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制對我國高考改革的啟示

2015-10-26 01:46王曉丹
亞太教育 2015年34期
關鍵詞:科舉制科舉制度科舉

文/王曉丹

重用賢才是中國的優良傳統,不同時期,統治者會采用不同的選拔制度。在經歷了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奴隸社會的世卿世祿制,兩漢的征辟察舉制,以及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選人制度后,科舉制順應而生,登上了歷史舞臺??婆e制度初創于隋代,廢于清朝光緒年間,綿延了13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選官制度。

一、科舉制的發展

隋朝是科舉制度的創立時期。隋朝統一全國后,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為加強中央集權,擴大政治基礎,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題目創作詩、賦,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是科舉制度的完善時期。唐朝建立后,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就考試內容、考試科目、規章制度等方面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坪椭瓶???泼磕攴制谂e行,明經、進士為主要科目;制科則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

宋朝是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宋代科舉,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瓶颇恐饾u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有“宰相科”之稱;宋朝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州試、省試和殿試,王安石變法后專以經義、策、論取士,為宋王朝選拔了大批人才;針對徇私舞弊現象,宋朝統治者采取糊名、謄錄等措施。由此,宋代科舉制更加趨于完備和規范。

元代是科舉制的中落時期。元代的政權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民族歧視十分嚴重,直接影響了科舉制度的發展。漢族儒生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道路幾乎是走不通的,這使得廣大知識分子被迫放棄學業,一時間“天下習儒者少”。

明朝是科舉制度的輝煌時期。明代的科舉考試于童試合格后,再經鄉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考試科目獨重進士科,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語氣闡述經義,用八股文作答,并將八股文作為一種固定考試文體,限制文體自由。明朝的科舉制度高度定型,考試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僵化,這導致了明代科舉考試的弊端越來越嚴重,科舉制由繁盛走向了衰落。

清朝是科舉制的衰落時期。隨著封建制度的瓦解、西方先進思想傳入中國,明末遺留下的八股取士不僅無法起到“正人心、正學術、正道德”的作用,反而具有“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的消極作用[1],已經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工具。慈禧于光緒三十一年七月宣布:“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敝链?,延續了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正式廢除。

二、科舉制的利弊

科舉制作為封建社會一種制度的代表,持續了1300多年。從一定意義上來看,科舉猶如現在的高考,對科舉制的利弊進行分析,將對現代高考制度的改革產生重大影響。

(一)科舉制度的價值

1.選拔人才,堅持公平原則

“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科舉制取士的惟一標準是考試成績。相較之前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科舉制最大限度的體現了公平競爭的原則??婆e制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定制——考試有一定的內容,分級進行考試,不同的科目采取不同的方法,并建立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以確??荚嚨墓焦?,相較以前任何一種選士制度都更為客觀公正。

2.科舉制度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金榜題名成為讀書人矢志不移的最高人生理想,科舉把讀書、考試、做官三者相聯系,以考促學,激發了人們讀書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使得古代官立、私立學校競相開設,整個社會形成尚學的風氣。

3.科舉制度為封建統治者選拔大批人才

科舉制取消了身份的限制,寒門士子苦讀修身,有機會進入官場,從而打破了士族地主壟斷政治權力的局面,相應地擴大了統治基礎。在漫長的1300年中,科舉制為封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和雄才偉略的政治家,如唐代的韓愈、劉禹錫、白居易,宋代的王安石、司馬光、蘇東坡、朱熹等。對科舉考試,唐太宗曾這樣評價——“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二)科舉制度的弊端

1.學校教育淪為科舉的附庸

科舉制度以“學而優則仕”為教育目標,把讀書考試和作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讀書就是為了作官。在這樣的風氣下,科舉考試功利化傾向嚴重,完全屈從于科舉的要求,重倫理輕技藝,阻礙了近代科技文化的發展。尤其明清時期“八股文”的出現,更加禁錮了知識分子才能的自由發展,扭曲教育精神的實質,阻礙了學術進步,學校教育最終淪為科舉制度的附庸。

2.科舉制度仍然存在選拔不公

以試藝優劣為錄取標準的科舉制,在當時社會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公正”的表象。然而在現代人看來,科舉制本身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不公之處。首先,科舉因鄉試、省試、殿試的層層選拔,士子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相當的財力。所以“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很大程度上只有官宦子弟、富家子弟才有機會;其次,在科舉史上出現的作弊手段也是花樣百出,“其賄買鉆營、懷挾倩代、割卷傳遞、頂名冒籍,弊端百出,不可窮究,而關節為甚”[2],這些作弊手段也影響了選拔的公平。

三、科舉制對現代高考改革的啟示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考制度近年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基于其出現的各種弊端,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觀今宜鑒古,我們希望通過分析科舉制的利弊,找到高考改革的道路,讓現行的高考制度在改革中不斷完善。

(一)高考考試內容的改革

科舉考試的內容多局限于四書五經,“進士以聲律為學,多昧古今;明經以帖誦為功,罕窮旨趣”[3],使教育乃至整個社會彌漫著輕視實學的學風,以致于最終慘遭淘汰。高考改革一定要引以為戒。首先,要注重高考內容的與時俱進,認清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高考命題思路應從強調學科知識的覆蓋面轉變為注重考查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其次,要重視高考內容的綜合性,試題應表現出各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以改變各學科之間彼此孤立、互相脫節的高考試題設計思想;再者,高考內容應體現學生的專長,不僅能選拔出綜合性人才,也能選拔出專門型人才。

(二)“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需要改革

科考取士,在古代亦稱為“躍龍門”,唐代詩人孟郊在其登第詩中寫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备呖家嗳?,所以我們必須繼續調整和優化高考模式,來避免“一考定終身”現象。例如,增加考試次數,分級考試,實行地方考試、國家考試、高??荚嚨娜壙荚嚹J絒4],不僅可避免“一考定終身”的現象,也可兼顧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實行考招分離,打破已有的選才標準,在保證考試公平、公正的基礎上,也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像在某些方面確有特長的人才,高校能夠破格錄取,以免遺漏人才。

(三)完善高考法律法規

公平、公開、公正,自古以來都是考試的基礎和前提,不論是科舉還是高考都有各自嚴密的防范措施?,F今的高考,就借鑒了科舉考試遺留下來的一些規章制度,像編號、閉卷、監考、回避、密封等,營造平等競技的“賽場”??傊?,我們一定要完善高考相應法律法規,通過立法和司法手段治理考試舞弊現象,維護廣大考生的利益,扼殺不正之風,確保所選之才為所需之才。

(四)吸取國外高考經驗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不僅嚴格限制對外交通、貿易,也嚴重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影響了我國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從而導致了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借鑒國外高考改革經驗,更好地指導我國高考改革。首先,注重自主招生。美國沒有統一的招生考試,錄取工作由大學自己的錄取委員會做主,量化錄取標準以ACT和SAT(由民間考試機構負責舉辦和編制試題)分數為主,不同的學校對ACT和SAT的分數要求也不盡相同;其次,考試機會增多。為減輕學生身心負擔,避免“一考定終身”的現象,國外高考采取各種不同的措施——像美國SAT每年考七次,取最好成績;在新加坡和日本,大學特定院系的自主考試通常與國家統一考試配合進行,通過第二次考試給予學生第二次機會;再次,高考評價體系的多元化。例如,中學向大學提供高中生的“成長信息”,課外活動中的才能展現,考生自我推薦,這些措施為學校跟學生的雙向選擇提供了條件。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

[2]張廷玉.明史:卷70·選舉志 [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陶愚川.中國教育史比較研究 (古代部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4]王洪亮,段建麗.古代科舉制對現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11).

[5]陳蘭枝.從國外大學招考制度看我國高考多元評價體系構建中評價主體的缺失[J].教育探索,2009,(10).

猜你喜歡
科舉制科舉制度科舉
“科舉”
科舉制度的起始與結束
小小花錢看科舉
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晚清科舉制度變革考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科舉文獻《唐摭言》詞語考釋
唐朝科舉制度對當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