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家庭功能實現的影響分析

2015-11-28 23:41韓景愈金佩璇
山東青年 2015年9期
關鍵詞:家庭功能農業產業化社會工作

韓景愈 金佩璇

摘要: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在城市拉力與農村推力共同作用下,大量外出務工的現狀,無疑會阻滯農村家庭三大功能的正常履行,而由家庭功能運行缺失導致的各類社會問題必將成為整個社會共同承擔的“外部效應”?;诖?,本文在分析了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給家庭功能的實現帶來的弊益的基礎上,從社會支持理論及農村產業發展的視角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概略思路。

關鍵詞:家庭功能;社會化;社會支持理論;社會工作;農業產業化

一、 家庭基本功能概述

人類學認為家庭是親子所構成的生育群體,親子是它的結構,生育是它的功能。但必須注意的是在任何文化情境中,家庭總是賦有生育之外的功能。社會學研究認為家庭的功能除了綿延子嗣之外還體現為以下幾方面:生產功能、消費功能、贍養功能。但是家庭功能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的,決定家庭功能的社會需求和家庭本身的特性這兩個因素都在歷史地變化著。故結合各學科的解釋及當前的社會文化變遷,本文把家庭功能主要聚焦在經濟互助、情感陪伴與社會化三個方面。

1. 經濟互助功能。是指家庭成員之間有為彼此的生存、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的責任。比如父母撫養未成年子女,子女贍養年老體衰的父母,及夫妻雙方互相資助過程中付出的經濟成本皆為此功能的體現。這一功能是家庭為防御外界風險,傳承香火延續的基本保障,也是家庭作為社會基本的生產單位首當其沖的選擇。

2. 情感陪伴功能。是指家庭成員之間在每個人特定的生命周期內或在遭遇特殊事件時應給予彼此的精神慰藉。比如父母與幼小孩子間的親密互動,成年子女對年邁父母的噓寒問暖,當家庭成員面對挫折、不幸時能給予關懷、安慰、疏導,幫助其走出困境及其他精神層面的支持與互助都是該功能的現實表現。這一功能既是人作為“社會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家庭順應當前時代變遷的必然選擇。

3. 社會化功能。是指家庭環境及成員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及影響產生的結果。父母雙方營造的家庭氛圍,樹立的價值理念,展示的行為習慣,對情感和愛的表達等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未成年子女,并塑造他們的人格、行為系統、道德系統等決定一個人成年之后生活狀態的關鍵要素。這一功能既與傳統的教育功能有相似吻合之處,又比傳統教育更全面、更立體的體現了家庭對個人的型塑意義。

二、勞動力外出務工對家庭功能實現的助益與滯礙

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利有弊,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這一現象也不例外。從家庭功能實現的角度分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經濟互助功能的實現有極大幫助,但對情感陪伴功能及良好社會化功能的實現卻是弊大于利。

1. 對經濟互助功能的影響。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約4000元,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約8896元,收入增長速度為9.3%,其中外出務工收入增長13.9%。由數據可見,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農村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貢獻明顯,某種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家庭生存資源不足、發展資源乏力的制約。農民的住房條件、生活質量及對子女接受教育的態度都隨收入的提高而產生了變化。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帶來的經濟收益穩固了家庭的物質支撐,提高了家庭抵抗風險的能力,規避了部分因經濟因素導致的家庭破裂、失和問題。

2. 對情感陪伴功能的影響。情感陪伴是家庭成員之間產生信任、說服力及愛的源泉,是家庭內在的、隱性的聯系紐帶,是家庭文化建設的基礎。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必須讓渡出陪伴配偶、子女、父母的時間。經年累月的異地分隔的狀態,使得家庭成員間親密關系的構建失去契機。而這種親密關系的缺失必會衍生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留守婦女的生理需求問題、空巢老人的心理疾病問題等無疑都與這一功能的缺位有著直接關系。這些問題產生的結果不容小覷,既會瓦解家庭系統的良性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近年來發生的社會惡性事件已經一次又一次的向我們敲響了警鐘。

3. 對社會化功能的影響。家庭是個體出生后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社會環境,家庭的教育和影響對個人早期社會化甚至一生的社會化都具有重要意義。從家庭對個人社會化影響的幾個層面出發,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積極與消極影響各有呈現。首先,從家庭環境建設來看,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必然會與外部環境發生信息、觀念的交換,帶來生活方式、文化教養、行為規范等方面的改變,這些改變可能會為農村家庭注入一些民主的、科學的、正向的風氣,繼而提升家庭環境,對未成年子女產生良好的影響。其次,從感情與愛的培養來看,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無暇陪伴子女,子女無法接受父母的愛撫、安慰并失去這些活動伴隨的感情交流,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其感情的正常發展。個體對愛的理解、接受及給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父母的情感互動經驗,外出務工現象阻滯了家庭情感社會化功能的實現。再次,從父母的權威對子女的影響來看,因父母外出務工,子女在生活及心理上無法對父母產生依賴,父母也無法成為孩子心中全知全能的權威。故父母對子女進行的社會化指導,子女常常表現出抗拒,二者無法形成溝通默契,常引發各類家庭矛盾。

三、相關對策建議

家庭作為社會基本的構成單位,其功能的正常發揮既關乎個體人的健康成長,也關乎家庭自身的團結穩定,還關乎整個社會的良序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針對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而導致的農村家庭功能履行不暢的現狀,本文分別從社會支持理論的角度及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角度,提出以下解決問題的建議:

1. 社會支持理論認為,個體可以從其擁有的社會關系中獲得物質與精神的支持。所以,對那些農村立地條件比較差,無法在當地獲得工作及發展機會,必須外出務工的農民來講,其家庭功能實現過程中,因缺乏必要的家庭成員而造成的制約,則應由其他社會主體彌補。民間組織、基層政權組織、社區組織可以借鑒社會工作的一些科學理念和工作方法,把“助人自助”的專業價值及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實務方法引入到農村家庭功能恢復領域,并與民政工作系統分工、整合資源、密切合作共同構建社會支持系統,為每一個家庭制定個別化的、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以解決各類因家庭功能實現不足而導致的問題。

2. 對那些自然條件較好,自身資源稟賦豐富的農村地區可以通過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衍生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來為農村勞動力在當地創造價值增值的機會,把他們留在農村、留在家庭。這一舉措的實現離不開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支持,需要各級政府調整投資方向、健全金融市場,并通過加大對繼續教育、技術培訓等方式的投入來提升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存量,鼓勵農民開發本土的優勢資源尤其要重點扶持農村生態經濟產業發展,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政策及信貸等方面的便利,以此來縮小農村與城市的比較劣勢,打造農村自身的吸引力。如此一來,既解決了農村發展問題,也避免了因勞動力外出務工而引發的家庭功能無法實現產生的系列問題。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62-63.

[2] 鄭航生.社會學概論[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8-89.

[3]趙立新.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發展熱點問題研究[M]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163.

[4]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4)[K].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家庭功能農業產業化社會工作
南昌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苗族自治區農業產業化問題研究
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家庭功能相關分析
關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現狀及完善途徑
邛崍市農業產業化的問題與對策初探
社區退休老人的老有所為與社會工作介入
以社會工作視角解決四大國有控股銀行服務質量提高困境
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的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機制分析
初中生心理健康與其家庭功能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家庭功能、心理彈性與自我分化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