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市廣電與新媒體的融合之路

2015-10-10 00:05趙穎聰
聲屏世界 2015年8期
關鍵詞:廣電廣播受眾

許 勇 趙穎聰

欄目責編:陳道生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春風”。地市廣播電視臺原本處于央視和省級衛視、地面臺及縣市臺的包圍之中,發展勢頭趨緩,新興媒體的強勢使得部分地市臺出現生存危機。有“?!本陀小皺C”,辯證地說,媒體融合之路使地市廣播電視臺的發展出現更多的變數,在帶來更大生存壓力的同時,也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地市廣電和新媒體的互動,能相互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互利雙贏、逐漸融合,最終成為完全意義上的“臺網”一體,彌補傳統媒體單獨傳播的不足,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也是其今后突破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地市廣播電視臺面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諸多不利因素的制約,是否能實現大變革、大發展,值得人們期待。地市廣播電視臺媒體融合中存在的主要困難有:

一、技術設備的發展瓶頸。由于傳統廣播電視傳播媒介的轉瞬即逝特性,與新興媒體相比,在傳播上受收視環境的影響更大。因此,它與新興媒體融合最為關鍵的一步是傳播方式的融合,也就是內容信號傳播數字化。由于地市廣電有效利用外部技術提供技術支撐的系統集成能力較差,從技術角度看,地市廣播電視臺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在數字化的交流過程中如何使不同格式的數字流做到實時同步;二是大部分地市臺與微博、微信、手機等新媒體社交平臺的互動和融合都是低端、小范圍、不全面、不系統的,影響力、效果等都受到很大的制約。

以贛州廣播電視臺為例。從2002年起,該臺開啟編緝系統數字化進程,當年起用了首套數字化非線性編緝系統中科大洋X-EDIT;2005 年全部更換了傳統的模擬線性編緝系統;2009 年編緝系統與播出系統實現對聯,首次實現數字制播一體化;2010 年新聞等媒資改磁帶存儲為硬盤存儲,同年引入Panasonic P2 數字攝錄系統,數字化改造的最后一塊拼圖正在合上。至此該臺已基本上實現采編播數字化,與新興媒體實現對接融合的技術設備條件基本達到。在網絡硬件上,“時空贛州網”是贛州廣播電視臺一個擁有國家第三類新聞資質的網站,也是贛州市唯一獲得總局頒發的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的視音頻新聞網站。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內容拓展涵蓋新聞資訊、生活娛樂、社區互動等,擁有視音頻點播和直播等功能。特別是在2013 年,“時空贛州網”通過技術升級改造,主動與新興媒體融合,開通客戶端、微博和微信,網站改變了點擊瀏覽終端單一的狀況,滿足廣大網民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終端點擊瀏覽的需求。

雖然,贛州廣播電視臺在技術設備上更新速度較快,但距離媒體融合的技術要求還有著相當的差距,其中網站客戶端運行了一年多,總體平穩,但效果未達預期,仍然存在技術瓶頸,無法對新聞做碎片化處理。

二、思維、方式的瓶頸。在轉型過程中,地市廣播電視臺的一些頻道、頻率自身定位并不清晰,還是一味地恪守單向傳播,較少嘗試滿足受眾追求個性、互動、便捷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創新意識,解決在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我們必須積極轉變,重新定位廣播電視媒體與受眾的關系,與互聯網更好地融合,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增加與受眾的互動和服務意識,而不僅僅只是對受眾進行單向傳輸。

現階段,地市廣播電視臺與受眾的互動還停留在打電話、發短信、進社區等簡單形式,形式不吸引人且收效甚微。當前,媒體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內容層面的競爭,而且是融合內容、渠道、營銷和運營系統層面的競爭。所以,我們應該積極開辟與受眾互動的渠道,豐富與受眾互動的內容。

三、人才、資金的瓶頸。由于地市臺人力常年都處在滿負荷運轉狀態,缺乏足夠人員、經費投入到新媒體的研究和運用中,且大部分記者技能單一,與培養全能型記者尚有差距,使得地市廣播電視臺目前與新媒體的融合浮于表面。而央視、省級衛視等實力雄厚的大臺,在這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他們往往對新媒體、新技術投入較多,運用掌握得較好,引領著媒體融合的發展方向。因此,人才、資金等問題成為地市廣電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巨大瓶頸問題,無法雙雙形成爆棚效應,發展后勁不足。

面對復雜的融合難題,地市廣播電視臺要勇于開拓創新。央視、省級衛視雖然在資金等方面有優勢,但他們也承擔著大投入的資金風險。地市臺要敢于借鑒并積極探索別人的道路,在融合與發展這條道路上積極探索,要堅定相信這條道路會越走越寬廣,這也是和央視、省級衛視在收視(聽)率較量的另一個全新舞臺。那么如何做好地市廣電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筆者認為,有以下做法值得嘗試:

一、理順新媒體運用和管理機制,強化互聯網思維,將新媒體的研究運用進行長期規劃,把新媒體作為一項專門的工作來抓。地市廣播電視媒體要主動適應新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注重用戶體驗,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樹立搶占先機的意識,在信息傳播中占據主動,贏得優勢。地市廣播電視臺可以通過對網絡部門的改革,統一調度管理,形成全臺新媒體矩陣效應,實現以大代小、以小促大的良好發展局面。鼓勵全臺員工發展和運用新媒體,對有重大影響力、有突出貢獻的個人進行表彰,并將新媒體發稿納入記者考核范疇。

二、創新內容生產,內容為王,研發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無縫對接客戶端,推動新聞采編播模式的轉型升級。地市廣電媒體要發揮專業采編資源和信息資源優勢,通過專業、權威的報道吸引受眾,在傳播中搶得先機。同時要主動適應新媒體的特點,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報、微視、移動客戶終端等,積極推進采編流程數字化、集約化、網絡化的改造,打破新聞資源的共享、融合的技術瓶頸。另外,開通視頻,運作廣告經營。開通地市本土名人播客專區,擴大視頻網站影響力;對本臺節目進行篩選后,將視頻提供給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提高廣播電視臺在各層面的影響力。重大事情進行網絡、電視同步直播;在網絡視頻產業鏈中與各類公司企業建立廣泛合作等。

三、加強技術支撐、介入手機電視業務。地市廣播電視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揮本土優勢,躋身網絡電視,介入手機業務,形成全時段、全媒體、多終端、立體化的網絡視頻傳播格局,開通公交、樓宇、廣場等移動電視頻道。如利用本土主流新聞欄目的影響力,循序漸進地推進欄目微信平臺的開發、利用;對媒體網站的APP 端口進行整合,實現單條的鏈接點播、碎片化處理,讓受眾隨時隨地可以看到本土廣播電視臺的電視節目。

在加強技術改造的同時,尤其是要整合現有技術,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互動化優勢。研究運用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4G、智能終端等新技術的運用,升級改造媒體技術平臺和采編方式,打造和建設“多媒體融合公共平臺”及“多媒體采編播平臺”,構建手段先進、競爭力強的新型地市主流媒體,構建具有多樣傳播形態、多元傳播渠道、多種平臺終端,特色鮮明、覆蓋廣泛、傳播快捷的立體傳播體系。

四、完善信息服務,全方位發展,以優質服務滿足用戶需求。地市廣電媒體可考慮把互動思維引入信息服務,推動新聞信息生產向實時生產、數據化生產、用戶參與生產轉變,充分運用微信、微社區、百度直達號、APP 等新媒體互動平臺,吸引用戶提供新聞線索、報道素材,豐富與受眾互動內容,調動網民參與積極性。同時,與此配套的是進一步完善地市廣電的管理和運行機制,發揮市場作用,探索以資本為紐帶的媒體融合發展路徑,可以在時機成熟之時,參股互聯網企業、科技企業,探索特色制度試點。地市廣電可考慮加強媒體無形資產保護與運作,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構建融合狀態下的經營管理模式。

廣電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既是戰略任務,也是緊迫任務。地市廣電臺一定要銳意進取、奮發有為、扎實工作,才能不斷開創出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局面,開辟出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工作新天地。地市廣電和新媒體在充分融合后,宣傳、經營、服務等方面將大有可為。

猜你喜歡
廣電廣播受眾
探討大數據在廣電新媒體中的應用
STK及IGS廣播星歷在BDS仿真中的應用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廣播發射設備中平衡輸入與不平衡輸入的轉換
廣電新聞出版整合對廣電業發展影響的思考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網絡在現代廣播中的應用
EPON技術在廣電網絡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