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際間的沖突與和解

2015-11-07 17:36葉克飛
同舟共進 2015年11期
關鍵詞:代際沖突子女

葉克飛

近年來,關于代際沖突的討論十分常見,在各種場合被觸發。國內的社交網站豆瓣網上,有一個以探討代際沖突聞名的小組“父母皆禍害”,聚集的人數已超過十萬。成員們立下的“組規”,旗幟鮮明而立場堅定:“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毙〗M討論里,除了個別控訴家庭暴力、人身侮辱等極端案例外,更普遍的是“親密關系中的傷害”,像侵犯隱私、強加于人、過度干預等。

相比父親節和母親節時一窩蜂式的“感恩”,提及代際沖突的話題顯得冷酷,但它也許比虛偽的“隔空感恩”有意義得多。

【變老的“紅衛兵一代”和他們的子女】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在《代溝》一書中指出:“整個世界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輕人和年老人隔著一條深溝在互相望著……因此,人們可以問:‘代溝在變窄嗎?代溝在彌合嗎?但是一條深深的、人工的溝壑是人類親手所挖,它發明了一種技術把四十年代中期以前成長起來的人與此后成長起來的人分開了;這樣的溝是不會彌合、不會變窄的?!爆敻覃愄剡x擇的分界點是20世紀40年代中期,即二戰結束時。在她看來,到60年代中期,二戰后出生的這一代人步入成年期后,無法彌合的代溝便出現了——它的標志是1964年美國各大學的暴亂,1968年法國的“五月風暴”,還有中國的“文革”。

按社會學觀點,代際沖突即代溝,指兩代人因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差異而結成的矛盾關系。代際沖突的激烈程度與時代的變革成正比,在社會進程推進相對緩慢的古代社會,因整體價值觀趨同,沖突普遍很小。比如中國古-代社會強調忠孝,強調包辦婚姻,偶爾出幾個反抗者也成了異端。在這種以長輩為絕對權威的體系中,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幾乎不可改變。另外,由于生產力低下,知識的獲取主要來自老一輩的經驗,而且人們生活半徑狹窄,人際關系基于血緣和地緣,基本是熟人社會,這些都使得代際關系相對穩定。

但在大變革時代,隨著文明的進步,代際沖突會變得日趨激烈;反過來,代際沖突也會推進文明前行。當然,如果存在強大的逆文明的外力干預,代際沖突也會導致文明倒退?!拔母铩本褪堑湫屠?,年輕的紅衛兵們借助體制的力量迅速打垮了上一輩,但那恰恰是黑暗的十年。

如今的代際沖突,主要集中在變老的紅衛兵一代和他們的子女之間。這兩代人,分別出生、成長、思想定型于1949年以降中國社會所經歷的、前后兩個不同的30年。

紅衛兵一代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在陷入集體狂熱的時代,“敬畏”缺失了,“匱乏”也隨之而來。大多數40后和50后都經歷過物質匱乏,農村出身的自不必說,城市出身的即使有嚴重城鄉剪刀差“庇佑”,即使大饑荒時期曾犧牲農村力保城市,但他們仍有饑餓的經歷。

對他們影響最深遠的還是教育的缺失。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始終占據主流,一種聲音一統天下,這也使得一些人習慣了“永遠正確”,難以容納不同聲音,也不懂得如何理性辯論。加上凡事上綱上線的熏陶,他們習慣用并不符合邏輯的武斷論調處理各種事情。也正因此,在涉及公共辯論時,常常出現底線一再下移的情形,比如扣帽子、談“動機論”,在子女教育和家庭關系處理上,這些特質都是極大障礙,甚至是制造代際沖突的因子。

探討代際沖突時,有個概念必須厘清,即“一代人影響時代的滯后性”。

本文提及的老人,多指40后和50后,即所謂“紅旗下一代”,這個說法遵循“文化世代”概念,以重大社會事件或歷史運動為代際劃分標記。所謂一代人,并非指這一代際中的所有人,只是指代際普遍性,是“具有共同社會經驗的人”,他們在行為習慣、思維模式、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我不否認在這個世代中,有人具有獨立性格、獨特思維,走不一樣的路,但代際的普遍性無法否定。

我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指改革開放前民風淳樸,社會主義亦取得了巨大成就,開放后則烏煙瘴氣,人們利欲熏心,世風日下,以此來論證40后、50后遠勝如今的80后、90后。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實則在邏輯上不堪一擊,因為它忽視了“一代人影響時代的滯后性”。

衡量一個時代,要看這個時代的社會主體。對社會主體的評價,則要回溯到他們的童年與少年時代。1949年到1976年之間,社會主體力量(即掌握話語權者)應是生于19世紀末以及20世紀前20年的一批人。改革開放30多年間,社會主體力量恰恰是在反右、“大躍進”和“文革”期間成長起來的40后與50后。一些社會亂象,其實可以在他們的啟蒙時期找到影子,比如在城市建設上追求宏大,大建高樓與廣場,破壞城市原有風貌甚至文物,審美水平低下,無疑有著“大躍進”時期的烙印;又比如貪腐,不但與當年便開始的特權特供一脈相承,也與這個年代的人經歷過嚴重物質匱乏,因而對物質貪婪有關。從這一點說,貪婪的官員與超市里不肯排隊、瘋搶打折雞蛋的大爺大媽其實同源,區別可能只是手中權力的多寡。至于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的批斗,捕風捉影的舉報,以及各種上綱上線,亦是如今那些暴戾之氣、復雜人際關系的根源。

【兩代人有愛卻不知如何去愛】

從普遍性上來說,40后和50后對孩子極為重視,幾乎傾注了所有的愛與精力,在物質上盡其所能。也正因此,面對下一代的質疑時,他們常常充滿委屈,認為自己付出了這么多,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回報。

這也可算是時代的悲哀,兩代人之間有愛卻不知如何去愛。對部分老一輩來說,因為他們經歷了太多時代悲劇和信仰破滅,又是被耽誤的一代,因此孩子成為他們唯一的信仰與希望。他們盡力為子女提供物質資源,窮怕了的他們也無比重視物質,甚至有些貪官的腐化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子女。但這種觀念并不代表正確的教育,也不代表代際和諧。

兩代人之間的另一個巨大沖突是人生觀的差異。在“叢林法則”中成長起來的老一輩人,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因此一些人對金錢、地位和鐵飯碗極為重視。他們對子女的教育也從這種理念出發,強調功利主義。功利主義的教育,具象呈現為人文教育的匱乏、美學教育的缺失。在我們的成長經歷中,常聽父母說這樣的話:“別看這些沒用的書,好好學習”——書被強行分為“有用”與“無用”,本身就是一種功利化思維。

功利主義本身也導致了對“前途”二字的固化,按部就班、走前人的路成了主流。如公務員熱,一方面有待遇、穩定等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客觀體現了思維的局限。老一輩習慣了立竿見影的好處,并將這種觀念灌輸給子女,也因此有了過多的操縱與干預,并且容不得子女不服從。說到底,這是一種深入內心的恐懼,是過往種種慘痛經歷造成的。加上他們一直生存在體制中,對身份、編制、保障等看得極重,因此往往將體制視為唯一出路。他們已習慣被國家安排,所以也熱衷安排孩子的生活。但對于年輕一代來說,他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盡管開放的程度還不夠,但人生選擇已明顯多于以往。然而他們的人生選擇往往被老一輩視為不夠現實,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沖突。

在種種干預下,不少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都變成了這種模式:父母以“為你好”的名義干涉子女生活,潛意識里不希望子女擁有獨立性,生怕子女成為與眾不同的異類。同時子女缺乏獨立性,也往往缺乏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又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同。其中的最大問題在于,“無私的父母之愛”如果以干預、包辦的方式進行,反而會變成巨大的傷害。

“逼婚”是家庭代際沖突中常見的一種,甚至成為逢年過節的保留話題。在這件事上,兩代人都自覺委屈。老一輩認為關心子女婚姻天經地義,而且在他們眼中,婚姻是穩定生活的一大保障;年輕一代則或者認為自己還年輕,一個人生活也很好,或者不愿將就,希望找到合適的。如果沖突僅限于此,還未算激烈,但“中國式逼婚”往往淪為一場道德綁架,客觀上激化了代際沖突。前兩年有個婚戀網站廣告,以老人重病為引子,“不趕緊結婚就是不孝”的道德綁架意味引來如潮抨擊。但可惜的是,在當下中國,這種道德綁架并不僅僅存在于廣告中,反而是許多老人的潛意識,“不結婚、不生孩子”與“不孝”之間被畫上等號。也正因此,許多年輕人發出了結婚“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老人”的哀嘆。

【割裂的社會際遇和文化觀念】

代際沖突何以如此激烈?在我看來,造成的原因很多,是大時代的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最終形成了這種局面。

首先,這是人類世界變化最為劇烈的幾十年。人類歷史曾經歷無數變革,但變革時間并非均勻分布,而是呈現加速度狀態。當人們迅速從工業社會進入網絡社會后,變革更為猛烈,資訊高度發達,各種平臺打破了過往的人際關系模式、經營模式、意見表達模式,眾多領域都出現了顛覆性變化。在這個時代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有著自己獲取資訊的方式,有著更獨立的思維,這使得他們出現了與上一代人截然不同的觀念,不僅僅中國如此,整個開放的世界都如此。

與40、50后相對的另一個世代——70后和80后,俗稱“改革開放一代”。這代人比較復雜,經歷過物質匱乏和上山下鄉的父母對他們極為呵護,享受了改革開放的各種好處,比如物質的極大豐富和資訊的高度發達,但同時因為所謂的“鐵飯碗”被打破,他們也面臨著比父輩更加激烈的人生和職業競爭。他們是深受全球消費文化影響的一代人,更具獨立性和多元化的價值觀,但又與社會的某些現實格格不入。

他們與父輩的社會際遇和文化觀念幾乎是割裂的,他們發現,父輩傳授給他們的傳統與經驗,許多難以適用于當下社會。年輕人面對著一個新世界,互聯網、知識經濟促成了新價值觀的出現,各種以往聞所未聞的新行業頻頻面世,老人們的經驗和思想在這種新價值觀面前顯得無所適從,已很難為年輕人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

伴隨經驗失效的,還有經濟變革。經濟變革在全世界導致了代際權力轉移,在中國尤其如此。在傳統社會尤其是中國傳統社會中,老年人是一家之主,也是經濟支柱,具有絕對權力和權威。但在日新月異的當下社會,許多老一代人失去了知識的更新能力,跟不上時代,權威地位也隨之失去。與此同時,年輕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超過老一代,優勢開始凸顯,他們在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方面完全可以不用依靠父輩和家庭的傳承和支持。這種獨立謀生家庭的出現,也使得代際關系出現疏遠。

【兩代人的和解之道】

既然代際沖突存在,那么尋求和解是應有之道。但問題是,如何和解?

談和解的文章很多,可惜多數都有和稀泥之嫌。比如我曾讀過一篇文章,非常有代表性,原文如下:“年輕人并不能體會老人的無力感。有些老人喜歡高空擲物,誰能看到他住在沒有電梯的高樓的無奈?有些老人喜歡在廣場跳舞,誰能體會到她選擇運動是因為遭遇了失眠的痛苦?有些老人被撞后變得蠻不講理,誰能體會到他隨之面臨的恐懼,所以迫切地想抓住一些更大的希望?”這段話實在讓人無語,其邏輯簡單來說就是“我苦惱我有理”,與當年的“我窮我光榮”是一個路子。

面對老人存在的問題,該糾正的還是要糾正。即使老人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很難更改,我們也有必要告訴社會,某些行為是錯的。和解的第二步是對話。根據我的了解,面對當下中國的代際沖突,很少有人采取對話態度。尤其是老人,往往認為自己應該無條件得到年輕人的尊重,如果是家庭間的代際沖突,更是認為子女不孝。但代際關系的最理想狀態本就應該是對話和交流,雖然因為知識結構和觀念差異,溝通并不容易,但能正視代際沖突的存在,就是一個好開始,也是內省的前提。老人們應該放下架子,打破“年輕人不靠譜”“年輕人是異類”的偏見,視對方為值得學習與合作的對象。年輕人也應該正視老人的優點,并理解老人的缺陷。

只有平等對話,才能有效消弭代際之間的沖突。

猜你喜歡
代際沖突子女
耶路撒冷爆發大規模沖突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三宜”“三不宜”化解師生沖突
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這里為什么叫1933?”——銅川“紅色基因”代際傳承
論人權的代際劃分
家族企業代際傳承中的權力過渡與績效影響
“鄰避沖突”的破解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