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語標記語的主觀性與交互主觀性探析*

2015-10-23 08:22張博宇
外語學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聽者主觀性情態

張博宇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話語標記語的主觀性與交互主觀性探析*

張博宇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在交際過程中,主觀性與交互主觀性是語言的一種特性。本文簡要概述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的概念、關系和連續性,說明其在話語表述中的重要性;通過分析話語標記語的認識情態和多功能性,側重體現其在言語交際中的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

話語標記語;主觀性;交互主觀性;認識情態

1 引言

話語標記語作為語言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種會話場景中被頻繁使用。近年來學者們對話語標記語的逐漸關注和重視,使其成為語言學研究的熱點。話語標記語具有豐富的性質特征和話語功能,蘊含著話語者或聽者對交流信息的不同表達與理解,并且成為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標識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作為一種語言表達式,話語標記語具有句法上的相對獨立性和交際中的程序性意義,主要以詞、短語或小句的表達手段為傳遞信息、理解話語內容和話語者意圖起到引導作用,而且體現認知主體的元語用意識。雖然學者們對話語標記語已進行廣泛、系統的研究,但是在話語標記語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上認知有限。

在人們日常交流中“主觀性”往往能夠表達話語的深層含義。作為語言學研究的重要領軍人物,Benveniste在20世紀初期便提出,語言的主觀性是話語者作為主體存在的一種屬性,且在言語交際時留下的自我印記。此外,另一種標記語屬性“交互主觀性”也引起語言學領域的重視。以Traugott通過歷時視角的研究為領先,她認為交互主觀性是話語者對于聽者觀點的認同和關注。本文主要通過概述語言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二者的關系和連續性,從而對話語標記語的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體現和應用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2 語言的主觀性與交互主觀性

語言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的提出源于哲學領域,隨著后期應用和研究的不斷發展,在不同領域都有更加長足的發展。主觀性隨著人文主義的潮流進入語言學領域,交互主觀性則繼續在哲學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2.1 語言的主觀性

在語言學界,“主觀性”(subjectivity)是一個與客觀性相對的概念,在話語內容構建和含義理解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話語是非命題性的,話語者可以通過語調、助詞和語句結構來表達“自我”,使聽者了解其情感、觀點和態度等,從而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Benveniste甚為推崇語言的主觀性。他認為,主觀性是語言的一種普遍屬性,讓語言含義變得更加豐富,是話語者作為主體的一種能力,讓人們的記憶也更加深刻。Lyons 則認為,主觀性是指話語中多多少少地包含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換言之,在說話的同時,說話人也傳達出自己對所述話語的態度、感情和認識立場,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印記(Lyons 1977:739)。

然而,Finegan認為主觀性在語言分析中主要體現為話語者的視角、感情和認識情態3個方面,進而讓聽者對其留下較深刻的自我印記,而且對話語意義的建構和識解極為重要(Finegan 1995:1)。Langacker作為語言學中認知語法的先驅,從共時角度出發對話語主觀性進行研究,他認為,主觀性同時存在于話語者和聽者之間,而且他們從一定的視角最大限度地進行客觀識解,從而增強其主觀性(文旭 伍倩2007:60)。因此,在對語言主觀性的研究中學者們發現,語言不是一個獨立封閉的系統,嚴格意義上也不是對邏輯命題的表達,而是話語者的心理體驗、感知表現和態度信仰,主體性是話語者具有的一種語用調節能力,是一種自我意識和能力的顯性語言表現形式。

2.2 語言的交互主觀性

社會生活是交互主觀性的基礎,而語言作為一種物質介體能夠充分體現交互主觀性。從語言學視角來看,交互主觀性作為一種動態的語言現象,包括話語者對聽者的關注,后者對前者話語內容的深層分析和理解,以及對其做出的反應和反饋。在20世紀中葉,Benveniste率先提出“交互主觀性”(inter-subjectivity)的概念,還將其與主觀性進行區分,而且奠定交互主觀性研究發展的基礎。認為,交互主觀性是話語者和聽者之間關系的體現,這種二者均作為聯系主體的關系又成為言語交際的基礎。

同時,Schiffrin 指出,“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是話語事件中動作者的活動(它包括動作者期望達到的感知效果以及預期之外的感知結果)和聽話人對所有可接收信息的理解之間的相互作用”(Schiffrin 1990:121)。Traugott認為,交互主觀性是指說話者通過明確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對聽者的態度和信念,特別在社會意義上體現對聽者“面子”或“自我形象”的關注??梢?,交互主觀性類似于主觀性,同樣表達話語者和聽者的立場、態度和情感。也就是在言語交際中,交互主觀性既體現話語者自身的意識和情感,還體現對聽者的態度和評價,通過言語主體之間同感意識形成交互關系,從而在此過程中區別出自我,并關注和凸顯自我。

2.3 主觀性與交互主觀性之間的關系

作為一種語言現象,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已經成為認知語言學研究領域的高頻術語,備受中西方語言學家的重視。主觀性是話語者個人觀點和態度的體現,是交互主觀性出現的前提,而交互主觀性則體現為話語者對聽者“面子”以及“自我形象”的關注。在話語中不存在純“客觀性”的情況,也無法表達話語者的情感和態度,只有在一定的“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基礎上,才能更有效地表達話語意義。在話語表達上,“主觀性”的主要特點是:時間和空間表達清晰;標記語明確用以表述話語者的態度和情感;標記語明確用以表達論述時間的順序;話語者遵循合作原則和關聯準則進行話語表達?!敖换ブ饔^性”的主要特點是:標記語明確用以體現話語者和聽者的社會地位及關系;通過使用話語標記語、限制語、插入語和敬語等明確標記語,引起交際雙方的關注,可使聽者對信息的隱含語義充分理解和認同(王敏 楊坤 2010)。

交互主觀性是在主觀性基礎上產生的一個相對概念,是其語法化演變的結果。交互主觀性更多體現在話語者和聽者之間的人際關系中,對聽者的形象和情感需求具有直接影響。從話語的整個研究歷程中可以看出,語言學家對主觀性的研究早于交互主觀性,而在日常語言溝通中由于人們對“自我”的更加重視,使得話語主觀性更高于交互主觀性。然而當交際活動產生時,話語者在表達對自我關注的同時,往往使用特定的語言形式關注聽者形象,此時話語的交互主觀性占據主導地位。

2.4 主觀性及交互主觀性的連續性

在言語交際過程中,話語者通過對語言的組織和情感的表達來闡述自己的立場和態度,體現話語的主觀性特征,同時也意識到應從對自我的關注轉移到對聽者的立場、面子和情感等方面的關注,從而實現話語的交互主觀性。此外,在體現語言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其連續性,如下圖所示:

圖1 主觀性與交互主觀性的連續性示意圖

可以看出,話語者和聽者分別具備單獨的認知域,在各自的認知域中,外部世界的客觀事物、事件及其它因素通過主體的認知解析被投射到內部的認知域中,成為主體主觀性認識的一部分。在個體的交互中,由于信息展示方式的不同,主體對于信息的理解也存在差異,當信息最接近主體意識,將進入強主觀性域。如與主體存在部分差異,將顯示在主觀性表層中。與此同時在個體之間進行交互,就形成交互主觀性域。當交互主觀性和個體的主觀性相互重疊的時候,個體便存在交互主觀性傾向(陳征 2014)。

3 話語標記語的認知情態與主觀性

話語標記語作為話語連貫的組成部分,為話語者和聽者在傳遞和理解話語內容時提供信息標記,引導和制約語言交際活動?!扒閼B”是一個跨語言普遍存在的語義范疇,在語言系統中從不同的層面和方式體現語言的主觀性特征,可通過人稱代詞、情態動詞、評價和語氣附加語等多種形式表達話語者的觀點、認知和視角,在語言學、哲學和邏輯學領域受到眾多學者廣泛關注和研究。其主要研究過程和觀點如下表所示。

表1 “情態”研究觀點對照表

以上觀點闡述的共同特點是“情態”和“主觀性”的必然聯系。話語標記語的主觀性是對情態的主要衡量標準,在表達過程中包含著對事件或命題的認知、態度、情感及立場,在此基礎上語言的主觀性被充分體現。情態話語標記語是思維或知覺呈現的標志,它負載著知覺視點,提示話語者的思維方式和傾向(彭兵轉 2011)。下面將從以下層面闡述話語標記語的認知情態中語言意義的主觀性:

(1)詞匯層面:在英語中情態動詞(如must,can,need,may等)均具備多義詞性,并且具備多種時態,不同的時態表達的意思也不同。例如:

① a.Frank can play piano when he was at the age of five.(表示具有的能力)

b.Frank can play basketball when he has finished his term paper.(表示得到許可)

(2)語法層面:話語標記語從句法上說不可獨立構成一種語法范疇,但是能夠成為表達話語主觀性的一部分。英語語言中那些具有時態、語體、語氣和空間指示等語義的詞語都能夠用于表示時間、空間和人際關系,并且都以話語者為主體。英語中的助動詞(如would,should,shall,will等)不但應用于將來時態,且更加體現語言的主觀性特征。例如:

② a.The younger people would not like the idea.(表示一種推測)

b.The winner of their match will play in the third round on Friday.(表示將來發生的事件)

(3)話語結構層面:在話語交流中,話語標記語的結構關系標示功能不但能夠傳達信息的文字意義,而且包含交際意圖,使其具有指向情態動詞的特性。例如:

③ a.May I play the game on the Internet tonight?

b.Shall I play the game on the Internet tonight?

May 和 shall不是說明語句中的主語,而是對話語之外信息意圖的指明。也就是說,它們主要表達的不是語義,而是表達一種傾向或用意,如請求、命令等情態含義。

(4)聽者理解層面:在言語交際過程中,聽者對所傳遞信息內容的理解會受到其選擇層級與間接層級之間關聯性的影響。也就是說,話語者表達的語氣越委婉,禮貌程度越高,其間接程度越高。對于聽者,卻擁有較大的自由度和選擇度去決定能否遵從話語者的意志或態度,并采取相應的行為。例如:

④ a.Lend me a hand.

b.Will you lend me a hand?

c.Can you lend me a hand?

d.Would you lend me a hand?

從例④a到d的話語者的語氣越來越委婉,聽者可根據話語情態的不同擁有更大選擇空間,在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由此可知,“情態”是話語標記語中主觀性的主要表達形式,情態可以通過不同的層面達到主觀性的充分闡釋。

4 話語標記語的功能及交互主觀性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話語標記語的功能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與其功能相關的連貫理論、關聯理論、言語行為理論和順應理論從不同的層面和視角審視話語標記語的功能,構建分析框架,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盡管學者們各執一詞,看法不一,但是普遍認同話語交流是多層面的,話語標記語具有實現話語連貫、推理話語含義、理解話語目的、調整信息傳遞等功能。以此為基礎,我們認為話語標記語具有多功能性,主要體現為語篇的建構性、交際的互動性和人際間的關系性功能,以及交互主觀性特點(殷樹林 2012:43)。

4.1話語標記語的語篇功能

在語篇的建構和組織方面,話語者通過話語標記語將話語組織成連貫的語句,表示話題的開始、發展和結束,表述具體的語義關系,構建交際語境。連貫理論認為,語篇的連貫性表現為兩方面:從語篇外部看,連貫的語篇應與語篇產生的情景語境相一致;從語篇內部看,語篇的組成成分應由銜接手段連接起來。所以話語標記語可在語篇的生成、解釋、交換和意念等結構的不同層面發揮其連貫功能。例如:

⑤ a.—What is in the box over there? It is from my friend from Australia.

—So I mailed a card for my thanks.

b.—It is cute.It is like a little clue.

—So he can’t write.

例⑤a句中so承接上面意思,是近繼承的表述。例⑤b句中so并沒有直接接近上面話語的意思,是遠繼承的表述。由于話語是逐層遞接的、連續的和繼承的,話語標記語的近繼承和遠繼承功能可構成后面的話語內容對前面內容的延伸或升華。

4.2 話語標記語的互動功能

互動性是言語交際的重要特征之一,能夠調動聽者的參與意識,提醒聽者應對,確立共同認知狀態。聽者在信息交互中,隨著信息交流進程的推進,認知程度不斷發生變化,話語標記語作為話輪轉換的銜接成分,具有提示和引導的功能。關聯理論認為,交際是一種明示-推理過程,話語標記語為話語者表明話語理解的方向,更為聽者理解話語信息提供引導和標記,對話語的理解加以制約和控制,形成話語間的轉折、讓步和遞進等邏輯語義關系,從而使其付出最小的努力尋找話語與認知語境的關聯性,構建話語交際的理想語境效果。例如:

⑥ a.Well,he once told me that money laundering is the most underreported story in the drug war.Really?

b.I just know he is a student.Indeed.I must emphasize.

Really和indeed在信息交互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借助really表達聽者對前文話語者信息的質疑,也就是話語標記語對于上下文差異的表現。而indeed則是聽者對上文話語者內容的肯定,不僅承上啟下,還加強內容的重要性,有助于聽者對內容的認知和理解。

4.3 話語標記語的人際功能

作為語言的3個元功能之一,人際功能使話語者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用語言表明其身份和地位,表述其對事件的觀點和判斷,影響聽者的推斷和評價,由此建立和保持一定的人際關系。話語標記語的人際功能主要體現為在不增加話語命題真值條件的基礎上,話語者借助這種語言表達式來表明其情感和立場,調整話語的力度,緩和語氣,維護交際者雙方的面子,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和語境條件,進行有效的言語交際。例如:

⑦ a.—Sorry,I am late for the opening ceremony.

—Well,we are here just now.

b.Regrettably,she still has not won the world championship.

⑧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UN Conference o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ill be held recently.

例⑦a句中話語者借助話語標記語well緩和語氣,以維護對方的面子,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例⑦b句中的regrettably 和例⑧it is reported that 則表明話語者對該事件的態度和可信程度。

4.4 話語標記語的交互主觀性

通過對話語標記語多樣功能的分析闡述,我們發現交互主觀性是話語標記語的最典型特征。在人們相互間的話語交流中,交互主觀性是話語者和聽者之間關系的體現,兩者在此過程中均作為聯系的主體,話語者需要意識到聽者的重要性。交互主觀性更多地應用于人際關系中,在話語者和聽者之間主要體現為對聽者的形象和情感需求具有直接的影響,而話語標記語的使用更充分表達話語的交互主觀性。

話語者可通過使用話語標記語,不但可以將自己和聽者放到同一個語境,還可以放入相同的情感中,讓雙方的談話更快地達到主題,并讓聽者盡快地進入到話語者的思維方式中,此方法常常被人們運用到日常談判中。另外,一些具有轉換功能的話語標記語可以強調主題的中心,將偏離的聽者拉回到話語者希望表達的情景中。話語標記語可以讓話語在不同場景充分表達談話的主題,讓聽者能夠更加重視話語者所要表達的內容,以及話語者的情感立場,從而達到緩和交談氣氛,讓聽者感覺顧忌到自己感受的目的。因此,我們發現話語的交互主觀性也是語言的一種特性,話語者可通過話語標記語將談話的語義進行轉換或承接,在認知意義和社會意義上,關注聽者的自我態度和形象需要。

5 結束語

在認知語言學研究中,話語標記語的主觀性及交互主觀性的重要性逐漸增強,主要是由于人們認識到在語言交流中該方向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觀性是對自我的重視,表達話語者的情感、態度及立場,是對“自我”的重點關注。交互主觀性更偏向于話語者對聽者想法和形象的關注。通過語言結構和程序性意義,話語標記語在話語表述和理解層面上可以將“主觀性”及“主觀交互性”準確、生動地進行表達,并且對信息的認知和深入理解都起到積極作用。

陳 征.基于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連續統的語篇言據性分析——以論辯性語篇為例[D].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彭兵轉.從情態角度看語言意義的主觀性[J].外語學刊,2011(3).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王 敏 楊 坤.交互主觀性及其在話語中的體現[J].外語學刊,2010(1).

文 旭 伍 倩.話語主觀性在時體范疇中的體現[J].外語學刊,2007(3).

殷樹林.現代漢語話語標記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Benveniste,E.ProblemsinGeneralLinguistics[M].Coral Gables: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58/1971.

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An Introduction [A].In: Stein,D.,Wright,S.(Eds.),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Perspectives[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Langacker,R.W.Losing Control Grammaticalization,Subjectification,and Transparency[A].In: Blank,A.,Koch,P.(Eds.),HistoricalSemanticsandCognition[C].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1999.

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Lyons,J.Deixis and subjectivity: Longor,Ergo Sum? [A].In:Jarvella,R.J.,Klein,W.(Eds.),Speech,Place,andAction:StudiesinDeixisandRelatedTopics[C].New York: John Wiley,1982.

Schiffrin,D.The Principle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J].Semiotica,1990(1).

Schiffrin,D.DiscourseMark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Traugott,E.C.From Subjectification to Intersubjectification[A].In: Hiekey,R.(Ed.),MotivesforLanguageChange[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TheAnalysisonSubjectivityandInter-subjectivityofDiscourseMarkers

Zhang Bo-yu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In the verbal communication,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are the property of language.Based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the relations and consistency between them,this paper may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utterance,and make the analysis on epistemic modality and multi-functionality so as to place extra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of discourse markers.

discourse markers;subjectivity;inter-subjectivity;epistemic modality

* 本文系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跨文化職場溝通能力研究”(WY2014061-B)和黑龍江省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話語標記語視域下的非文學翻譯研究”(12542210)的階段性成果。

H030

A

1000-0100(2015)03-0079-5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3.016

2014-05-05

【責任編輯孫 穎】

猜你喜歡
聽者主觀性情態
耳鳴掩蔽和習服治療在主觀性耳鳴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情態副詞“說不定”的情態化研究
勞工(外二首)
表示“推測”的情態動詞
嶺南園林聲景美研究
從整一手法窺探外國喜劇藝術的主觀性
法官判案主觀性減弱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三人成虎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片談語言交際中的空位對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