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兩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比較及啟示

2015-10-21 07:56汪國紅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15年9期
關鍵詞: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較

汪國紅

[摘 要]世界性的道德危機要求各國主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與交流,借鑒經驗,吸取教訓,吐故納新。對中日兩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基礎、培養目標、主要內容、基本途徑、評估標準進行深入的比較探究,對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具有理論啟示和現實借鑒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 比較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稱思想工作或思想教育,它是一定的階級和政治集團,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以轉變人們思想和指導人們行動的社會行為。由于不同階級或政治集團的政治目標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也各不相同,即使同一階級或政治集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也因條件變化而變化。一般地說,傳播和灌輸本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切階級和政治集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內容。

日本與我國階級屬性、政治制度不同,但其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樣高度重視,在理論和實踐工作中都取得了巨大成績,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組織化。對中日兩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探究,對推動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具有現實意義。

一、理論基礎比較

中日兩國基于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基礎上雖有相同之處,但主要表現為本質性的差異。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主要來源于本土,但現代主要是接受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的理論,屬于轉型升級型,因而古代和現代的繼承脈絡不是那么清晰。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除本土思想以外,還有由吸收改造外來思想形成的理論,是一種內外融合的理論,屬于混合發展型”。

縱觀歷史,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天命論、人性論、義利觀三大塊,當代中國則以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作為其理論基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包含神國觀念、皇國史觀和天皇崇拜內容在內的“神道教”理論教義,武士道精神以及外來的儒家思想和杜威的“多元主義”思想。

二、培養目標比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調控手段,受制于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中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設定上都具有政治性、層次性以及都將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培育作為核心目標,但在表征形式和設立依據方面存有不同。

從目標的設定上看,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是依據和圍繞中國共產黨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奮斗目標來確定的,同時針對不同思想水平的人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體現出階段性、層次性的特點。而二戰前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將鑄造“皇國良民”作為終極目標,以達到“富國強兵”的國家目標,20世紀末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總目標是要培養有品德的日本人,此外,日本小學、初中、高中的德育目標各有側重又互相連貫,也體現出一定的層次性。

從所確立的核心目標上看,中日兩國都將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培育作為核心目標。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日本也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公民灌輸愛國主義,培養民主精神,樹立高大的“日本人”形象,并把勇于進取、百折不撓、忠誠團結、舍身奉獻作為民族精神的精髓。

三、具體內容比較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繼承性和現實目的性,但具體內容存有較大差異。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政治制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以及民主、法制、紀律教育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在二戰前主要是以國家憲法和天皇規定的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教育;二戰后則主要為民主主義、國體、集團主義教育三大部分內容。

現代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都體現了繼承傳統、結合現實的共同規律。中日兩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政治制度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現行路線方針和政策教育、道德教育等現實目的性方面表現出相似之處。不可否認的是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內容也存在截然對立的方面。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內容體現無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內容則反映資產階級利益,體現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因而存在顯著的階級性差別。此外,同樣是注重愛國主義,中國是將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客觀地看待;而日本則宣揚文化中心主義,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帶有明顯的民族沙文主義色彩,向國民灌輸以“忠誠”為核心的國家民族意識,具體表現就是根深蒂固、影響深遠的軍國主義思想。

四、工作途徑比較

中日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均形成了由家庭、學校、單位、社區、宗教和大眾傳媒組成的“立體網絡”,途徑豐富。在家庭中,父母是兒童的啟蒙老師,注重父母的言傳身教,強調家庭和睦,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如旅游、踏青等。中日都加強學校德育的統一性、專門性,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學校道德教育運作機制,根據大、中、小學的不同特點,開設思想品德課程和政治理論課程,并且使道德課與其他學科互相滲透,重視課外活動。在單位教育中,中日都通過各種會議和活動進行政治學習、道德培養,灌輸集體主義思想和奉獻精神。在社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中日都以各種社會組織、公共設施和活動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環境熏陶作用。此外,中日都通過對各種宗教進行管理、維護和監督,維護社會穩定;都通過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網絡等載體對人們進行各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統治者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的道德觀念。中日都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現代性,探索新方法,增強其滲透性和感染力。例如:心理輔導、網絡咨詢等方法的應用;將正面灌輸方法與隱性的間接滲透方法結合;創設新的教育環境,增強實效性。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徑也存在差異。中國更多地采用顯性的、正規的組織形式,比較偏重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泛意識形態化”;日本為組織開展德育工作,建立了一個多層次、多視角的立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系統,已形成家有規,校有章,單位有德行,企業有文化,社區有制度的全國性道德工作途徑體系。

五、評估標準比較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的普遍性規律,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標準存在某種一致性,但在評估要求與方法的多樣化上有著明顯差異。

中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環節中均提出知行統一的標準,綜合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此外,中日均將道德水平與業務技能結合考查,全面考量。例如:中國單位考核中就有德、能、勤、技四個方面;日本企業文化中的集團主義教育強調員工互相協作提高效率,終身教育方法中注重忠誠意識的滲透也體現了對上述方面的考查。然而,中日畢竟文化制度不同、國情各異,因此,在思想政治評估上必然會產生一定差異。日本道德評估的范圍和對象十分廣泛,評估標準全面,表現在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將民族性與人類性相統一、突出階段性和角色特征上。日本學校課程的編制和實施評估包含的項目非常具體。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頒發的《理想的日本人典型》就提出了16項品質。相比較而言,中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標評估標準就沒有那么細致具體,存在模糊化的語言。

六、對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雖然由于制度、國別、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較大差異。但通過比較分析,可從中獲得對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啟示。

(一)順應形勢,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代化、社會化、國際化

日本在全球化趨勢中抓住機遇,利用本民族的傳統思想政治資源——“集團主義” 鑄造具有現代化理念的人,從而以間接生產力的方式推動全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日進行的現代化和日本社會的現代化有許多相似之處,如中國也利用傳統的儒家思想,強調集體主義。但是,中國在對待傳統的態度上缺乏理性,沒有批判地繼承。我們應該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并將外來文化和本國實際結合,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代化、社會化和國家化。

(二)力求實效,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結構、拓展途徑、創新方法

日本形成了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強調民主精神與傳統道德觀念相結合,注重隱性滲透和環境熏陶,這大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功能,優化了結構。借鑒日本經驗,我們要實行全面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針,利用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將工作目標細化,分階段、分角色實行,而且要特別注意將其與其他學科交叉滲透,增強吸引力。要積極拓展途徑方法,促使工作形式多樣化,特別是加強薄弱的單位和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理論灌輸之外,還要注重熏陶感染教育,注重實踐環節。在學生和其他公民中要廣泛經常地開展了一些心理咨詢、社會實踐等活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廣度和深度得到拓展,樹立開放型思想工作模式。

(三)強化政治性,堅持價值取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評估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雖然奠定了日本現代化經濟強國的地位,但是其內含的軍國主義思想至今仍是世界和平的“毒瘤”。我國在借鑒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驗的同時,也要吸取教訓,堅持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主旋律,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指向性,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強化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相結合的價值取向。這也是各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的趨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保持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一致。評估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驗收,是對其實效性的反饋,因此,我們要致力于制定一套完善、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體系,明確評估標準、探索評估方法,結合實際確定評估目標,適時調控整改,達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性、實效性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祖超.五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較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4).

[3]蘇振芳.當代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袁 妮)

猜你喜歡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較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路徑分析
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方法和途徑探索
同曲異調共流芳
淺析大學生宿舍人文環境建設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張愛玲的《金鎖記》與居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較研究
托福聽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較”和“遞進”結構的講座題
中日影視文化博弈觀
中日早期社會主義運動特征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