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院校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探索

2015-11-02 01:22張艷清張旭平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10期
關鍵詞: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生

張艷清+張旭平

摘 要:醫學教育怎樣主動服務國家醫改和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增強醫學生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是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在教學內容方面,要突出衛生事業改革、生命敬畏的意識和傳統醫德等有特色的教學主題;在教學方法上,要發揮網絡課程的功能,豐富學習渠道和資源,教學效果方面體現為研究生職業理想的堅定和人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醫學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很好地概括了醫學的神圣性。這一原本與性命攸關的大問題,發展到今天又面臨著生物醫學技術快速發展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縱深推進而引起的社會、倫理、公平、健康、醫患關系等諸多問題,這無疑為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顯然,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醫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教學針對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怎樣在新形勢下的課程改革中積極探索突出特色、體現實效的教學模式,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統領醫學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需要精心設計,多渠道全方位整合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

設計特色主題,強化教學針對性

學校在研究生教學中,以國情和總布局為重點,把突出醫學特點的主題內容融入到相關教學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進”中,形成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例如:衛生體制改革主題、敬畏生命主題和傳統醫德主題,是重點融入且深受學生關注的主題。

1.衛生體制改革主題

醫學教育專業性強,醫學生的職業目標明確,職業理想比較清晰,就是他們入學時的誓詞中所說的“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因為他們直接面對的是人的生命與健康這些最根本的民生問題,“醫學教育要更加主動服務國家醫改和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民眾的健康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彼枷胝卫碚撜n以及相關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這一教育目標的主渠道。作為重大民生工程,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直接關系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命質量的提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新醫改堅持醫藥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病有所醫,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發展的道路。中國醫改政策是對醫學生實施理想信念教育、國情民情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良好契機。需要多渠道整合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結合醫學生素質培養要求豐富教育內容,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學生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以及社會現實問題聯系起來,幫助醫學生真正認識到立足國情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不斷增強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責任感,增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使命感,在對國史、國情的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強化對維護民眾健康的神圣使命的認識,以生物醫學技術發展前沿的倫理困境與道德選擇、歷史與現實中的醫德典范等具有針對性的主題,引起對職業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思考,從而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2.生命敬畏主題

敬畏生命主題教育,與醫學生維護民眾健康的使命感密切相關。當代生命科學的發展需要充分認識到人生命內涵的復雜性,把握生命的唯一性、整體性、有限性和超越性這些特性。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具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人只有認識和理解了生命的特殊性,才能學會去尊重和敬畏生命;生命具有整體性,人的生命是完整的存在,理性與情感、有限與無限、理想與現實、物性與神性等,都是生命體中的要素,把握了自然、精神和社會三個方面的規定,才是對生命的完整理解;作為時間性的存在,人的存在是有限的存在,任何一個生命都有一個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生命具有超越性。生命的本質處于不斷的生成和建構之中,生命永遠指向未來開放的可能性,生命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應該說,生命是一種不斷地追求自身超越和建構生命意義的有限性的存在。在醫學教育中,關注敬畏生命的理性精神,喚起當下被工具理性所遮蔽的價值理性和人道尊嚴的追求,在生命科技的發展與敬畏生命之間、在征服疾病與敬畏生命之間,區別技術層面與價值層面的關系,并保持必要的張力。

3.傳統醫德主題

傳統醫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主要建立在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基礎上,具有明顯的德性倫理特征,這恰恰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思想資源。傳統醫德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醫乃仁術”為特征的醫學價值觀和以“大醫精誠”為導向的職業價值觀,從生命的神圣性到濟世救人的崇高性,傳統醫德形成自律、慎獨、精誠、忠恕等規范要求和修養境界。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在歷史上不僅支撐著傳統醫學的發展和傳統醫德的完善,而且與今天醫學人才培養要求的“高尚的醫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豐富的人文素養”等目標高度的一致,對醫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促進其德性人格的形成和內在修養的提升。

這些內容的融入,可以用多種方式來完成,如相關內容的滲透,相關主題的討論,利用網絡課程提供視頻材料等。又如:必修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對重大理論和社會問題的認知水平和分析能力,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在國情和總布局的講授中,力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大學生頭腦,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時,提供體現特色的教學內容,如“解讀生死”“醫學人文精神”“大醫精誠”“生物醫學中哲學倫理學問題的思考”“醫學模式轉變與醫患關系”等,這些專題可以作為講授內容,也可以提供資料讓學生準備和討論,提供給研究生需要加強自學的主題資料和內容。

提供網絡資料,拓寬學習渠道

醫學源于對人的關懷。醫學院校在積極探討更好地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同時,進一步拓展教學渠道,挖掘教育資源,提供更加廣泛的學習空間,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系統性和開放性,多渠道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途徑。為了更好地配合新的課程教學,為研究生提供多渠道的學習平臺, 學校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和“自然辯證法概論”兩門課的網上課堂,提供豐富的網上學習資料,延伸課堂學習空間。內容包括教學大綱、教學過程有關的案例及分析、專家輔導資料、音像資料、閱讀資料、思考題等。為研究生提供的視頻資料庫,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并提交觀后感,教師通過介紹學生們的觀后感實現教學資源和教學信息的分享。精選的視頻資料都是與醫學研究生對醫學事業的使命感、醫學的人文關懷和職業精神的培養等密切相關的。

不改初心的醫學夢

在醫學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上,不可能回避廣為人們關注的醫患矛盾問題、醫療行業的執業環境問題等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因為很多研究生都在從事臨床工作,他們有直接的感受和切身的體會。教學的針對性也離不開這樣一個社會背景,思想政治理論課怎樣正確引導學生堅定自己的職業理想,把獻身祖國醫藥衛生事業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作為畢生的追求,培養精誠大醫的理想境界,是思政課教學的一項最基本的責任。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衛生事業的改革結合起來、把維護民眾健康的使命感這一人才培養目標與敬畏生命的主題結合起來、把高尚醫德的培養與傳統醫德的德性倫理精神結合起來,是與醫學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醫德要求、人文素養的要求、責任感的要求密切相關的幾大主題。在“醫學生的中國夢”交流論壇中,醫學研究生們“不改初心的醫學夢”,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內心產生的共鳴,也看到了希望和肩上的責任。

(作者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張 雯]

猜你喜歡
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生
醫學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必然邏輯、實踐探索及思考
新醫科背景下醫學院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實踐研究
伍小東研究生作品選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選登
沈銘存研究生作品選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藝術探究
基于綜合能力測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卷考試改革
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就業狀況及教育對策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