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豫劇藝術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傳承與發展

2015-10-17 21:30朱風朝
人間 2015年16期
關鍵詞:戲校黨和政府豫劇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五、六十年代豫劇藝術是如何革故鼎新,走上輝煌高峰的。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47-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數年戲改,豫劇藝術乘著東風,革故鼎新,承前啟后,堪稱豫劇史上最完美、最全面的傳承與發展,創造了豫劇藝術較為輝煌、較為燦爛的時期,也將豫劇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

第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隨著豫劇藝術的全面革新,尤其是豫劇電影《花木蘭》在全國的放映,讓豫劇藝術風靡影響了大半個中國,外省很多地方開始成立了專業的豫劇團,豫劇開始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地方戲劇種。

第二,由于黨和政府對豫劇事業的高度重視,許許多多的舊戲班紛紛轉身為黨和政府領導下的職業劇團。最為著名的豫劇院團有:河南豫劇院一團、二團、三團,鄭州市豫劇團,開封市豫劇團,洛陽市豫劇團,安陽市豫劇團,商丘地區豫劇團,陜西省西安市豫劇團等等。這些豫劇院團的成立,為豫劇藝術的傳承建立了更多的基地。

第三,大批文化人的引進,推動了豫劇的革故鼎新,開創了豫劇編演現代戲的先河。樊粹庭先生、陳憲章先生本是民國時期的舊文人投身于河南梆子戲的革新之中。經過黨和政府的改造與指引,又通過學習毛澤東主席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他們的思想境界得以升華,他們對豫劇藝術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為豫劇編創了大量的經典之作。比如,樊粹庭先生為西安市豫劇團創作了《席永平》《漢江女》《紅珠女》等。在編劇方面,出現了王景中、趙籍身、楊蘭春等一批豫劇作家,為了豫劇創作了大量的傳世經典之作,如:《花木蘭》《拷紅》等。特別要提的就是楊蘭春先生,以他為中心,開創了豫劇編演現代戲的先河,他是豫劇現代戲之父,豫劇現代戲的奠基人。王笑聲、常警惕、許欣、劉凌等一批導演的進入,讓豫劇在舞臺上的呈現典雅細致化了。讓豫劇藝術脫去了陳舊、粗俗、粗野,換來了雅致與精細,讓觀眾賞心悅目。在作曲上,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豫劇音樂工作者,如:張生金、姜宏軒、魯本修、趙再生、周律、王基笑、梁思暉、張北方、趙毅等。豫劇在民國時期,沒有作曲,唱腔都是藝人口傳而來。當豫劇作曲家出現之后,他們就開始幫助演員們設計唱腔、修改唱腔、創造唱腔。一批文化人成長為劇團的管理者和戲劇評論家,讓豫劇走上了正規,接受了理論的指導與引領。著名戲劇評論家、活動家、豫劇六十余年的發展見證者荊樺先生。在幾十年的豫劇工作中,荊樺先生積累了大量的劇團管理經驗,書寫了大量的宣傳豫劇的文章和豫劇評論文章,為豫劇藝術留下了寶貴的文字資料。編劇、導演、作曲、音樂伴奏員、劇團管理者、評論家這些文化人的介入,促進了豫劇的成熟、完善、完備、完整,推動了豫劇藝術向全國的發展,都是新時期豫劇傳承的功臣。

第四,排演了數量眾多、質量上乘的推陳出新之作和新的作品。比如:陳素真先生的《梵王宮》《宇宙鋒》《拾玉鐲》,常香玉先生的《花木蘭》《大祭樁》《斷橋》《拷紅》《梁山伯與祝英臺》,馬金鳳先生的《穆桂英掛帥》《竇娥冤》《花打朝》,閻立品先生的《秦雪梅》《五鳳嶺》《蝴蝶杯》《劉胡蘭》《劉巧兒》《柳蔭記》《碧玉簪》《盤夫索夫》《西廂記》,崔蘭田先生的《秦香蓮》《賣苗郎》《桃花庵》《二度梅》,桑振君先生的《打金枝》《白蓮花下凡》,李斯忠先生的《包青天》《下陳州》《司馬貌告狀》《探陰山》《跪韓鋪》,高興旺先生的《推磨》《喝面葉》《跑汴京》,王秀蘭先生的《茶瓶計》,王敬先先生的《劉金定下南唐》《獅子樓》,以及宋桂玲的《抬花轎》,吳碧波的《白蛇傳》,河南省豫劇院三團的《朝陽溝》《小二黑結婚》《李雙雙》。正是由于豫劇推出了這些優秀的經典作品,證明了黨和政府領導下進行的戲改的成功,才讓豫劇藝術開始走向了全國。

第五,表演藝術人才的輩出和優秀傳承者的涌現。雖然說陳素真、常香玉、馬金鳳、閻立品、崔蘭田、桑振君、唐喜成、高興旺、李斯忠、王秀蘭、李景萼、徐艷琴、張敬盟等在解放前已經唱紅,成為令人矚目的明星。但是,在民國時期,他們再紅也不過是沒有文化的舊藝人。在黨和政府的愛護下、幫助下、引導下,他們開始學習文化知識,總結表演藝術,提高思想認識,終于轉變為社會主義的文藝工作者。陳素真、常香玉、馬金鳳、閻立品、崔蘭田、桑振君、唐喜成、高興旺、李斯忠正在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形成自己的流派藝術。王秀蘭、王敬先、王素君被譽為“汴京三王”,宋桂玲、吳碧波、牛得草、關靈鳳、單紹蓮也都是繼陳素真、常香玉之后的著名演員。這些豫劇大家、豫劇后起之秀,都跟上了時代與社會發展的步伐,引領了豫劇聲腔與表演的新走向,當代豫劇人很需要認真學習、研究和傳承。

第六,戲曲學校的成立,為豫劇藝術的傳承儲備著新生力量。在現代豫劇的發展史上,較為著名的教育家就是周海水先生,他培養出的“豫劇十八蘭”至今在豫劇史上都深有影響。樊粹庭先生與常香玉、陳憲章夫婦也都分別以班辦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表演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豫劇人才的培養,成立了河南省戲曲學校,其他地市也都成立了各自的戲校。比較著名的有:安陽戲校,商丘戲校、洛陽地區戲校、開封地區戲校、許昌戲校。這些戲校的教師都是著名的豫劇演員和音樂家、樂師,保證了教學質量,確保了豫劇藝術的最好傳承。

第七,豫劇地域性流派的淡化與融合。民國時期,由于交通的不便和經濟的制約,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豫西調,很少交流,因此地域特色非常濃厚。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各地劇團的交流日益增多,四大地域流派開始淡化。這一融合好的一面是豫劇藝術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能夠走得更遠。不好的一面是聲腔上的接近讓豫劇失去了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盛況。在這里,我想談一下豫東紅臉戲的傳承問題。豫東紅臉戲最著名的老前輩就是唐玉成先生,他的唱腔以真聲為主,以假聲為輔,粗狂剛健,質樸豪邁。然而,這種唱法與表演沒有跟上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顯得有些落后。唐玉成先生難以與豫劇旦行六大師以及生行大師唐喜成并肩屹立,也因此使豫東紅臉戲在當今豫劇藝術中屈居次要位置。特別是,今天很多豫東紅臉戲演員還是按照民國時期的演唱路子,顯得與當今的社會格格不入,顯得那么落后,那么陳舊,那么粗野,那么粗俗。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種演唱路子則又讓豫東調紅臉唱法得以保留了下來。

猜你喜歡
戲校黨和政府豫劇
“場域”下的民國戲校
——讀李如茹《理想、視野、規范: 戲曲教育的實驗——北平市私立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中華戲校)(1930—1940)》
光明行
走近內心走向愛
民國豫劇唱片探論
品豫劇,聽秦腔:誰有滋味誰響亮
不老的豫劇
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探討
十八大以來反腐制度化研究
鳳慶縣總工會:慰問困難職工、勞模
論豫劇電影的“影”、“戲”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