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發展規律與一般本科高校發展路徑探析

2015-11-02 01:02劉紅琳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10期
關鍵詞:發展途徑

劉紅琳

摘 要: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大學發展存在規律。大學發展應遵循學術本位內部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服務和引領社會發展的外部規律,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學術本位與服務、引領社會相結合,才能避免在服務社會過程中迷失大學理想,以及避免在堅守學術本位中封閉僵化。與高水平大學的發展不同,一般本科高校的發展應更加重視基于大學發展規律思考自身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大學發展規律;現代大學;一般本科高校;發展途徑

大學發展規律概念

大學發展規律是否存在?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的大學,從組織社會學角度,其發展受外部環境、內部因素、發展歷史等的制約,應該說其發展存在規律可循。從大學產生和發展近千年來看,無論社會制度、環境如何變化,大學都以差不多的形態綿延至今,也應該存在一些共性特點及可遵循的規律。阿什比認為:“大學的發展就像有機體的進化一樣,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1]“大學是一個按照自身規律發展的獨立有機體”。布魯貝克從高等教育哲學角度,用認識論和政治論兩種哲學觀概括分析了20世紀大學合法存在的基礎,兩種哲學觀圍繞知識及其價值這一大學賴以存在的核心要素,在大學發展歷史中交替占據主導地位,沖突與和諧共存,深刻展現了大學與社會的關系規律。大學發展到今天,雖然“以德國研究大學的哲學為榜樣的價值自由的認識論的邏輯非常具有吸引力,然而歷史看起來明顯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政治論哲學。[2] ”

正像任何事物的發展演變要受到內因和外因兩種因素的影響一樣,探討大學發展規律,離不開對大學內部和外部環境因素的研究。張應強認為,研究型大學的形成、發展與演化有其自身的規律性,他認為研究型大學發展規律要結合具體社會環境,以及大學與這些環境特別是制度環境、大學傳統之間的關系。[3]我們思考大學發展規律是否存在或者探討大學發展規律,重點要探討大學是如何應對外部社會環境變化的,以及大學為了自身發展和應對外部環境而進行的內部變革、演變的規律。在探討大學發展的外部規律時應避免陷入對具體社會發展環境的審視,著眼于大學的本質屬性與社會發展歷史各階段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發現大學組織發展演變的規律。

我們常說,規律是指反映事物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大學的發展是大學的內在邏輯與大學系統外部諸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那么是否可以這樣說,大學發展規律是指反映大學內部各要素之間、大學與社會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系,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大學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的法則。與其他社會組織的發展一樣,大學的發展也應該受到諸多規律的制約,如受教育發展規律尤其是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制約,受社會發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學術探索規律、組織發展規律等制約。探討大學自身的發展規律對思考和指導大學建設、促進大學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學術本位的大學發展內部規律

審視大學發展的內部規律,首先要厘清大學的本質。大學從它產生那天起,就是一個以學術為核心的學者共同體,學術的特點和大學發展歷史表明:大學的品性一直是追求獨立、崇尚真理和學術自由。因此,有學者認為:“大學的本質就是有關知識的制度,知識的獲得、傳授和應用三者間的關系也是通過大學而加以制度化?!盵4]這種知識還是高深的知識、是深奧的學問,這種“深奧”的程度在教育體系的頂層是如此突出,“這些學問或者還處于已知與未知之間的交界處,或者雖然已知,但由于它們過于深奧神秘,常人的才智難以把握?!盵5]所以,人類社會需要傳授、研究和應用這種深奧的知識,這是奠定大學存在和發展的根基,并逐漸發展形成了集知識傳授、創新和應用為一體的現代大學。所以,大學的本質是學術的,其職能是關于“高深學問”的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其發展的內部規律首先要受到學術規律的制約,其次才是教學規律、研究規律和內部組織管理規律制約。

大學與其他學術機構具有不同的特征,決定了大學發展內部規律的獨特性。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雖然知識傳承、創新或應用的歷史不全發生在大學內部,但大學應該是其中無法替代的重要成員。在這方面,大學與其他組織和個體具有不同特征:一是大學是有組織地開展知識傳承、創新和應用的;二是它由具備一定學術能力(潛力)和研究興趣的人員組成,重要的是他們更多地抱著對知識的“閑逸好奇”純粹研究的目的;三是大學有寬厚的多學科基礎(人員、設備、資料等)、環境和交流機制,為知識創新奠定了良好基礎;四是大學具有集知識傳承、創新和應用于一體的、多功能的復雜組織特征。大學與其他學術組織尤其是與研究所的區別,美國學者弗萊克斯納曾有過透徹分析。[6]

以學術發展的尺度調節和衡量大學內部各因素的關系應是大學發展的內部規律。研究表明:圍繞高深學術知識建立起來的大學,其組織形式的建構與變化同知識和知識體系的發展密切相關。把知識系統與大學組織的歷史和社會特征綜合起來加以考察發現,從大學產生以來,隨著知識的專業化和綜合化兩種相反且相關的發展趨勢,知識組織在大學組織發展歷史中集中表現為“學系—學院”或“研究所—學部”和“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制度化;隨著各知識門類的社會屬性、學科等級性、知識分布的非均衡性和多元知識觀等方面的變化,大學組織的變化集中地表現為學科組織形式的相對地位、大學模式的主導地位、多種大學組織模式以及多元知識觀下教師學術行為之差異等。[7]總體上看,大學組織內部的文化環境、制度設計、組織結構、人員資源投入以及專業課程設置等是圍繞著探索、傳承和應用知識的需求變化而改變的。從大學產生以來,圍繞學術自治與學術自由的理性爭論貫穿了大學發展史,追求學術卓越始終是大學的理想,任何違背和抵觸學術發展的行為在大學組織文化中都顯得格格不入。

服務和引領社會發展的大學發展外部規律

從中世紀開始到現代社會,大學一直是社會系統中存在的一個組織機構。正如布魯貝克所說:“每一個較大規模的現代社會,無論它的政治、經濟或宗教制度是什么類型的,都需要建立一個機構來傳遞深奧的知識,分析、批判現存的知識,并探索新的學問領域?!盵8]這種來自外部的社會需要應該是大學產生的外部規律。隨著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現代高等教育與科學、技術、生產、社會生活等方面的關系變得日益密切,現代大學在社會生活中被賦予新的角色,成為地位重要、組織復雜、功能多樣、與社會其他子系統交互作用頻繁的“服務站”。[9]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大學發展的外部規律。

對基于中外大學發展的歷史進程考察,大學的發端與發展過程都體現了它與外部社會環境的互動。從古老的意大利大學在幾個世紀中致力于培養律師、醫生和公共政務官員的專業訓練中心,[10]到德國洪堡明確將科研作為高校重要職能的改革,再到美國威斯康星精神—強調大學直接為社會服務的發展過程,大學從“傳統大學”到“現代大學”再到“多元化巨型大學”演進,每一次都是大學通過服務社會推動自身發展的過程。正如李愛民所述:大學發展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文本”或模式,它從中世紀只具有教化功能的學術組織走向近代德國的“象牙塔”,直至發展成為美國模式的“社會服務站”, 都是大學自身生長與外部環境相適應的正常表現。[11] 當前,理論界和政府都比較認可的是,大學不但要服務社會需要,而且還要引領社會發展,“大學的明智變化—根據需求、事實和理想所作的變化。但大學不是風向標,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學應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盵12]這無疑進一步強調了大學“服務與引領社會發展”的外部規律性。

從組織社會學角度看,在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任何社會組織的發展變革總是表現出保守和被動變革的特征,尤其是具有長期歷史傳統、崇尚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大學表現得尤為突出。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大學主動順應和預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制度等環境變化,積極推進自身的發展和變革,這是大學發展外部規律的重要特征。近現代大學發展的歷史表明:一所大學與其社會環境結合得越緊密,為社會作出的貢獻越大,其生存和發展的狀況就會越好。從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來看,杰出大學總是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例如: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學的快速發展,歸功于南北戰爭之后,適應了美國社會正在由松散的農村組織向城市化方向轉變,其辦學理念由宗教性的學科重心轉到與現實社會相關的法學、醫學、商學等學科,新建了文理學院和研究生院。麻省理工學院(MIT)在三個不同時期的發展理念推動了學院的三次飛躍。大蕭條時期,適應了美國工業發展對工程教育的新需要,成立了理學院和研究生院,使MIT成為理工結合的研究型大學,并為其后承擔美國在二戰中的重大項目創造了契機,成為MIT起飛的關鍵;1948年創辦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20世紀80年代提出“大工程教育”的新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集成知識、系統方法和工程實踐的工程師,使MIT由此引領世界工程教育發展潮流。

從大學發展規律的總體上看,以學術本位調節各種發展因素及其關系的規律是基本規律,是保證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和大學質量的關鍵,而引領和服務社會發展是中外大學發展歷史證明了的重要外部規律,尤其是現代大學的發展更應當遵循這一規律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學術本位與服務、引領社會相結合,才能避免在服務社會過程中迷失大學理想,以及避免在堅守學術本位中封閉僵化。

對一般本科高校發展的啟示

當今大學確是一個肩負多項職能的,以學術傳承、創新和應用為核心活動內容的復雜社會組織。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項職能方面履行得好不好,成為衡量大學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的標準。履行職能能力強,在學術傳承、創新與應用方面協調發展,成果豐富的大學是高水平大學;在某一方面強的大學是特色大學。當前,我們面臨一般本科高校發展同質化,以及高校分類改革、地方高校轉型等一系列問題,從大學發展規律角度思考一般本科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大學發展注重歷史積淀,不可急功近利

除類似于英國沃里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辦學歷史較短的極少數成功大學以外,世界一流大學的形成都經過了長期的辦學歷史、文化積淀。大學發展的歷史過程是一個學術積累、文化培育的過程,所以一般大學發展不能急于求成。中國現代大學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了,辦學歷史長的大學大多是高水平大學,它們在文化環境、師資隊伍、社會聲譽、學術地位、制度機制等方面已經積淀豐富、實力較強,在當前社會軟硬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中國近30年新成立的一般本科高校很難與之競爭。

2.大學組織的復雜性決定了一般院校更應明確其使命和發展目標

大學組織的學術本質決定了大學表現為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組織。其復雜性既表現在目標具有更大的模糊性和多樣性,服務對象的日益復雜性和矛盾性,以及各種技術和技能生產和運用的錯綜復雜性,又表現在隨著社會系統發展形勢和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極易發生的復雜多變性。復雜就意味著選擇,相較而言,一般本科高校相比高水平大學更容易選擇,這種選擇首先是大學自身發展的使命與目標,即我們常說的“建設什么樣的大學”以及“如何建設這樣的大學”兩個問題;其次是圍繞目標展開的組織和制度選擇,也就是選擇實現組織發展目標的途徑,該過程涉及組織的調整和重組,最后則是實現組織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從目標選擇直到最后的組織文化發展或轉型,整個過程是大學從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的正向躍遷(發展)。

3. 堅守教學核心,協調推進三大職能的履行

現代大學雖已成為具有多種功能的“多元巨型大學”,但人才培養自始至終都是大學的首要任務和根本職能。一般本科高校的發展科學大多基于人才培養起步,在發展過程中,既不能不發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也不能在做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時忽視和降低了人才培養質量。高校要在堅守和不斷完善教學這一核心職能的基礎上,在服務于人才培養的組織架構基本取向上,通過組織、制度的調整逐步推進和協調科研和服務兩項職能。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組織目標與使命決定了組織結構特征,一般本科高校的組織結構與高水平大學是完全不同的?!耙粋€可以為科研提供最有效支撐的大學組織結構,將完全不同于另一個密切關注本科生教育的組織結構”。[13]另外,一般本科高校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處理教學與研究的關系問題,這方面比高水平大學絲毫不輕松。所以,要從原初開始處理好這一關系,從組織、制度方面推進研究反哺教學和“教學與研究一體化”,努力實現懷特海所說:大學之所以存在不在于其傳授給學生知識,也不在于其提供給教師研究機會,而在于其在“富于想象”地探討學問中把年輕人和老一輩人聯合起來,由積極的想象所產生的激動氣氛轉化為知識。[14]

4. 服務與引領社會是一般本科高??焖侔l展的重要途徑

中外大學發展歷史已經證明:大學要快速發展就要積極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解決社會生產實際問題。在這方面,一般本科高校比高水平大學更少束縛。尤其是在當前,國家正處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和戰略機遇期,而一般本科高??释l展的愿望也都很強烈,這是一般本科高校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

5. 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強化學術權力

大學發展到今天,強調組織目標的準確性、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以及組織行為的合理性等理性組織的特征越來越明顯。所以,要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科學設計和調整大學內部交織著的學術權力、行政權力、民主權力及其關系,匯聚各方面力量有效保障組織目標的實現。在大學組織的各種權力當中,“大學組織的管理領域更多地運用科層機制進行協調和控制,而在學術領域則主要不是科層機制發揮作用”[15],因為“除了知識創造者群體本身之外,沒有他人真正有能力去評價一個學者的研究成果?!盵16]由于我國大學組織制度中長期忽視學術權力,所以一般本科高校要更加注重培育和構建它。在學術權力的構建中,正如布魯貝克所說,學者團體的所有成員是相互平等的關系,“無論是在學院還是在系里,原則都是‘一人一票,沒有任何例外,即使是院長或者是主席”;即使對于學生,也應實行民主參與,尤其是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事務更應該重視學生的訴求??傊?,大學“它的職責不是行政管理,而是發現、發表和講授高深學問。它的管理不是根據人數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而是以知識為基礎?!彼?,大學組織整體上是一個民主的、共治的社會組織,意味著在組織和管理方面的民主哲學,“在任何情況下,更可取的辦法是通過說服作出決定,而不是靠權力或地位?!盵17]

總之,筆者相信大學發展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有線索可循的,本文的成果也在于此,但這個課題的確非常龐大和深奧,以本人的學識和能力難以透徹揭示其中奧妙,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學者予以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英]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騰大春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2][5][8][14][17][美]約翰·布魯貝克著.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30,2,13,14,36-45.

[3] 張應強.探索研究型大學發展規律,促進我國研究型大學建設—《中國研究型大學建設與發展》評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4] 伯頓·R.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6][12] [美]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著.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徐輝等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5-28,3.

[7]閻鳳橋.論知識與大學組織的歷史性和社會性[J].教育學報,2008(6).

[9]高寶立.在改革創新中豐富和彰顯大學精神[EB/OL].2012-11-29.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http://www.nies.net.cn/pzlm/pl_zt/zt4/201211/t20121129_307253.html.

[10][加]約翰·范德格拉夫等編著.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比較[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7.

[11] 李愛民.生而長之: 對大學發展的哲學反思[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4).

[13] Robert Birnbaum. How Colleges Works[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Inc. Publishes,1988:12.

[15] 金頂兵,閔維方.論大學組織的分化與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16] 張維迎.大學的邏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5.

(作者單位: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發展規劃處)

[責任編輯:于 洋]

猜你喜歡
發展途徑
淺析廣西瑤族文化創意工藝品的發展途徑
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
我國內陸地區口岸發展現狀、成效與途徑
新媒體時代我國動畫發展途徑探究
少林武術發展途徑及建議
探析校園體育文化發展途徑
農民發展致富途徑
貴州布依儺戲傳承發展研究
產學研相結合:新建本科院校發展途徑探微
新常態下推進國有煤礦企業團青工作發展的途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