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事寶典

2015-10-21 18:50
中國西藏 2015年4期
關鍵詞:藏戲劇團墻體

風馬

風馬是藏文的意譯,漢語譯音為“隆達”,漢族俗稱為經幡。風馬有3種寓義:首先是指人的氣數、命運,或者特指五行;其次是指插在屋頂、房頭、堤岸、山頂象征命運的五彩旗幟;有時也等同于屋頂的祭神臺或山頂的山神石垛。典型的風馬幡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五彩布幡或紙幡,尺寸10—60厘米不等,圖案由木刻版捺印,幡的五種顏色上面描繪的五種動物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中央的馬代表土,描繪一匹奔馳的寶馬,馬背上馱有佛、法、僧三寶,是整個圖案的中心。右上方的動物是鷹或大鵬鳥,下方是獅子;左上方的動物是天龍,下方是紅虎。四種動物的五行寓義與漢地五行寓義相比,其陰陽屬性已經有所變化,即藏族的一些民間信仰也融入其中。如漢地的龍屬陽,風馬藏龍卻屬陰,并以外來的陽性的白獅子取代作為土著神的陰性白牦牛。從面的角度分析,風馬圖案的左右、上下、交叉均可構成陰陽對應關系,風馬圖案實際上是一幅變化形態的太極圖;從點的角度分析,五種風馬動物之間遵循了五行元素的相生循環規律,以五行元素的循環往復表示生命的經久不衰。

風馬幡大約形成于9世紀前后,最初是由繪有魂馬圖像的送魂幡旗演變而來,隨著陰陽五行觀念和內地的木版紙馬傳入西藏,逐漸形成繪有五種動物的風馬幡。風馬的應用在藏區各地不盡相同。衛藏農耕地區多在藏歷新年初三在屋頂、村頭插掛風馬,尺寸大約在30—60厘米;藏東南林區多用印有佛經的長約丈余的寬幅布系在豎起的長桿上,五六個一簇,如同旗幟;藏北及甘青牧區多在每年藏歷四月祭祀山神時將風馬系在箭桿上插于石垛(敖包)之上,或將印有群馬圖案的紙片在山頂拋撒,謂之放風馬。

西藏信箱

網友“小露珠”來信希望了解白面具和藍面具藏戲。

西藏各地的藏戲,按先出場的男演員面具的顏色,分為白面具藏戲和藍面具藏戲兩種。白面具藏戲是早期藏戲,據說,形成于藏戲始祖唐東杰布時代,表演風格非常古樸,有點類似說唱藝術。乃東縣的扎西雪巴劇團、窮結縣的賓頓巴劇團等,是其中的代表。劇團中扮演“溫巴”的演員,戴的白面具是用白山羊皮制做的。演出者家里必須喂養腹毛很長的白山羊,每日精心喂養,定期洗刷毛皮,當腹毛長到適當長度時,便加以宰殺制成面具,腹毛剛好變成胡子,垂在頜下和肩頭。白面具被認為是唐東杰布的象征。藍面具劇團,是晚期藏戲的代表,它們為昂仁縣的炯巴、拉薩的覺木隆等。這些劇團的男演員大都戴藍黑色大面具,嘴巴帶著神秘的笑,前額飾金色日月,兩頰有黃色短須,鼻子上掛貝殼和珠串。相傳這也是唐東杰布的形象。這些形成較晚的劇團,因為劇目較多、唱腔豐富、表演講究、戲裝也相對來說較為漂亮,在西藏的影響遠遠超過了舊派藏戲。但是白面具藏戲那濃郁的風格、拙樸的表演,新派劇團卻難以企及。

青島的讀者葉女士希望雜志介紹一下西藏傳統建筑—邊瑪墻。

在藏區,寺院建筑中的重要殿堂,如大的扎倉以及頌經大堂女兒墻都是與白墻成鮮明對比的赭紅色墻體,由于它的材料是由藏語稱之為“邊瑪”的灌木樹枝捆扎、染色制成,所以叫邊瑪墻。

邊瑪墻是邊瑪枝干去皮、曬干,切成30公分長短,捆扎成手臂粗細壘砌而成的。砌筑邊瑪墻的時候,先把捆扎好的邊瑪樹枝鋪一層,再上加一層黏土夯實,這樣重復砌筑,到了頂部還要進行防水技術處理,墻體基本筑成后,在墻面上涂一層赭紅色的顏料,邊瑪墻就這樣形成了。

邊瑪墻從建筑角度來講,可以減輕墻體頂部的重量,對高層藏式建有著很好的減重作用;從外觀裝飾來講,邊瑪墻對建筑起到色彩對應反差的裝飾作用。藏式建筑墻體色彩上白色是主流色,白色墻體上有了赭紅色的女兒墻和窗戶邊沿的黑色條,墻體顏色從單調變成了多彩,從輕淡變成了凝重,增加了整個建筑的莊重感。

在西藏歷史上,赭紅色的邊瑪墻是一些特定建筑的“特殊待遇”,不是任何建筑都可以享有的。在舊西藏,寺院建筑享有邊瑪墻、金頂、寶幢、寶瓶的待遇,因為宗教至高無上,人們把最美好、最上乘、最崇高的禮遇獻給佛的處所,這是順理成章的。除了宗教以外,由于特權意識,世俗世界也有等級之分,在老式貴族宅院式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建筑有邊瑪墻,最典型的是位于八廓北街的沖賽康建筑、朗孜夏建筑、八廓南街的桑珠頗章建筑,這些建筑是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式貴族宅院式建筑,它們的主人在西藏貴族階層中曾經是世家貴族。

猜你喜歡
藏戲劇團墻體
古老藏戲新生機
雪民間藏戲藝術團:傳頌雪域文化的魅力
墻壁發霉了該怎么辦
旦增益西的藏戲夢
革命話語下的左權戲劇
戶思社副會長會見日本新制作座劇團一行
推動自保溫墻體技術促進墻體節能技術發展
淺談貧困山區專業劇團內部制度建設與執行現狀及對策
英國 布里斯托爾老域劇團
墻體溫度場的延遲計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