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瑰寶”檔案庫——敦煌莫高窟的歷史及保護管理

2015-10-21 17:29張珊
決策與信息·下旬刊 2015年12期
關鍵詞:瑰寶敦煌研究院檔案資料

[摘要]甘肅地處黃河上游,是中華民族活動的最早地區之一。在漫長的歷史中遺留下來很多寶貴的歷史檔案資料和文物,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石室(藏經洞)檔案庫就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極為珍貴的一個檔案庫。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談論了敦煌莫高窟的起源、發展、現狀及旅游與保護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敦煌莫高窟;檔案庫;藏經洞;敦煌研究院;檔案資料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極其珍貴、罕見的檔案庫,以其營造過程、悠久的經歷及巨量的藏品而著稱,也被世人稱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更有“東方盧浮宮”之稱。其中,現存洞窟共有735座,洞窟中保存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便是世人熟知的壁畫(共約4.5萬平方米),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象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另外還有被盜的藏經洞,洞內也存放著大量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余件。正是憑著其規模之大、藏品之多,在1987年,敦煌莫高窟正式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莫高窟的起源

說起莫高窟的宏偉壯觀、規模巨大就不得不談起她悠久的歷史,很多人也許想想不到,她的第一座洞窟則是由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靈感突現,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這第一個洞窟。此后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后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法 :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此后,隨著歷史的發展,莫高窟經歷了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直至清朝,佛教及佛教信徒不斷地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豐富石窟及石窟的內容,到唐朝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敦煌莫高窟的石窟數已有千余個之多。

其被盜情況與現狀

敦煌莫高窟從十六國到元朝,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藏品眾多,從1500年至今,樂樽的那個石窟早已無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經過風沙侵蝕仍保存著十個朝代的750多個洞窟,窟內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構建筑五座。此外,還有在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繡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陣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25公里長的世界大畫廊。而這也成了盜墓者與西方列強眼中的焦點,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箓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4萬多件,此后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1907年、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余寫經大部分被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并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制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行為使敦煌文物受到極大損失。

旅游與保護

為了針對石窟日益嚴重的損壞與盜竊現象,在1944年由被后人譽為“敦煌守護神”的常書鴻先生的倡導下,經國家批準,在敦煌設立了莫高窟的保護、研究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并在常書鴻先生的領導下對敦煌石窟進行了系統的調查與清理。新中國建立后,研究所不斷受到國家的重視,并得到大規模的擴建,直至今日的“敦煌研究院”。

與此同時,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也十分全面,有針對石窟沙質的堅固保護工作,也有對壁畫顏料的分析,從而修復已損壁畫。隨著科技的發展、研究的深入與中外技術的合作,研究人員也研發了許多針對性的措施與新型顏料,用于加固和修復石窟和修復壁虎、新型的石質文物與土質文物的加固材料,從而使敦煌的石窟與壁畫以及周邊環境得到了良好的保護,也使得莫高窟煥發了昔日的光彩。

在旅游方面,申遺成功后的敦煌莫高窟可謂壓力重大,官方的數據顯示,在旅游旺季,莫高窟每天至少要接受約4000名游客,也曾創下了最多一月接受了7萬人,這也給莫高窟的環境敲響了警鐘,大量的“三氣”(熱氣、濕氣、廢氣)排放會嚴重地破壞洞窟內的環境,同時也會催化壁畫產生氣泡、起甲,從而也會導致莫高窟的整體體質惡化。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國也汲取了西方的保護經驗,準備建立具有針對性保護措施的“中國遺產管理委員會”,具體思路便是從中央到地方,分級設立,從而使管理具體化、系統化,也能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對莫高窟以及其他遺產進行針對性保護。與此同時,針對世界遺產的旅游法規也在策劃之中,這樣,便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內更加規范地進行旅游行為。

“我們不能以犧牲珍貴文物為代價換取旅游業的發展,但我們也不能因為保護而拒游客于門外,而是要在切實保護和管理好文物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重要作用?!倍鼗湍呖呤枪沤z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懷抱中,閃爍著絢麗的光彩。她悠久的歷史使人肅然起敬,我們在欣賞她優美的同時,更應該尊敬她、愛護她,使她那悠久的歷史得以長存并發揚!

參考文獻

[1]王艷明.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國際合作探索科學保護[DB].新華網,2003-03-06.

[2]張廣瑞,魏小安,劉德謙.2001~2003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繆家福.世界遺產:反思人類價值觀的新視點——以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為例[J].思想戰線,2004(1).

[4]樊錦詩.為了敦煌的久遠長存——敦煌石窟保護的探索歷程[J].敦煌研究,2004,(3).

作者簡介

張珊,女,河北故城人,河南大學出版社館員,河南省素質教育研究會研究員,主要從事檔案管理與研究。

猜你喜歡
瑰寶敦煌研究院檔案資料
展覽檔案資料的收集和歸檔探討
2—3合刊
2_3合刊
地質檔案資料的保密工作探析
新時期地質檔案資料修復保護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敦煌研究院與大英博物館首簽合作備忘錄
探究地勘單位檔案資料管理與利用
2016敦煌論壇:交融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