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農戶的宗教生活變遷

2015-10-21 18:50秦永章
中國西藏 2015年4期
關鍵詞:拉康經文僧人

秦永章

山南地區扎囊縣朗色林村和日喀則地區拉孜縣柳村,是西藏兩個非常普通的鄉村。西藏自治區成立以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實現了人民真正當家作主,信教群眾宗教信仰自由,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國家和自治區相關法律的保護。我們可以從下例西藏農戶宗教生活的變遷作一個簡單的考察。

調查點簡況

朗色林村系山南地區扎囊縣扎其鄉的一個行政村,位于雅魯藏布江中游南岸的山谷地帶,北面臨河(雅魯藏布江),南面靠山,地勢較為平坦。當地平均海拔3620米,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該村村民均為藏族,截至2012年6月,全村總戶數161戶,總人口779人。全村耕地面積1829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青稞、土豆等。

柳村系日喀則地區中部拉孜縣柳鄉的一個行政村,系純藏族村落。當地海拔4100米,氣溫較低,溫差大。318國道即中尼公路從村境內通過。截至2012年6月,全村有262戶, 1494人。全村共有耕地3348畝,主要農作物為青稞、小麥、豌豆等。

宗教設施得到恢復和重建

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各村莊一般都有莊園主,其宗教生活受到貴族權威的影響,并且基本上多數村莊都有其供施的寺院,另有拉康(佛殿)、佛塔、拉則(瑪尼石堆)等宗教設施。寺院及宗教上層在鄉村具有較高的權威性。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實行政教分離,上層僧侶的封建特權被廢除,寺院權威在民眾宗教生活中的地位下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西藏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宗教活動場所及設施受到了嚴重破壞。隨后,西藏重新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府尊重和保護藏族信教群眾正常的宗教活動,以前被損毀的宗教活動場所及設施逐漸得到恢復和重建。

朗色林村現有一座寺院,即桑阿曲郭林寺,位于該村東南面的山坡上。據該寺僧人次仁頓珠介紹,該寺建于12世紀初期,系寧瑪派寺院。民主改革以前,該寺歸屬朗色林莊園主,1959年以后逐漸頹敗,僧人被迫還俗,“文革”期間幾乎損毀殆盡。1993年經該村村民捐資12萬元重建,當時修了大經堂及護法神殿,1996年批準開放?,F在該寺共有三名僧人,其中最年長的是83歲的強巴。信教的村民們可以隨時到寺廟里燒香,平時需要做佛事的時候就到寺廟請僧侶。

該寺現在每月的初十、二十五日有法事活動,主要是點燈、誦經。由于寺院僧人少,加之現在交通方便,村民們去附近較大的寺院如敏珠林寺、桑耶寺等很方便,因此,除了小規模的宗教活動或者替村民進行佛事活動外,寺廟不再舉行大規模的佛事活動。

據該寺僧人次仁頓珠介紹,2003年寺院里由扎囊縣政府投資4萬多元建了文化活動室,并撥付了4000元的寺院維修經費。2012年初,為了落實寺廟基礎設施和文化設施建設,西藏實施寺院“九有”工程(即有領袖像、有國旗、有道路、有水、有電、有廣播電視、有電影、有書屋、有報紙),所有費用由政府負擔?,F在該寺的“九有”工程已經基本實現,極大地改善了寺廟的文化生活環境,提高了僧尼的生活質量,也為僧人潛心修行提供了方便。

朗色林村還有“拉康”一處,有平房5間,其中一間是用溪水動力轉動的轉經輪房,一間是供奉佛像的佛堂,另外三間分別是廚房、庫房及廟官的宿舍。據看管該拉康的嘎瑪次仁老人介紹,該拉康是1982年重建的,每月的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日來這里轉經的老人較多。

朗色林村還有土制的白色佛塔一座,呈圓形,高10米,直徑12米左右,白塔周圍還設有轉經筒,正面設有煨桑爐和經旗桿。該白塔除供村民們轉經使用外,還是本村不少集體活動如望果節的始發地。

柳村目前沒有寺院。由于該村距離日喀則較近,加之民主改革前,柳村系扎什倫布寺的莊園,因此,即使今天,扎什倫布寺任然是柳村村民前去朝拜的主要寺院。此外,距離更近的薩迦寺以及該縣的增寺也是當地村民前去朝拜的重要寺院。

柳村村中央有小型白塔一座,據說是該村村民拉巴為了滿足村民平時的轉經需要,捐資1萬多元于2007年建成的。白塔旁邊還有一座小型的瑪尼轉經房,是另一村民出資所建。

宗教生活成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藏族百姓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傳佛教。盡管每個家庭的宗教生活存在差異,但就整體而言表現出很大的相似性,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家庭宗教活動模式。從筆者調查的兩個村落而言,開春天氣轉暖以后,絕大多數家庭的青壯年男性基本都去外地打工了,家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因此,一般家庭的宗教活動主要由留守在家的老人來承擔,其中誦經、朝拜寺院、轉佛塔、煨桑成為村民們最主要的宗教活動。

誦經。誦經是藏族老人們最簡單也是最主要的宗教活動。這些老人的每一天以口誦經文開始,又以念誦經文結束。平常都是在自家的“卻康”(佛堂)一邊轉“嘛尼”經筒一邊誦經,也有人是一邊做家務,一邊誦經。大多數老人不識藏文,也不會誦讀長篇的經文,所以念誦的經文一般都是簡短的“六字真言”或“蓮花生大士心咒”。每個人誦經的時間長短不一,根據農忙或閑暇程度靈活掌握,但是一般而言,早、晚合在一起,一天至少需要1小時以上。

柳村還有老人們集體誦經的“嘛尼會”,當地人稱作“嘛尼措巴”。嘛尼會現有成員44人,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多為女性,男性只有10人。據嘛尼會管理人員、71歲的洛桑老人介紹,藏歷每月的八、十、十五、三十日,嘛尼會的成員們都要集中在村內的“嘛呢康”一起誦經,經文主要是“六字真言”及十二字的“蓮花生大士心咒”。村中有人去世或舉行特殊法會時,也邀請嘛尼會的成員去村民家誦經,并提供餐飲。誦經結束后,嘛尼會集體會得到100元左右的布施,以及一臉盆的青稞和一塊磚茶。

猜你喜歡
拉康經文僧人
山東臨朐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考
白云深處
佛、僧與三重門(組詩)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結構與癥象
人生即修行
從經文翻譯策略看景教本土化的失敗
有人說過“大他者”嗎?
當老鼠變成虎
誰怕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