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社會結構演變和空間分異研究

2015-10-21 19:24蔡明星
房地產導刊 2015年6期
關鍵詞:社會結構城市規劃

【摘要】控制和解決城市空間分異是城市發展建設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城市規劃工作及其研究領域需要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關鍵詞】社會結構 空間分異 城市規劃

1 社會結構演變

1.1 社會分層

被劃分為不同等級的一群人,則稱為一個社會階層。城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被分層高低有序的等級層次,城市社會分層并不是認為劃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通過社會流動來實現。

1.2 社會流動

社會流動指一個自然人從一個階級向另一個階級,從一個階層向另一個階層,從一種職業向另一種職業的轉變。它是社會分層和社會結構演變的動力。

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環境的變遷、人口或生育率的變化、經濟技術的發展、社會變遷等。在現代社會中,社會政策的影響很大,會改變或左右部分社會流動的方向。如西部大開發,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等。

1.3 社會變遷

所謂的社會變遷是指由社會結構與功能上的演變而引發的一切社會現象的變化。社會結構的變遷是社會變遷的核心和實質。社會學家們相信,一個社會只有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社會結構形式,才能保證自身生存與延續所必須的秩序。

社會結構具備一定的靈活性,會通過自身內部的矛盾演變達到應付和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需求。一旦作為實質內容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就會在社會各個層面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反映出來,引發整個社會的變遷。社會結構的變化會引起城市功能結構的變化,并通過社會分化和社會整合的形式表現出來,帶動城市現象層面的變化,最突出的就是城市空間層面的變化。

2 城市空間分異淺析

空間分異指具有特定特征與文化的人群聚居在不同的空間范圍內,在整個城市中形成一種空間占有的分化甚至是隔離的狀況。

2.1 經濟發展對城市產業空間的影響

在西方,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經濟高速發展所引發的城市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對城市空間變化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城市的產業結構和功能定位將會不斷發生演變,工業在城市GDP所占比重將逐漸下降,第三產業在城市GDP所占比重將逐步加強。城市各部分的產業空間將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

在中國,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的空間節點的極化效應將會等到極大的強化,漸進的引發城市空間結構的重構和調整。以上海為例,上海作為便利的水陸空經濟樞紐,是國內外資本高密集投資地。城市中心地區逐漸成為了國內外跨國公司總部和經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在近遠郊區則成為國內外資本大量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的集聚區。

2.2 人口變遷帶來的城市居住空間分異

快速的城市化以及戶籍制度的改革導致了大量人口在城鄉之間、城市之間自由流動。但是在現有的戶籍制度和住房制度下,流動人口在制度上和社會上依舊處于不利地位,他們一般不能享受補貼性住房,住房選擇也有限。因此他們通常在城中村聚居,形成與富裕的門禁社區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間,加劇了城市居住空間的異質性和多元化。

這一部分主要從人口遷移、遷居來分析人口變遷帶來的城市居住空間分異。

人口遷移、遷居和居住空間分異在西方有很深入的研究。遷移、遷居的空間結果通常是居住空間分異和隔離。自芝加哥學派學者伯吉斯(Burgess),派克(Park)等提出同心圓理論以來,居住分異一直是西方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點。一般認為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家庭人口特征和種族是當今西方影響人們住房選擇行為和居住空間分異的主要因素。其基本觀點是:隨著城市空間擴展,市外遷移人口的進入,市區住房的老化,高收入家庭逐漸由市區向郊區遷移,舊住房過濾到低收入家庭并形成了不同的社區。這在中國也有很相似的情況,如城中村。

城市居住空間分異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不同的區位居住條件、外部環境、住房條件以及居民的人口和家庭構成、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高尚社區、高級公寓與城市中的城中村、棚戶區、流動人口聚居區等形成對比,這種居住空間分異是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的顯著表現。

2.3 社會變遷引發的城市居住空間分異

在計劃經濟時期,城市住房作為一種社會福利,形成了以公房租賃為主要住房獲得方式和單位大院為主的組團式社區的特征,城市居住空間結構相對均質和單一。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使得城市居民的社會經濟地位分化,貧富差距逐漸加大,導致了城市居住空間的快速分化。使原來相對均質的單位社區轉變為多元的、異質的城市居住空間。

隨著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城市土地存在級差地租,房地產開發也開始注重區位的選擇。在城市中,不同階層的群體,由于經濟收入、文化、語言、信仰及生活方式的差異而具有明顯的空間分異的傾向。社會各階層對鄰里和社區的選擇也開始有所不同,具有類似需求的同一階層居民就會遷居在一起,在特定的地理地段形成社會構成相對一致的居住群體,從而形成居住空間分異。

3 空間分異規劃對策淺談

城市規劃應充分認識到居住空間分異的社會動力機制,分析其原因,并對其進行引導和控制。從城市規劃角度看,可采取這樣一些對策:一、加強城市公共設施與基礎設施投入,縮小不同社區外部環境的差別;二、通過多元化的公共空間建設來減少社會空間隔離,提供不同階層居民共同參與社會活動的場所;三、探索混合居住模式,將大規模的開發單元劃分為小的組團,分散在其他社會階層的鄰里之中;四、建立城市規劃社區參與的實施機制,通過社區自主營建的方式來激發不同階層居民對社區建設的參與,強化社區認同感。

近現代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就是在不斷解決城市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和發展,城市規劃的研究也由此從單純物質形態空間轉向對社會、經濟問題的研究,從理想化的城市形態構想轉變為對現實的社會問題的理解和解決。城市規劃應關注社會問題,關注公眾利益,提倡公眾參與,解決現實社會問題。

4 總結

控制和解決城市空間分異是城市發展建設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城市的發展需要制定一個正確的城市規劃方案,充分考慮城市發展的長遠利益和社會發展的新動態,借鑒國外相關的理論成果與成功經驗,結合中國城市社會特征,制定適應的政策,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Williamson, J., The origins of segregation. Problems in American civilization1968, Boston,: D.C. Heath. xiv, 113 p.

2. Roberts, B.R. and R.H. Wilson, Urban segreg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Americas. 1st ed2009,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x, 231 p.

3. 楊上廣 and 王春蘭, 國外城市社會空間演變的動力機制研究綜述及政策啟示. 國際城市規劃, 2007(02): p. 42-50.

4. 閻小培,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城市社會結構變化研究.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2): p. 71-79.

5. 黃赪宇, 淺析如何通過城市規劃解決城市空間分異問題. 山西建筑, 2008(01): p. 60-62.

6. 周毅, 論城市社會結構變遷. 云夢學刊, 2003.

7. 黃亞平 . 城市規劃與社會發展[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蔡明星 男 規劃設計師,珠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城市發展研究中心 規劃設計師。

猜你喜歡
社會結構城市規劃
大數據對“社會結構”的新定義的文獻綜述
比較的視野:反思功能主義傳播觀的三個預設
鄉村基層民主建設面臨哪些難題
社會結構三分法及其音樂觀:以中國傳統音樂為例
《城市規劃評價及其方法:歐洲理論家與中國學者的前沿性研究》
鏡鑒與反思:美國競技體育發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那些“搞城市規劃的人”到底是誰
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生存和發展
對我國當前城市規劃中公共參與的思考
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