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高職院校社會培訓過程中存在問題及對策

2015-10-14 22:20吳苑茵
無線音樂·教育前沿 2015年4期
關鍵詞:建議高職院校問題

吳苑茵

摘 要:高職院校開展社會職業培訓,是指在常規教學之外,面向社會、面向企業、面向勞動力市場開展的旨在提高人們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教育教學工作。高職院校不但有開展社會職業培訓的必要性而且應講究開展社會培訓的策略。本文在闡述高職院校開展社會培訓必要性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社會培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社會培訓的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社會培訓;問題;建議;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5)04-074-02

社會培訓是高職院校開展的面向社會、企業和勞動力市場,除常規教學活動之外的另一項重要的教學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職業素質,主要內容涵蓋了職業技能的培養、專業知識的灌輸,以及創業能力的激發和塑造。同時還包括對勞動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公民意識、職業道德和市場意識乃至法制觀念的培養,等等。在高等職業教育得到很大發展的今天,社會培訓也越來越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但是由于其以學歷教育為核心的培養體系和社會培訓認識誤區及實施難題的現實存在,使得高職院校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培訓市場中立足成為亟待探討的課題。

一、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涵義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涵義分為廣義狹義兩種,廣義的社會服務,指的“是高職院校具有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技術以及直接為社會服務等功能;狹義的社會服務,是指高職院校在完成國家下達的教學與科研任務之外,在各種教育活動和教育過程中以各種形式為社會發展所做的經常的、具體的、服務性質的活動,是向區域和行業提供技術應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訓與培養,提供技術創新、推廣和服務,實施先進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使學校成為區域的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新技術的研發推廣中心,區域學習型社會中心,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特征?!?/p>

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在發揮社會服務功能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也形成了一些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二、高職院校開展社會職業培訓的重要性

(一)開展社會職業培訓是緩解“三難”問題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勞動力市場日趨活躍,出現了工廠招工難、農民轉移難和城鎮就業難的“三難”問題。失業人員職業技能低下,是就業難的根本原因。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與社會一般培訓機構比較,師資隊伍更加強大、培訓經驗更加豐富、教學設施更加完善、教學設備更加先進、實訓條件更加良好,為高職院校面向社會開展社會職業培訓奠定了良好基礎和辦學優勢。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智力和人才優勢,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圍繞崗位要求和勞動者就業需要,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各級各類培訓,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和職業能力,可有效緩解“三難”問題。

(二)開展社會職業培訓是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需要。

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的三大任務之一,是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而社會服務的重要內容是社會職業培訓。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企業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大量的富余勞動力需要通過轉崗培訓再就業。因此,高職院校開展社會職業培訓,有利于拓寬勞動者就業渠道、有利于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全國上千所高職院校,如果每所學校每年面向社會培訓人數保證千人規模的話,全國將會有過百萬人受益,這對地方經濟建設也是一個重大貢獻。

(三)開展社會職業培訓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決定了它比普通高校更注重產業服務。它既承擔了職業技術學院的計劃內高等教育職能,又承擔了職業培訓學院的社會培訓職能。充分發揮高職院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加強行業聯系、企業合作,以及更好地把握市場動向,通過開展社會培訓,為企業培養和輸送高技能人才,為解決現今社會就業難題貢獻一份力量,從而提高院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同時在中國尚不成熟的培訓市場,相比較于民辦培訓機構、就業訓練中心和技工學校等職業培訓機構來說,高職院校也擁有著其高等教育性質帶來的先天信譽優勢。同時加上教育教學資源、師資隊伍教學經驗、教學設施和實訓場所等有利條件,使其擁有了一定的培訓市場份額,從而增加實踐經驗和擴充資金儲備,進一步優化組合,為高職院校的自身發展提供更堅實的軟硬件基礎。

三、高職院校開展社會職業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技工文化水平低,職業技能水平差

通過對制造業企業技工人員情況調查發現,有相當數量的技工文化水平偏低,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數僅占54%,具備中級工以上等級的技工占27%。另外,杭州市區職業技能培訓無紙化鑒定考試已開始試運行,有一部分技工沒有計算機基礎水平,在理論培訓與鑒定考試中存在困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他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有相當多技工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雖然他們中大多數人有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和欲望,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整體上,企業技工的數量與水平,無法滿足企業對技工的需求,從而出現“招工難”“用工荒”等社會現象。

(二)政府職能部門對技能培訓認識不到位

在政策層面對做好技能培訓,為提升技工職業水平提供了保障。但在培訓實施過程中,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政府職能部門缺乏對培訓機構合理的引導、監督和服務,加上各培訓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合作,出現培訓教學混亂、特殊人群重復培訓、培訓工種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等現象,造成職業技能培訓質量不高,成效不明顯。

(三)投入資金缺乏,不同培訓項目失衡。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對高職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高職院校還是依賴在校學生的學費生存發展。于是擴大學歷教育的招生規模,創造經濟效益,成為高職院校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擴大辦學規模、改善教工福利的手段。在資金缺乏的情況下,一些培訓量較大、短期內經濟效益明顯的培訓項目,獲得一定的重視并得以發展。而一些需要一定資金投入、短期經濟效益不明顯的培訓項目,即使對社會有較大意義,也不能得到相應的重視和開展,逐漸萎縮甚至停滯。

(四)培訓方式和內容與企業要求存在差距。高職院校在職業培訓上存在著培訓模式陳舊,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的問題,存在著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操作,培訓大綱和教材不完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等問題,導致培訓的職業人才同企業需求存在差距。

四、形成大培訓格局是提升社會培訓效果的基礎

當前,已形成了社會大培訓格局,即:面向社會開展各類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全面緊抓各類技能培訓項目。在新形勢下,作為職業院校的培訓中心,要強化培訓、提升企業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職業院校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為此,學院以技能培訓中心和職業技能鑒定所為依托,開展大格局培訓模式,即:采用長、中、短結合的培訓方案,培養低、中、高不同等級的人才,培養對象定位在就業前與就業后、鎮街勞動力與農村勞動力相結合,培養方式采取高、精、尖與短、平、快結合,面向在職職工、下崗再就業人員、農村剩余勞動力、退伍軍人、社會作業人員、廣大勞動者和不同學歷層次的職業資格人員。同時,充分利用山東省“金藍領”項目、技師工作站和高技能人才公共基地,拓展高技能人才培訓空間,實現開拓創新、高端引領的目的。筆者所在學院,在圍繞服務產業轉型升級,“金藍領”培訓項目四個工種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培訓工種范圍,為企業職工開展技師和高級技師提升培訓;利用高技能人才公共基地的建立,加大辦學投入,爭取上級資金扶持,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

五、優化高職院校社會培訓建議

(一)領導高度重視,將培訓工作視為學校重點工作

領導高度重視是搞好培訓工作的前提條件。作為學校的領導者,真正認識技能培訓的地位和作用,并將培訓工作視為學校的重點工作,學校的發展之本,那么,思路、招法和措施就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

(二)引導企業重視職業技能培訓

職業技能培訓的對象主要是技工,調動技工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增強職業技能培訓吸引力的核心。首先要重視技工,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過“人才按類型可分為兩種,即理論研究型和實踐應用型人才”,優秀的技工就是實踐應用型人才。日本把有一定專長的技工,特別是有重大貢獻的能工巧匠,由政府授予“人類國寶”的榮譽稱號。其次要建立技工素質提升管理體系。

(三)堅持校企聯手,合作培訓。高職院校開展社會職業培訓必須走校企合作之路。要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員工狀況和培訓需求,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案;要贏得企業的信任,充分利用好企業的各種資源,包括設施、場地和人力資源。要根據職業崗位和個人需求,開發靈活、實用的培訓課程和內容,著重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訓內容和方式要與工作實踐相結合,要與員工的個人背景和需求相結合。倡導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實現教學與培訓手段化;提高培訓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實用性。

(四)整合師資力量,開展多種培訓

高職院??梢猿浞掷脦熧Y優勢,為社會提供培訓,滿足所在區域社會人員進修,專業培訓、員工培訓等方面的多種需求。

搭建一個完全適合學院的、面向社會、全面開展培訓工作的高標準、現代化、設施完善的硬件平臺;一個覆蓋面廣且能充分體現學院社會服務功能的公益性、共享型培訓項目平臺;一個科學規范、機制靈活、高效、全面的開展培訓工作的政策平臺,為全面開展社會培訓服務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繼續教育學院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學優勢資源,根據行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特定需求,結合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再就業培訓工作,結合學院的專業特點,積極尋找與企業合作的項目,開發不同等級和周期的多種培訓項目,形成了包括聯合辦學、研修、資格認證以及現代遠程教育等的培訓項目,為區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各高職院校要發揮其社會服務功能需從自身情況出發,結合本地區特色,對已有的校企合作進行梳理,進一步發掘潛力,做深做細,對已有的機構設施進一步做到更合理的使用,大膽借鑒其他院校的成功經驗,不斷創造條件,充分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為本地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結語:

職業技能培訓是大有前途的“陽光工程”,我們要認真貫徹國家職教工作會議精神,大力開展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培訓為重點的職工培訓,積極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各行業、企業的職業培訓,充分發揮職業學校教育資源和培訓平臺的作用,不斷為行業服務,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

參考文獻:

[1]廖惠卿.高職院校提高社會服務功能策略的探索與實踐----以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科教文匯,2010(12).

[2]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EB/OL].http://www.gov.cn/zwgk/2005-11/09/content_ 94296.htm,2011-07-30.

[3]王梓林.制度創新促合作,科研創新促服務----以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4]羅玲,周望高.高職院校開展社會職業培訓的可行性探討[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8(1):108- 109.

猜你喜歡
建議高職院校問題
接受建議,同時也堅持自己
好建議是用腳走出來的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建議答復應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