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藏東貢覺縣鄉土建筑

2015-10-21 17:10馬汝翠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5年33期
關鍵詞:民居寺廟

馬汝翠

摘要:藏東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使藏東的建筑特色獨樹一幟,本文主要對藏東貢覺縣傳統建筑類型進行分析。

關鍵詞:藏東;寺廟;古墓葬;民居

前言

我國西藏東部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區域文化使其擁有獨樹一幟的建筑特色,但由于該地地處高原,交通非常不便,目前缺乏相對完善的系統專業研究。筆者有幸跟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組對藏東鄉土建筑進行深入調研。藏東貢覺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相當豐富,鄉土建筑百花齊放,建筑類型眾多,主要的建筑類型有:寺廟、王府、墓葬、民居等;主要的結構類型包括:碉樓、井干樓、夯土結構、石結構、木結構,夯土結構、磚石結構、石木結構等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研究成果能夠給后續的建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并且能夠為國家對文物建筑研究作出一定的貢獻。

本文就不同的建筑類型淺析藏東貢覺地區的鄉土建筑。

一.寺廟

藏傳佛教于7世紀上半葉、吐蕃王朝時期傳入西藏,在藏東地區產生較大影響的是寧瑪、薩迦、噶舉和格魯四個主要教派。據統計貢覺現有藏傳佛教寺廟共65座,規模較大的幾座寺廟包括;相皮鄉解放村的唐夏寺、莫洛鎮根當村的加然寺,哈家鄉曲卡村的卓珍寺等。

1、寺廟布局、平面

寺廟一般規劃布局于民居聚集的地方,均依山而建,根據山式的走向把城堡式的布局和喇嘛教寺院的結構相結合,使得寺廟建筑同時具有防御功能且保證了寺廟的宗教建筑功能。寺廟建筑通常不是單一的獨棟建筑,而是由多棟不同功能的建筑圍合成的建筑群。貢覺地區的多數寺廟平面都是"回"形,建筑形式為中部升高,周圍是回廊的形式,整個建筑外形給人威嚴神圣感。

2、寺廟結構

貢覺的寺廟都是充分利用當地的天然材料,建材通常是土、石、木等,平屋頂、密梁和夯實的墻體是建筑結構的最大特色。藏東佛教寺廟建筑獨有的粗獷建筑風格與其獨有的建筑結構有著密切關系,墻體都是下厚上薄,形成明顯的收分,其密實的木構架柱網能在視覺上以及建筑結構中達到穩定堅固的的效果。

3、寺廟實例

唐夏寺:位于貢覺縣相皮鄉解放村,始建于公元1096年,現有132個僧人??偲矫嬗纱蟠笮⌒〖s二十多棟建筑構成,現整體建筑基本保持完好,但木構建筑有蟲蛀現象,屋面局部滲漏,挑檐等局部有腐朽現象,需要得到及時的修繕維護。該寺規模較大的幾棟建筑一般都是局部3層,平面呈"回"字形,殿內4X4柱網,柱距約3-4米;一、二層無窗戶或開窗非常小,不足50公分,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屋頂有金頂、寶瓶、鹿等吉祥物。剖面層高一般為3-4米,柱網排列整齊,殿堂內格局氣派偉岸。

4、研究價值

土、木、石在藏東地區是應有盡有的天然建材,而當地的人們在繁衍生息的千年時光里發揮了相當的建筑智慧,在居住過程中打上了深厚的勞動結晶,這對研究當地建筑的建造結構類型有著獨特的意義。

二、古墓葬

藏東貢覺地區陸續出土過很多古墓葬,墓葬結構多為石板墓和石塊墓,比較著名的兩座墓葬為相皮墓葬與莫洛墓葬。

1.相皮墓葬

該墓葬位于相皮鄉熱曲河二級臺地上,發掘時共清理石棺墓5座,后又發現多座但均被毀損。該墓葬有石板墓4座,石塊墓1座。石板墓的結構手法為:在原先的黃粘土中挖出近長方形的豎穴土壙,長寬度略大于石棺,棺槨放入后不經夯填,用石塊或河卵石填塞石棺與土坑的縫隙,故固定效果較好。

2.莫洛墓葬

莫洛墓葬位于馬曲河二級臺地上,該墓葬結構為一個長方形土坑豎穴雙墓室,修筑時先挖土坑,中間留土梁,分作兩個墓坑,墓穴位置東西走向,以石板為墓壁,上面蓋石板蓋。

三、 民居

傳統的居住建筑是當地最符合民族原生態文化而發展起來的產物,按照當地氣候地理等特征,特有的建材條件,原住民的審美習慣、生活習俗等而創造出的文化遺產。貢覺縣位于橫斷山脈的北部地區,當地的居民們同樣也因地制宜創造了獨屬于他們的建筑形式。此外,貢覺的三巖地區民居尤其獨具特色。

1、 民居類型

(1)牧區:黑帳篷、白帳篷。世界各游牧民族最原始的居住形式均以帳篷為主。貢覺地區的居民也是如此,帳篷造型莊嚴華貴,立面圖案均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帳篷頂部均有各種吉祥圖案,色彩鮮明,帳篷的四角懸掛有五彩經幡,給建筑增加了動感的情調。

(2)農區:貢覺縣境內縣城中的公共建筑有部分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其余農區基本都是農牧民自己建造的土木石結構,這種當地民居結構基本分為兩種形式:土木或者木石結構的藏式平頂房屋以及三巖地區的碉樓建筑。

2、民居結構類型

(1) 生土結構

生土是當地最豐富且易取的資源,這種結構建造時先把地基挖好,用塊石砌筑地基,用稀泥土粘合,在地基上打圍墻,然后用木板搭出土墻的厚度,往里面灌注生土,一層一層往上修造,一般最終房屋達到三、四層高度。底層墻厚達1.5米,往上砌筑時墻體對齊同時有很大的收分,使得墻體更加穩定、堅固。

(2) 石砌結構

當地的石砌建筑一般用塊石與片狀石料層層交替疊加而成。較多的形式是采用一層方石疊壓一層碎石片,逐層向上砌筑,結構形式不僅穩固,同時外形也相當粗獷美觀。還有一種形式的石墻所使用的石材塊料大小不等,形狀不一,這些石材從山上采掘過來之后直接使用,逐層堆砌,建造完成之后即形成石料大小不一的墻體。

(3) 井干式結構

井干式建筑是指木維護而成的墻體結構,平面上一般呈矩形,支撐結構和維護結構合二為一,具體的結構形式做法為在房屋的轉角處做凹形榫卯,搭接處吻合銜接,層層交疊而成。貢覺地區的井干式通常一層沒有隔間,用作大的牲畜間,二層及以上采用井干式墻體。這種結構的建筑墻壁厚實,保溫效果極好,且取材方便,施工簡單,外立面感官具有樸素的自然美。

3、三巖民居

貢覺的三巖地區是中國唯一保留原始父系氏族特征的地區,有著非常獨特的婚姻制度:一妻多夫制,同胞兄弟共娶一妻,這就使得每一戶家族兄弟不分家,其一戶的房屋體量也較大,形成了該地區獨有的建筑形式:碉樓。

碉樓的平面柱子一般有9柱、12柱、15柱三種,平面功能一層為牲畜間,二層為廚房、寢室,三層為經堂、糧倉等,四層為庫房,屋頂為晾曬場。房屋立面開窗極小,一般在三層及以上開瞭望孔,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碉樓立面采用土木混合結構,正面用原木拼接而成,進行簡單裝飾。

結語

藏東貢覺地區的建筑是當地人民長期與當地惡劣自然環境斗爭的結晶,也是藏族獨有的彪悍民風的體現,從總體布局和單體建筑上都充滿著當地人民獨有的特征,但是據筆者調研及當地政府調查報告顯示,當地大部分具有一定歷史年限的房屋使用達到一兩百年以上,房屋出現裂縫、傾斜等老化損壞現象,有些已成為危房,且當地的原始森林由于過度砍伐,林業退化,土木結構的房屋建造已經不能得到很好的延續,或許不久的將來這種建造技術也將消失,面對這種古老的建筑技藝走向衰退,且當今社會對該地區的文化遺產等無完善的系統研究,筆者僅以此文希望能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俞孔堅等著.曼陀羅的世界--藏東鄉土景觀閱讀與城市設計案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貢覺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貢覺縣志(送審稿).內部發行.2008.4

猜你喜歡
民居寺廟
不斷重建的寺廟
不斷重建的寺廟
不斷重建的寺廟
談油畫家筆下的民居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坐成佛,樹起塔
這樣來介紹民居建筑
這樣介紹民居建筑
日本寺廟曾是精神病院
獨特的中國少數民族民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