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影響下的學習變革與發展

2015-11-02 01:04張妍張彥通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10期
關鍵詞:學習信息技術教育

張妍+張彥通

摘 要: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字化學習為實現學習型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重點討論我國信息技術影響下的學習變革和如何發展,并從完善優質資源公建共享機制,實現學習資源定制化發展;建立數字化學習共同體,推動協同學習合作化發展;構建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系統,促進學生學習自主化發展三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學習

以信息技術為樞紐的數字信息化形式是當前世界經濟轉型的典型表現,在信息技術沖擊下,“未來的社會將逐步向扁平化演進”[1],這種扁平化趨勢影響下的全球分散式信息,將會形成基礎設施。因此,未來“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理解當今全球性知識的基礎技能”[2]??梢?,以互聯網為支撐的產業革命讓科技生產者處于創新人才鏈的源頭位置:具有豐富的知識構成、能夠自我獲取新興科技和探索未知能力的創新人才成為這個時代的領軍人物,這些人才是在互聯網上能夠靈活運用各種科技知識的綜合人才。

面對這樣的人才需求,在討論全球教育改革思潮時,有學者認為“之所以當前以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經濟理論日漸盛行,各國不約而同圍繞經濟展開激烈競爭,這都與新的信息技術發展密切相關,正是新的信息技術發展才使得‘產生知識、信息處理與溝通技術成為生產力的來源,對教育創新更是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更新了原來的模式”[3]。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帶來了個性化、智能化、定制化等新的學習理念,正是這種理念,也出現了新的學習方式。新的人才培養將以新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為手段而注重人們的學習能力發展。這不僅是順應社會的發展,而且也是滿足人類全面發展的需要。

信息技術影響下的學習變革

1.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傳輸過程,學生需在規定時間內按照統一要求達到測試要求,學習路徑呈同質和線性發展趨勢。而今,信息技術讓知識以網狀化狀態進行傳播和應用,具有強烈的時效性和前沿性。這些碎片化的知識點來源于人們任意時間的意義表達,學習者用多元化思維來思考。學習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時間更趨個性化,真正實現了“以人為本”,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創造了跨越時空的扁平化交互式教育平臺,消除了全世界人們之間的距離。新的學習結構由傳統金字塔型轉變為分散網絡型,它們圍繞即興的目標進行隨時信息交流,使教育與世界交融。從這種意義上說,信息技術體現了為任何人、任何時間和地點的人類需求而提供服務的價值取向,這種跨越為全球化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诓煌I域新技術的個體組合所形成的交互平臺也見證了人們通過互聯網形成了交叉知識鏈接的協同學習結構。

2.學習地點

顯然,新形勢下的學習方式已從教室延伸到了對全球領域橫向體驗的共同學習環境中,提升了個人對全球變化的分布式體驗。從課內到課外、從學校到家庭、從國內到國外,使傳統面對面師生討論實現了可擴展和可選擇的大教育狀態,突破了師生間傳統的主從關系,對學習具有深遠意義。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讓移動學習、微學習、泛在學習等一系列數字化學習不斷涌現,成為人們按照自身需求創造出來的人為社會系統,開啟了教育的多種渠道。這些渠道使人們之間的同步與異步交流得以實現,不斷消除著人們與教育環境的距離,“刺激了教育者去拓展新的學習環境設計”[4],使得“時時、處處、人人皆學”成為現實,從根本上營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學習環境。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所具有的智能化、快捷化、超鏈化等特征使學習者感同身受著客觀世界的一切變化過程,為人們提供了 “技術、環境與人”相互協調的教育生活空間,使人的生命本質在教育生活中得以彰顯。

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實表明:教育的終點就是要回歸生活,馬克思曾指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5],教育的本質就是人的生命實踐。從這種意義上說,信息技術讓教育環境獲得了工具性、生活性和文化性的多重詮釋,使信息技術擁有了人類和社會的生命和文化等多種價值取向,貼近了生活,也走向了更加具體的生命實踐,使生活和學習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高度智能的信息化學習生態環境。

3.學習課程

基于此,我國《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以下簡稱為《綱要》)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形成學習型社會,建設有效共享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和公共服務平臺”。2013年7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2所“985工程”高校共同攜手打造“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目的是要推進大規模的在線教育[6]。與此同時,“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中心希望推動優質教育資源開放共享,更好地服務國家人力資源強國戰略??梢?,信息化的學習模式大幅度沖擊了人才的地域限制,新的扁平式合作學習時代到來,分布式合作形成了全球學習的大環境。實現全世界范圍內學習、知識與能力共享從整體上影響著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進程。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需求與世界產業變革快速發展的交匯點,歷史的機遇要求我們有必要緊緊圍繞信息技術與學習變革這兩個命題,構建基于數字化的學習格局,盡快推動教育模式的完善與發展。

信息技術影響下的學習發展

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字化學習為實現學習型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信息技術影響下的學習該如何發展,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1.完善優質資源公建共享機制,實現學習資源定制化發展

傳統生產方式是大規模標準化機器生產,而新的生產方式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制方式,即根據消費者需要提供參與式生產,以滿足個體需求。因此,為廣大學習者提供學習服務就需要大量優質的教育資源發揮作用與共享。以英國為例,英聯邦學習共同體(COL)負責國內各大學質檢課程共享,COL提出了在全球管理體系中各國政府互相合作的想法,其目標是創建一個信息技術平臺來共享資源和技術,使國內任何地區都能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也明確提出要“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討論式、參與式教育與學習,倡導互聯網協作學習提高信息化教學和學習水平。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申請指南中也明確提出了“信息化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的課題,并說明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務就是應進一步有效整合優質教育資源,讓教育平等,讓各種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向更廣泛地區輻射。當前,國內教育信息化現狀顯示:雖然首批上線的120門中國大學課程實現了互聯網的教育資源共享,且全部是在國家精品課程基礎上修改而成的,講授者中不乏兩院院士、國家教學名師。但大部分地區優質資源匱乏不能及時共享,各級各類教育部門協調能力都還不夠。信息化對教育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促進教育均衡和優質化,僅就這兩點,信息化目前還遠未發揮出其應發揮的作用。沒有資源共享,現代化教育就是“無本之木”,只有通過共享才能促進知識結構的跨學科構建以及學術創新環境的形成。

2.建立數字化學習共同體,推動協同學習合作化發展

當前,新能源機制以分布全球的可再生資源為基礎,這些資源由智能互聯網的分配來實現資源的分布式發展。這種基于分布式的合作機制提供了新的組織模式,使當前產業實現了有效的平均分配。由此可見,互聯網已不再是作為信息儲存與傳輸的孤立單元,而是以集成化形式更多體現為在線服務。分布式信息形成了基礎設施,“人類不再是生存狀態中的‘個人,而是合作化生活里的‘同感人”?!叭藗冺毦邆淅斫猱斀袢蛑R與技能,學會與來自不同地方的人高效合作”。顯然,分散合作式已傾向于全球化,正悄然改變傳統“以學校為中心”的模式,從“科層制”向“扁平團隊化”發展。 面對此局勢,新的學習結構由傳統金字塔型轉變為分散網絡型,它們圍繞目標進行信息交流,使教育真正與世界交融。從這種意義上說,在以信息共享為核心的知識經濟狀態下,體現了為任何人、任何時間提供服務的價值取向。這種分布式信息將形成基礎設施,使人類在個體差異基礎上能夠強烈意識到彼此相互依賴的客觀必然性,為全球化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谛畔⒓夹g不同領域的個體組合所形成的交互式資源平臺,見證了各領域間的關系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已變得密不可分,形成了交叉式知識鏈接為主導的全球互聯網協同學習結構。根據“分布認知論”,學習是參與社會實踐共同體的過程,是學習者在實踐共同體中承擔某種角色參與共同行為的生成過程。學習者由信息和技術相互作用達成個體協調發展與群體的有序互動,真正實現了建構主義所強調的學習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通過人際間協作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诨ヂ摼W的協同學習所追求的個體與集體知識的共享與加工對最終匯聚于集體智能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學習資源還相對有限,“知識創造的場所數量大大增加,不再僅有大學,還有非大學機構、研究中心、政府、企業實驗室等共同參與。它們之間是一種功能性溝通網絡關系,他們之間的聯系方式是多樣的、非正式的”。[7]可見,個體學習作為核心越發不可能,多元組合已成為教育彌散的中心。因此,教育只有從教室延伸到對全球領域橫向體驗的共同學習環境中,才能提升學生對全球變化的分布體驗和參與合作。當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互聯網上實時進入同一領域時,學習就會自然地成為延伸至全球的橫向體驗,這種在分布狀態下進行的學習和協同合作,就會成為全球教育的網絡鏈接,形成覆蓋世界體系的互聯網絡,也將會成為全球、全區域、全國等可運作的先進的教學基礎設施。

3.構建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系統,促進學生學習自主化發展

知識全球化要求學習者更加自覺、獨立,需要學習者擁有自己的學習空間,對“學什么”和“怎么學”作出決策,這種自主學習是新時代最為關鍵的技能。當前,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制方式主要是根據消費者需要滿足個性化需求?!毒V要》強調“為每個人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就教育目的而言,與當前經濟轉型相適應的自主創新能力才是最需要的信息化綜合能力,目的是把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人類價值緊密結合。因此,自主創新是我國一直以來中長期發展的主要戰略性舉措。

正如有學者曾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自主化的自我發展之路”[8]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存在唯一標準,而是依據自身的經驗自主構建知識的結構,這也成為學生與互聯網交互系統中的一個關鍵性主體。這樣,終身學習的本質功能就會通過學生的自主性得以體現,使學生成為產業界的原動力。因為學習型社會的本質就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社會,個性化就是具備基本學習能力、創新并參與終身學習的核心元素。美國一些公立學校已經開始實施學生自我學習活動,而我國自21 世紀以來,也一直在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研究性學習項目,用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F在已開始的MOOCS的個性化學習系統,其基本思想就非常符合互聯網終身學習需求,對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有效地將學習者能力、需求和個性差異等加以結合,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

以現代信息傳輸技術為主的互聯網順應了社會的發展,為學生的個人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既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形成了信息高速公路,也推動了教育的公平進程。從這種意義上說,它以易傳輸、易創造的優勢,為教育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自然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它重新定義了信息時代的知識彌散,彰顯了學習在知識傳播上的內在追求,實現了為所有人提供學習機會的社會理想。

參考文獻:

[1]大數據時代來臨,何為大數據?[EB/OL].[2012-05-12]http://datacenter.ctocio.com.cn /464/12331964.shtml.

[2]Reimer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on the goals of Universal basic and secondary educa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9:183-200.

[3]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33-39.

[4]Jonassen,D.H&Land.M.S.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Z].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2.

[5]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65.

[6]edx.Schools,dx.Schools[EB/OL].[2013-08-10]https://www.edx.org/schools.

[7]邁克爾·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知識生產的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

[8]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張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張彥通,國務院參事室)

[責任編輯:卜 ?珺]

猜你喜歡
學習信息技術教育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思考
巧學信息技術課程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式學習教改實踐
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試論在高?!爱a、學、研”中發展現代傳統手工藝文化
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
家庭習得環境對初中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研究
創設探索情境,讓學生在“探”中“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