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時代的角度看待服飾從未來的高度認識傳統

2015-11-02 01:06劉元風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10期

劉元風

摘 要:2014年11月,第21屆APEC會議在中國北京召開。作為APEC領導人服裝的“新中裝”的呈現,對外彰顯了大國形象,對內吸引了人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復興的中國需要文化標識、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在當代民族服飾文化發展中,要大力發揮高校的文化傳承創新職能和引領作用。

關鍵詞:APEC服裝;民族服飾文化;文化傳承與創新

2014年11月,我國作為東道主的第21屆APEC會議在北京召開。北京服裝學院承擔了本次APEC會議領導人服裝的組織和設計制作工作。在北京市委的直接領導下,學校與全國服裝企業和頂尖設計師通力合作,經過一年多的緊張工作,最終給全國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服裝工作在會議期間得到中央領導和各國元首的普遍認可,也得到我國社會各界的良好反響。應該說,作為APEC領導人服裝的“新中裝”的呈現,對于在新時期世界舞臺上中國新形象的展示,對于中華文化新時期的對內凝聚和對外輻射傳播,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學校能在這一重要工作中擔負主要責任,既是學校對自我辦學能力的一次重大檢驗,又值得進一步總結經驗,并將這些經驗與今后學校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學校辦學工作的新促動,事業發展的新動力,為未來服務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做更多的工作、貢獻更大的力量。

從APEC領導人服裝的歷史,認識民族文化傳播的意義

APEC領導人服裝的概念,特指每屆APEC會議東道主為與會各國元首提供特別制作的當地傳統服裝或能代表當地特色的服裝。這一做法從1993年會議開始延續至今,成為APEC傳統。這一做法,既是表達與會國相互尊重傳統、國與國之間相互欣賞和接納的當代國際外交禮儀,又是各國在國際交往中展示自我形象、標識自有傳統、傳播民族文化、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的重要和難得的機會。第21屆APEC會議,是當代中國展示自我、傳播文化、營造形象的良好契機。這既是會議領導人服裝工作受到黨中央、北京市重視的原因,也是對APEC服裝設計制作工作的一個基本要求。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服裝工作團隊對服裝作為文化顯性標識的呈現特點,作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在設計思想上,做到了從時代的角度去看待服裝設計,從未來的高度去認識民族傳統,展示傳播民族文化,實現文化的張力與價值。

1.在設計思想上,體現了時代和傳統的結合

第21屆APEC會議領導人服裝設計的指導思想,首先就體現出對 “現代與傳統”的準確把握。立足時代和國際主題,凝練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設計主題。立足現代與傳統結合,提出了“服裝設計的共識”,即設計要兼容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造型要簡潔大方、和平包容,款式要古為今用、東西交融,面料要因時制宜、保暖舒適,以及紋樣要力求簡明,色彩要整體和諧,工藝要精湛獨特,效果要彰顯領袖氣質等。如此,代表當代中國時尚文化和服裝工藝的領導人服裝設計制作,做到了既凸顯中華傳統文化,又尊重國際文化;既有中國風,又有新時尚;既服務會議,又著眼未來引領東方服飾文化的復興和發展。設計完成的服裝,做到了有時代感、時尚感,體現出當代中國的能力和水平。

2.在服裝制作上,展示服裝科學和工藝水平

在歷史上,以中國為中心開辟了世界的海陸“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的進程作出了極大貢獻。本次APEC服裝從面料到輔料最大限度地采用絲綢織造,采用作為中國傳統服飾代表符號的絲綢面料制作服裝,既是本次APEC服裝設計制作對于中國服飾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當代中國織造工藝學科水平的呈現和傳統服裝文化的傳播,展示出中國服飾科學和生產的科技能力。同時,在面料選擇和工藝制作中,運用了傳統民族服飾經典材料和工藝的搶救、挖掘成果,采用了定織定染、定位織造、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面料。在成衣制作中,注重服裝的舒適度和著裝效果,突出科技含量,體現中國服裝產業對于技術、人體工學的應用和能力。

3.在設計表達上,重視了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和發展

在服裝的設計和風格上充分考慮到對傳統的保護、繼承、創新、彰顯的要求。例如:導入了宋錦、漳緞等工藝,海水江崖、提花萬字紋等傳統服裝元素。服裝色彩選擇上的溫文爾雅、優雅華貴,則表達了具有儒家傳統的東方服飾色彩文化傳統。立領、對開襟、連肩袖等傳統服飾結構,旗袍等服飾款式,以及最后設計完成的“新中裝”概念的提出等,體現出對于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表達出通過服飾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熱忱和自覺,及以此牽連和喚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切期待。從效果呈現上,達到了展示民族文化和文化自信的預期效果。

復興的中國需要文化標識、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

本次APEC服裝成為被譽為“衣冠王國”的中華文明的一次良好展示,對外彰顯了大國形象,對內吸引了人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黨和國家對APEC服裝的高要求,和人民對服裝的熱切關注與評價,給予了我們兩個方面的啟示:一是發展的中國需要彰顯成就和形象,復興的中國需要文化創新,強大的中國需要文化凝聚力;二是服裝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重要顯性文化標識,反映著民族的歷史和傳統,體現出文化核心競爭力和文化張力。

1.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文化的獨特始終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族群的重要特質。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綿延傳承,構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生命力的文明內核。近代以來,中華文明面對西方殖民和帝國文化入侵的挑戰,一百年間向著現代化發展邁出了艱辛而有力的步伐,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當代中國的共同夢想。經過新中國的建設、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取得了空前的進步和成就。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日益需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再一次彰顯中華文明的優秀品質和傳統,喚醒人民的文化記憶,凝聚民族的文化標識。

2.發展的中國需要文化共識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中國正逐步成為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心。但從發展的階段來說,我國也進入充滿矛盾和經濟風險的“新常態”時期,表現在居民收入的差距加大、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環境問題的增多、腐敗形勢的嚴峻等。研究表明: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國家從不發達向發達國家轉變的過程中,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平穩轉型,是社會繼續進步和成長的必要前提。由于文化在社會的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影響,所以新時期中國更需要強大而廣泛的文化共識以增強社會凝聚力。而這一文化共識,必須建立在對民族傳統的繼承、發揚和創新的基礎之上。

3.強大的中國需要文化創新的引領能力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進程如大河奔流不息。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國是東方乃至世界的文明中心和文化中心。在當代,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中國正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高度認可的負責任大國。強大的中國展示民族文化、顯示文化創造力,發揮應有的文化影響和引領能力,是國際社會和平發展的客觀必然。

4.服裝具有不可替代的顯性文化特征和文明標識價值

服裝非小道。服裝不僅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一種對社會行為起規范作用的文化符號。這一點,具有五千年文明和高度政治智慧的中華文化早已有深刻的認識。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服制輔佑國家治理、引領禮儀風范,服裝關乎世道人心、族群凝聚和文脈延續。服裝對于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歷來關系重大,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最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顯性表達。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充分利用現代服裝設計和時尚文化創新,重視對于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研究、整理,推進作為文化標識的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傳播和創新。

在當代民族服飾文化發展中,要大力發揮高校的文化傳承創新職能和引領作用

本次APEC會議以“新中裝”命名的服裝設計,得到黨中央和北京市領導的高度認可。按照上級規劃,將繼續發揮政府、行業、高校、企業、設計師的協同作用,大力推進新的中國時尚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成風成俗”,在社會各界形成中式服裝的時尚潮流,使中華服飾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成為時尚,喚醒民族文化記憶,提高文化共識和凝聚力,增強文化自信心。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高度重視的一個環節,就是充分發揮高校的作用,只有通過將民族服飾文化保護、傳承、研究等貫徹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承創新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實現這一任務。

1.要明確政府、高校、社會力量三方面在推進服飾文化發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一般來說,政府、高校、社會力量作為推進服飾文化發展的三個不同層面存在,具有各自的職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政府作為文化促進部門,是通過政策引導和重大文化工程,作為引領服飾文化發展的有效驅動力。社會各界的參與,包括專業行業、研究機構、企業和專家的廣泛參與,是喚醒文化傳統元素和文化共識的基礎和保障。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認識和發揮高校在現代社會的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引領中的主導作用和引領性地位,創造條件促進高校在文化的發展中進行系統性的知識整理和創造,進行理論的研究和科技的創新,進行人才的培養和知識的傳播,進行文化的傳承和時尚的創新,并在此基礎上,促進文化建設既立足傳統和時代,又放眼世界和未來,在更高層次上取得新突破和新進步。

2.要從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推進服裝人才培養的改革和創新

一是要充分認識我國當代、未來高層次人才培養對于民族文化的基礎認知和基礎性素質要求,并因此改革和探索具有深厚傳統文化素養的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在教育教學中要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改革,逐步實現和養成人才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認知和熱愛;三是積極改革人才培養體系和課程體系,在教育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科專業,設置民族歷史文化、民族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踐習和傳承課程。在學生的素質培養中,將相應的傳統工藝、傳統文化內容納入專業課程培養體系;四是著力造就學生在各自專業領域中,能立足當代解讀傳統,主動發揚傳統,進而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去創新具有世界引領特質的新文化。在這方面,學校在近十年來重點凝聚在服裝、設計教育中實踐的“將現代設計與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辦學特色,已經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和基本特色。

3.要自覺加強服裝學科的科學研究和理論創新

知識的創新和理論的高度,決定著未來服裝學科發展和文化創造能力。高校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為基本職能,又以知識傳播和整理、文明保護和傳承、科學創造和文化創新為責任。因此,學校要積極立足自身的學科優勢和特色,結合學校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綜合服裝工藝、設計、文化、歷史、考古、民俗、科技、材料、國際交流等多方面的學科專業知識,深入推進服裝學科的理論研究,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東方特色和時代特點的服裝學科理論體系,在服裝理論研究中發揮引領性作用。

4.要積極參加輻射面廣的國家工程和重要社會服務、科學研究工作

學校未來的工作,在這方面還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優勢資源,發揮學校多年來在學科領域人才的優勢、學科交叉、理論互動的辦學特點,發揮博物館資源和傳習館等辦學資源的特殊作用,積極推進工藝美術大師引進工程等,加快提高科學研究、圍繞國家與社會重點文化建設和服裝科技創新的科學研究能力。更要總結本次APEC服裝工作經驗,逐步改革原來高校內部以校內力量為主體的科研體系,變為基于科學特點的、以內部為核心加強各界資源力量整合的、內外(與其他高校、政府、行業企業)結合的靈活實效的科研機制,尤其是逐步探索建立一種“融入融合”型的復合性、社會化、市場化的科研合作方式,實現以高校為主導、專業團隊專業優勢學科互補交叉、復合型科研合作模式,以提高科研創新實力和服務社會重大項目的能力。

5.要主動擔當文化傳承、文化創新和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責任

APEC服裝工作對中國服裝文化發展的新啟示是:在民族的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中,迫切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創新,也迫切需要對于當代世界文明的正確把握和對于傳統文化的堅守、傳承;對于中國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既要在人才培養中提出傳統文化的素養素質,在科學研究中的探索和整理,又要發揮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主動擔當文化傳承、文化創新和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責任,成為推進民族服飾文化的主力軍,成為新文化、新時尚的策源地,成為時代文化創造和時代風尚的引領者。

(作者系北京服裝學院校長)

[責任編輯:李藝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