餓得要命,而華人賓客則都已在家吃過點心。這種中西合璧的婚禮無疑也是兩種文化在華人圈中相互融合的產物,而華人也樂得享有種雙份的喜樂和滿足。此時的阿五已不再年幼,她已經走出唐人街、接受美國高中的教育成為了一個優秀獨立的華人女學生,受益于美國教育并對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具有相當的認同感。所以身處此種特殊場合的阿五盡管興趣十足,但感覺到自己不像是晚宴的參與者,而更像個挑剔的旁觀者。她對新郎新娘行跪拜禮感到驚訝無比并且在思考換做是她應該如何應對;她發現賓客們好像對食物比對新娘更感興趣,大家都恭喜男方的父母卻沒有人跟新娘說話,而新娘似乎只是婚禮的附屬。在阿五看來,中國式的晚宴充斥著對女性的漠視,這個發現也喚起了她身為女孩在家庭中經常感受到的不被關注的不平和失落感,也正是這種早期在家庭中遭受的隱忍和不被承認促使她進一步尋求經濟和人身的獨立及自由。

主人公阿五在不斷成長變化而唐人街始終存在太多她不能理解的風俗習慣。她慢慢開始用一雙美國人的眼睛去觀察唐人街的人和事,在更多的時候站在美國價值立場審視華人圈民俗里的中國元素?!捌幢P”式的唐人街風情使新生代華人對自身的文化屬性產生困惑和思考,而這種在兩種文化之間的搖擺和失衡感必然是所有新一代美國華裔在文化認同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三、唐人街的“中國味蕾”

《華女阿五》中對中國食物不厭其煩的描寫曾是眾多美國華裔文學評論家解讀的熱點。陸薇認為“吃”所反映的是西方新的文化殖民、霸權主義對美國少數民族東方化、刻板化的一個典型方面;但筆者認為,作者如此賣力的解說的目的也不純粹是討好西方讀者,其描述也不完全是一種“胃口政治”,而是表達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越來越深的了解、認同,和逐漸產生的自豪感。這種情感的培養,既來自于作者黃玉雪的家庭和母親(即小說中阿五的母親),也來自于唐人街應有盡有的中國雜貨鋪和無處不在的中國“菜譜”。

“吃”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大事。根據小說中的描述,阿五六歲時就被要求向母親學習如何正確地淘米,十歲便學會挑選新鮮實惠的食材、在廚房幫忙并在母親的指導下學做各種中國菜的方法。她在唐人街的中國雜貨鋪獲取大部分調料、蔬菜和肉類,結識熱情智慧的家禽店商人蔣叔叔、意外地在中藥鋪“和春圣所”買到當時市場上稀缺的鴨蛋并偶得果皮雞的做法。而每逢佳節時唐人街家家戶戶的美食更是令黃玉雪目不暇接。春節時每家都會做各種各樣的點心相互交換并舉行“鯉魚躍龍門”的儀式,父親每年都會為家人烹制荔枝雞用來“開年”;到了中秋節,各家都會烘制口味多樣的月餅,黃家還會有特色的“米粥晚宴”。作為個體而言,為她特別準備的中國菜同樣給她帶來過莫大的慰藉和感動。譬如在她十八歲生日那天,父母親沒有買美國人認為合適的生日蛋糕,而是為她做一道中國傳統的生日菜并舉行生日茶儀式;她生病住院時,父親親自喂她喝營養的中國草藥雞湯,哥哥探病時為她帶去母親做的中國菜,里面放有許多肉、胡蘿卜青菜以及補血的豬肝;為了慶祝阿五成功主持美國船艦公司“自由號”的下水儀式,父親帶領全家到唐人街華人朋友的餐廳吃地道的中國餐,盡管那天是星期天早上而大部分的餐館尚未營業。這些令人感動的細節并非作者刻意安排設置,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對于家和唐人街的記憶,以及對于父母通過傳統中國食物表達親子之愛的回憶。

對于阿五而言,中國味蕾已經在家庭的浸泡和唐人街華人圈的飲食文化中加深加固,這種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認同早已潛藏在她的基因當中。而日后很多白人朋友對中國菜表現出的極大興趣讓她更加因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感到自豪。在一次教務長舉行的音樂會上,黃家所有人都來幫助玉雪完成做中國菜的美差,而作者說阿五“第一次感覺到重要女主人的角色”,并且發現“沒有人談論音樂,只談論中國菜”。在這樣一個白人聚集的場合,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中國菜上,此時倍感疏離華人圈的阿五真切地體會到身為美籍華人的驕傲和自豪,這種感覺和文化身份的認同感終于被喚醒,雖然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但只要早在唐人街種下的種子仍存活,則必定花開。至于作者為何大量敘述中國的飲食文化,筆者認為一方面可以用她的創作初衷“讓美國人更加了解中國文化”來解釋,另一方面可能也由于這本書的編輯伊麗莎白·勞倫斯站在白人角度對原稿“過于個人化”的內容大量刪節,并且保留了可能引起白人閱讀興趣的部分,因此使關于中國食物的部分在整部小說中所占的比重較大而顯得格外突出。

四、教育的出走與回歸

在黃玉雪筆下,阿五的人生軌跡與她的受教育經歷密切相關。唐人街的中文夜校教育和黃家傳統的家庭教育成為玉雪走上陶藝手工制作道路的啟蒙,而美國的學校教育讓她從另一個視角和距離觀察中國文化并審視兩種文化的截然不同,并且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雙重的文化身份。

阿五在六歲時進入美國公立學校既接受美國教育,彼時父親每天早晨還會對她進行基礎的中文教育,比如叫她識字、寫書法和一些歷史故事。因此在八歲進入中文夜校系統學習中國課程時,阿五的能力遠遠超過同齡人、直接被編入三年級。不僅如此,在美國學校她因成績優異而連跳兩級。在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阿五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直觀感受并將二者進行比較。美國學校鼓勵孩子們的創造力、大膽嘗試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而中文學校則沿襲老師教學生記的模式;美國老師在玉雪意外受傷的時候給予安慰和溫暖,而中國老師會進行不公平的集體懲罰;在美國教育中她能找到自己喜愛和擅長的方向,然而中文暑期學校因教學效率不高而收效甚微,因而變成一種負擔。面對這些差異,阿五自然而然地在內心做出了偏向美國教育和觀念的選擇。正值青春期的阿五經歷著思想上的沖突矛盾和價值取向的主動塑造,與父母產生的代溝和家庭的摩擦讓她渴望更多的自由與獨立并爭取更好地受教育機會。她希望被當做一個能夠做出改變的個體來尊重和重視的欲望,格外強烈的個人意識覺醒與美國主流文化的不謀而合促使阿五疏離家庭、走出唐人街。

然而唐人街對她的影響并未消除。事實上,正是在唐人街收獲的中國元素影響并幫助了阿五追求自己的事業和人生,也是唐人街為她提供了生活來源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阿五從小跟隨母親學做中國料理,而這一點在日后玉雪融入白人社會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成為一大優勢;因為以前接受過中文教育,她寫了一篇文章將中國古典小說與英國小說進行對比,而這篇文章被教授選中在學院舉行的英文會議上宣讀,阿五也終于體會到作為學院活動參與者的感受;從米爾斯學院畢業后,她無法在美國公司找到職位,是她一直熱愛并執著的中國陶藝制作為她謀得生計,也是唐人街的一家瓷器商店為她提供了工作場地和空間。作為一個美國華人,阿五所具有的中國元素不是她實現理想的障礙,而是在白人社會被人欣賞的閃光點。如果說美國的教育讓阿五突破自我局限、為她開啟更為廣闊的天地,那么她在唐人街的生活經歷則是埋下各種可能性的種子,也是她真正可以回歸和依靠的一片家園。主人公阿五從唐人街出發,最終還是回到了唐人街。這種“U”形人生軌跡說明華女阿五并非在通過個人努力取得美國主流社會的認可后又回到了原點,而是在經歷兩種文化交織的洗禮最終獲得的平衡,和對自身美國華裔身份認同的新起點。

五、結語

一些學者批評小說的細節失真,并且抹殺了自1882年《排華法案》出臺后進一步加深的種族歧視。但筆者認為,黃玉雪生活在一個雖不算富裕、但家風嚴謹且在舊金山華人圈有一定影像力的家庭(她的父親是當時楊和同鄉會的會長),接觸的人群雖不是富商大儒,卻也屬于能夠勤奮工作、努力生活的一類人。加之此時的唐人街環境已別與十九世紀末期,生活的環境相對單純。就像黃玉雪在首版《華女阿五》的作者按語中所表示,她在書中“無意評判單個的人,只是想評價自己的經歷而已,而其中許多經歷并不‘典型”。因此,即使作者在回憶的過程中出現了差錯,大量的生活細節描寫大部分也應是真實可靠的。這些細節不僅增進了美國人對華人的理解,還說明作者本人在寫作的時候已經意識到自己在這樣一種雙重文化氛圍當中成長了28年,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人街融合中美的建筑風格、風俗民情、飲食文化和傳統教育對其華裔身份的認同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而這種文化身份的認同也就從一個方面解釋了作品中極少提到種族歧視的問題——對自身華人身份的認可讓她樂于利用自己獨特的雙重文化背景優勢,主動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從而在日后獲得了很多白人朋友的幫助。黃玉雪自己也對這個問題作出回應,她說:“我意識到種族偏見,正是種族偏見促使我寫書?!笨少F的是,這種動力并未表現為一種怨憤,而是通過寫作發出作為一個成功美籍華裔女性強有力的聲音。

美國著名華裔作家湯亭亭贊譽黃玉雪為“美國華裔小說之母”,并稱黃玉雪是自己在寫作《女勇士》之前唯一讀過的美國華裔作家。湯亭亭說:“我當時大吃一驚,從中感受到鼓舞,確定了自己的理想,覺得可以從事寫作——因為我第一次看到一位像我一樣的人成了書中的主人公,成為書的作者?!笨上攵?,黃玉雪的《華女阿五》著實是影響美國華裔文學發展的一步關鍵作品,也開拓了讀者閱讀美籍華裔文學作品的嶄新視野。

參考文獻:

[1] 尹曉煌.美國華裔文學史[M].徐穎果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149,166.

[2] 黃玉雪.華女阿五[M].張龍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M].2004.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文化身份唐人街華裔
回鄉之旅:講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變遷
雪中唐人街
光影
特定歷史時期外籍譯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云師大泰國蘇拉塔尼大學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調查
保羅·馬爾登《莫伊沙礫》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熱鬧的唐人街
美國會出現首位 華裔女議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