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區域化布局的概況闡述

2015-10-21 19:39楊立方
科技致富向導 2015年6期
關鍵詞:模式化大豆栽培技術

楊立方

【摘 要】本文根據黑龍江省綏化市的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即由低丘陵、高平原過渡為河谷平原的特點。以全市地貌按其形態特征可分為低山丘陵、崗丘狀高平原、崗阜狀高平原、微傾斜高平原、一級階地、高漫灘 和低漫灘的獨特的地理位置。將本地區的大豆模式化布局概況進行闡述。

【關鍵詞】大豆;模式化;栽培技術

1.地理位置闡述

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慶安縣、綏棱縣和海倫市的東北部,是小興安嶺西麓的山前丘陵地帶,地勢較高,一般海拔高度300—600米(最高的官五爺大山高820.3米,在慶安境內),相對高差50—110米;崗丘狀高平原主要分布在綏棱農場、紅光農場、海倫農場,以及慶安縣、綏棱縣的西南部,海倫市的東部和東北部,海拔高度240—360米,相對高差20—60米;崗阜狀高平原主要分布在海倫市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林區的北部,望奎縣的東部,明水縣、青岡縣、蘭西縣的東部,一般海拔高度200—240米,個別殘丘海拔高程380米左右。自東北向西南緩傾斜,坡度5°—10°;微傾斜高平原呈條帶狀沿崗阜高平原邊緣分布,主要分布在海倫市的西部、西南部,明水縣、望奎縣的中部、南部,青岡縣、蘭西縣的南部,以及安達市、肇東市的北部,海拔高度180—210米。其地貌寬闊平坦,微向河流傾斜,坡度3°—5°,呈微波狀起伏;一級階地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左岸,寬3—4公里,以及明水縣、青岡縣的西部,安達市、肇東市的大部地區。

2.大豆生產概況

黑龍江墾區,是中國重要的大豆生產基地。大豆種植面積50萬公頃,單產2550kg/公頃(2005年)。 綏化市按面積居其五分之一,大豆播種面積年10萬公頃左右。大豆單產由1950年前的750kg/公頃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2700kg/公頃以上。栽培技術經歷了三個階段。從1949年到1985年前,即農墾經營體制改革前,為第一階段。該階段栽培方式主要是:采取平翻、平作、條播、后起壟的栽培方式,經營粗放,單產水平低,在1500kg/公頃以內(83年,1464kg;84年,1462kg;85年,1263kg);1985-1999年前為第二階段。采取的主要栽培方式:平翻深松打破犁底層,推廣應用三壟栽培技術,單產達到了2250kg/公頃(97年,2392kg;98年,2448kg;99年,2265kg);進入21世紀為第三階段。普遍應用了深松、精量點播、原壟卡、大壟密、深窄密、大壟行間覆膜等新技術,使大豆平均單產上升到現在的2700kg/公頃以上(06年2827kg;07年2608kg;08年2758kg)。近三年,在農業部大豆高產創建和科技入戶活動中,八五二農場采用“一膜兩密”栽培,萬畝示范片平均單產達到4258.5kg/公頃(2008年),是目前高緯度地區最高產量隨著科技的進步,黑龍江省的大豆栽培技術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著,先后示范推廣了大豆“壟三”、行間覆膜和“窄行密植”等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目前這些栽培技術在黑龍江省每年累計推廣面積已達4000多萬畝對促進黑龍江省大豆產量和品質的提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一種栽培模式都不是萬能的在黑龍江省現有的農村生產水平下大豆生產技術還受不同區域自然氣候、土壤等條件的影響。到底哪種模式最適宜在什么樣的生態區域推廣目前還沒有人進行深入探討。筆者結合多年生產實踐和不同生態區域特點把栽培技術放到一定的生態條件中組裝,試圖建立起適合黑龍江省不同生態區域的大豆高產栽培模式區域化布局因地制宜按生態區域科學合理推廣應用不同技術模式進一步挖掘先進技術的增產潛力為促進黑龍江省大豆生產的科技進步奠定技術支撐。

3.黑龍江省大豆主推高產栽培技術模式

3.1大豆“壟三”標準化栽培技術模式

大豆“壟三”栽培技術是目前黑龍江省主要推廣和應用的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其主要技術要點是壟上雙條機械精量點播、壟體內分層深施化肥、壟體臺、底壟溝分期間隔深松。

3.2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模式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是在“壟三”栽培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單位面積保苗株數和單位面積土地利用率的一項先進的高產栽培技術可分為平作、大壟和小壟窄行密植三種模式。其主要技術要點是選用耐密抗倒品種、伏秋深松整地、窄行精量密播大壟寬臺密植、窄行平播密植和45~50厘米窄行精播、分層深施化肥、化學除草、促控防倒。

3.3大豆45厘米雙條密植栽培技術模式

大豆45厘米雙條密植栽培技術是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經多年試驗、示范、嫁接、創新而形成的一項先進的高產栽培技術。它是“壟三”栽培和窄行密植技術的發展實現了勻株、高密的技術路線營造出合理的群體高產結構是繼“壟三”栽培后又一提高黑龍江省大豆單產的突破性技術措施。其主要技術要點是一是改寬行距為窄行。將常規65~70厘米行距縮小到45厘米株距擴大到10~12厘米二是改稀植為密植。公頃保苗由常規壟作20~30萬株提高到35~45萬株三是改常規品種為稈強耐密品種。

3.4大豆重迎茬綜合栽培技術模式

大豆重迎茬綜合栽培技術模式是針對黑龍江省大豆重迎茬日趨嚴重的實際盡量減緩重迎茬危害、實現大豆穩產的一項綜合技術集成。其主要技術要點是伏秋耕翻深松、更新更換品種、及時防病包衣、推廣高產播法、平衡增施三肥、適當增加播量、病蟲草綜合防、田間科學調控。

3.5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技術模式

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技術是針對目前大豆種植區域逐年干旱與黑龍江省主產區低溫冷涼的特點而提出的一項大豆抗旱綜合配套高產技術。其主要技術要點精選稈強品種、平作或大壟壟上行間覆膜、膜外精量點播、膜內側分層深施肥。黑龍江省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區域化布局。

4.中部、中南部黑土生態區

這一地區溫度、水分、土壤等條件優越,在栽培技術上應充分利用無霜期長的特點進一步挖掘光溫資源主要以提高大豆單株的增產潛力為主,實行標準化作業主推大豆“壟三”標準化栽培技術模式。

4.1西北部平原和北部高寒生態區

這一地區無霜期短、熱量資源不足大豆種植面積大適于機械化連片種植。在栽培技術上應利用有限的活動積溫以增溫促熟為核心、以機械化為重點研究建立群體密植的豐產結構、提高群體光能利用率、提高群體產量的問題。主推大豆45厘米雙條密植栽培技術模式和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術在大豆常年連作地區也可應用大豆重迎茬綜合栽培技術模式。

4.2西南部風沙干旱區和中西部鹽堿土生態區

這一地區土質比較瘠薄氣候較干旱在土壤pH值大于7.0的地區根瘤發育受到影響大豆代謝受阻產量低。在栽培技術上應以“抗旱保墑”為宗旨在西南部干旱區主要研究積蓄和有效利用自然降水來提高單產主推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技術在中西部鹽堿土地區重點研究大豆耐鹽堿抗線蟲等方面的問題主推大豆重迎茬綜合栽培技術模式。

4.3東部三江平原濕潤與半濕潤生態區

這一地區氣候濕潤,土壤含水量大通透性差、熱量不足、潛在肥力高。應主要研究機械化栽培改土提高土壤肥力治理低洼易澇等問題。主推大豆“壟三”標準化栽培技術模式和大豆大壟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模式在土壤肥力較高的平川地可以主推大豆45厘米雙條密植栽培技術。

4.4東南部山區、半山區生態區

這一地區地形復雜多為丘陵漫崗主要以坡耕地為主氣候溫和半濕潤水土流失嚴重雨少旱情嚴重雨多則跑水、跑土、跑肥。在栽培技術措施上應以深松為主體的土壤耕暄技術為核心、以保全苗為重點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持水土主要推廣大豆“壟三”標準化栽培技術模式。 [科]

猜你喜歡
模式化大豆栽培技術
透氣感
中國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國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信息服務模式化探索與實踐
《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改編模式研究
大豆農場
給小嘴安個開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