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扛鋤頭是誰?

2015-12-15 08:49
凈土慢生活 2015年5期
關鍵詞:南泉禪寺寺院

農禪既是中國古代佛教禪宗寺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也是禪宗僧侶所必修的一個“覺悟”法門。所謂“農禪一味”,也就是禪宗僧人自耕自食,自給自足,農作和禪悟并行不悖,世出世間渾然合一。

禪宗僧侶融禪于農、以農悟道的生活習慣和修行方式,促進了農禪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長期開墾荒地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農禪的最大特點。同時,具有一定規模的禪宗寺院的農業生產也對中國禪宗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并形成了“農禪并重”的文化傳統。

禪門清規立

叢林耕種興

佛教徒耕種農田在中國最早始于東晉。僧人釋道安(312-385年)初入釋門時即?!瓣褰浫胩?,因息就覽” 。

禪者很早即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系。南朝劉宋時來中國的罽賓國沙門曇摩蜜多(356-442年)不僅大弘禪業,譯出《禪秘要經》三卷等重要經文,而且“植柰千株,開園百畝”。當然,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禪宗農業”。

禪宗四祖道信(580-651年)和五祖弘忍(60年-675年)廣聚徒眾,隨著僧團人數的擴大,且禪寺又位于深山偏遠之處,若無農業生產而僅靠乞食和信眾的施舍顯然是難以為生的,這使禪宗的農業生產得以形成。

馬祖道一禪師(709年-788年)于唐大歷年間開叢林安禪侶,禪者從律寺中獨立出來而使禪宗農業以獨立的角色得到發展,既能得到社會和信眾的土地供養,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農業生產。

由于佛教強調眾生平等和不殺生命,認為農業生產勞動如鋤地等會傷害無數的地下生命而得無量罪孽,同時也為抑制物欲,因而佛教反對出家人“安置田宅,一切種植,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妒b律》《梵網經》等諸本戒律對此都嚴加禁止。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懷海禪師(720-814年)入百丈山(今江西省奉新縣)開山建寺、大揚禪風,折衷大小乘戒律而制“禪苑清規”?!岸U門規式”的制定和實施使禪宗農業建立在如法的基礎之上。在清規中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號,并成為禪者的生活信念和行為方式,使禪者的農業耕種建立在符合戒律和倫理的詮釋之上:

問:斬草伐木,掘地墾土,為有罪報相否?

師云:不得定言有罪,亦不得定言無罪。有罪無罪,事在當人。若貪染一切有無等法,有取舍心在,透三句不過,此人定言有罪。若透三句外,心如虛空,亦莫作虛空想,此人定言無罪。

又云:罪若作了,道不見有罪,無有是處。若不作罪,道有罪,亦無有是處。如律中本迷煞人及轉相煞,尚不得煞罪。何況禪宗下相承,心如虛空,不停留一物,亦無虛空相,將罪何處安著?

禪宗生產、生活方式的演變決定了僧團倫理觀念的演變,而“百丈清規”正是這一演變的結晶?!耙蝗詹蛔饕蝗詹皇场钡囊饬x在于它從宗教倫理和善惡的本質意義上肯定了勞動的道德性和合律性,也是對中國文化傳統中重視勞動、反對乞食和不勞而獲的融合。正所謂“墾土誅茅、運薪汲水、豎拳豎指之類皆自性天真之道用也”。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每一個僧尼都要參加勞動和寺院建設,這即是禪門中的“普請”(俗稱“出坡”)的勞動原則,意思是普請大眾,上下合力,共同勞動。其后禪門高僧如黃檗開田擇菜,溈山摘茶合醬,石霜篩米,云嚴作鞋,臨濟栽松鋤地,仰山牧牛開荒,洞山鋤茶園,雪峰斫槽蒸飯,云門擔米玄沙砍柴等等都是這種價值認同的具體表現。百丈開創的“禪苑清規”不久即行于全國,“天下禪宗,如風偃草?!?/p>

大規模的人力使用和大面積土地耕種,使得叢林經濟得以迅猛發展,其主要表現即是土地的大規模集中。與中國佛教其它宗派一樣,禪寺的土地來源有如下幾種:

一是“賞”或“賜”。憑借僧眾或寺院的社會威望以及傳統優勢從國家(皇室)那里得到賞賜,“賜田”是寺廟取得土地的一種主要方式。如隋晉王楊廣“欽敬禪林,降威為寺檀越,前后送戶七十有余,水硙及碾、上下六具永充基業,傳利于今”。在唐代,寺院還從國家那里依法得到一些土地,如唐代的均田法令規定,“凡道士給田三十畝,女冠二十畝,僧尼亦如之?!币话阏f來,南北朝時帝王的土地賞賜往往帶“莊”附之以民,顯示的是領主經濟形式,而唐以后則往往僅賜之以“田”,經濟性質則是雇傭勞動。

二是“施”或“捐”。從貴胄、富豪和信眾那里得到土地,一些較小規模的捐贈因積少成多也達到驚人的數量。禪者以其獨具特色的理論吸引了一大批世俗知識分子、名士和官宦。他們的資助或幫助也促成了世俗化、莊園化的禪宗農業或經濟。唐昭宗天佑四年(907年),撫州崇仁縣鄧進兄弟三人買地創普安禪院,并隨附良田三十頃。北宋太祖時,知雄州安守忠一次就施給廣慈禪院土地5770畝。南宋紹熙元年,直秘閣張镃舍自己府第及田地六千三百余畝為慈云禪寺。南宋時蔣山了明禪師住徑山時,受楊和王敬重,隨舍蘇州莊田于了明禪師,歲可收入達二萬斛。

三是“買”或“奪”。僧院通過自身的生產經營或從破產農民那里購買或兼并而得到土地。唐代普光禪師,利用勸募,購海埔地一千多畝,筑岸成田,年收入千斛。唐肅宗(756-761年)時,揚州六合縣靈居寺賢禪師就“置雞籠墅、肥地莊,山原連延,亙數十頃”。

四是禪者依其艱苦的勞動開荒墾田。盡管它也許不是叢林土地的主要來源,但卻是禪宗農業在整個“寺院經濟”中的根本特征。如南泉普愿禪師(748-834年)于貞元十一年入池陽南泉山,“堙(又作‘煙)谷刊木,以構禪宇;蓑笠飯牛,溷于牧童;斫山畬田,種食以饒”足不下南泉山長達三十年之久。憲宗元和(806-820年)末年,靈佑(771-853年)禪師奉其師懷海之命,至湖南溈山弘揚禪風,初時,“猿猱為伍,橡栗為食”,其后禪者師徒邊禪邊農,到咸通年間(860-874年),溈山禪林則為僧多而地廣,佃戶達千余家,還有七歲童子為其放牛。其他如安巖山華嚴院僧無盡,于寺院附近的蓬道奧山開辟廢田八百畝。象山蓬萊山壽圣禪院永凈法師,開山田三百畝,植松十萬余株。寧波天童寺開墾海埔地,歲收三千斛。這種開墾出的土地促進了禪林經濟的發展,使許多叢林具有了莊園經濟的規模。而且,一些著名禪寺的“常住田”的經營時間也很長,像弘忍的真慧寺莊(位于湖北黃梅縣五祖山)、惠能的寶林寺莊(位于廣東曲江縣曹溪山,或稱南華禪寺)從唐初一直到宋代,達幾百年。所以后世才有禪者言:“良田一片望無涯,曠古相傳佛祖家?!眅ndprint

禪者開荒墾地在唐以后仍然十分突出。北宋禪師圓璣(1021—1103年)“荷擔叢林,不知寒暑,墾荒地為良田;蒔松杉為美干,守一職,十年不易?!睓C簡堂住饒之管山時,“十七年火種刀耕,備嘗艱苦?!睙o明慧經(1548—1618年)禪師墾土掘地四十余年。明代無異元來(1575—1630年)禪師搬柴運水、墾土掘地“三二十年”?!疤煜旅缴级唷钡那疤峒词恰疤煜旅缴ǘ唷?,或者是“天下名山僧墾多”。宋時雪竇禪師之嗣湛庵曾結茅建寺于仙居方巖,清人潘耒在其《游仙居諸山記》中說其處“山頂寬廣,與臺郡城等。有田可耕,有池不涸,可以避世。如桃源、仇池在半空中也”。

唐經五代至兩宋是禪宗的輝煌時期,五家七宗(即溈仰、臨濟、曹洞、云門、法眼五宗和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之合稱)各競其說。據印順法師統計,在惠能其后的22個著名弟子中,除臨濟宗的義玄活動于北方,其他均在南方。他們主要分布在荊楚、湖湘、吳越和閩粵一帶。五代時吳越王錢镠(907-932年在位)皈依禪法,將江南教寺改為禪寺,于是江東禪剎興盛。加上兩宋時頻繁出現“革律為禪”也使包括律寺在內的諸宗寺廟成為禪寺,吳越之地日漸成為禪宗中心。禪宗經濟的發展也與之相應從荊楚、湖湘之地慢慢地集于吳越、蘇松地區。尤其是在中國南方江左,由于開發較晚,存有大量荒地,它們通過禪宗寺院的建立和發展而得以開發。

九世紀中葉后,以農業為主的江南禪林經濟發展迅速,禪宗田莊迅猛壯大,一些有著名禪師駐錫的禪院,土地及農業生產的規模十分驚人,出現了類似于世俗地主莊園的經營方式。如唐末義存(822-908年)在福州的雪峰莊,智孚在信州的鵝湖莊,道膺(835-902年)在洪州的麥莊等。荊州玉泉寺于北宋天禧(1017—1021年)末年更名為景德禪寺,其規模占地左右五里,前后十里。

南宋時,有著皇家寺院色彩的杭州壽圣禪寺,有山田地四千五百畝。顯然,禪宗經濟為此一階段“寺院經濟”的主要成分。雖然宋代禁止寺觀買賣土地,但禪寺叢林仍然得到朝廷豐厚的賜賞。

元代重喇嘛教,但是從禪僧的優裕生活仍可見禪林的農業興盛和經濟繁榮。元代臨濟宗懷信(1280-1357年)即自稱:“余九歲出家,于今過六十矣。至于逍遙廣廈,顧步芳陰,體安輕軟,身居閑逸。星光未旦十利之精饌已陳,日彩方中三德之珍羞總萃。不知耕獲之頓弊,不識鼎飪之劬勞?!嗲壹s計五十之年,朝中飲食,蓋費三百余碩矣;寒暑衣藥,蓋費二十余萬矣。爾其高門邃宇,碧砌丹楹,軒乘仆豎之流、機案床褥之類,所費又無涯矣?!?/p>

正因為宋元兩世禪宗農業的發展和寺莊的擴大,禪宗農業才從小規模的勞動形式發展成了規?;霓r業生產。作為現實的反映和要求,此時集成的各本“禪苑清規”對田林果蔬、佃戶勞動、錢米租息等設有專人進行嚴密的組織和管理:設有“園主”(“園頭”)負責栽種菜蔬、及時灌溉;設有“莊主”(“下院執事”)負責巡視田界修理莊舍,提督農務撫安莊佃;設有“值歲”負責坡務耕種、收租,兼管常住竹木管理;設有“知山”主管田地產業,使其界限分明以免爭訟,為此不少寺院都立有“常住田地碑”;設有“巡山”負責竹木茶筍的照管;設有“監收”負責錢糧糓米的出入租息;設有“庫子”司掌,主持出榜禁約,提點耕種、監管諸莊陂堰或山林茶筍抽長。從中也可看出,此時禪林農業使用有大量佃戶,所以需要專設人員和機構來管理租息的出入。

明代佛教高僧倡三教(儒、釋、道)合一、諸宗(禪、凈、教、戒)融合,但事實上凈土宗更為受歡迎,禪宗雖已顯疲憊,但其農業經濟仍然可觀。從明末南京的靈谷寺和開界寺兩大禪寺的年收入可見一斑。

把修行和農業勞動結合起來,“默耕田地,力鋤葛藤”“泥泥水水一年農”,不僅能砥礪心志,也是文化中的耕讀傳統在禪林中的體現。

早在道信和弘忍時,禪徒不僅通過勞動達到自給,同時也視運水搬柴無非佛事,舂米做飯正好參求,做到農禪并重。在一些禪宗燈錄中,諸如“看田回,上堂”或“師一日與僧觀稻次”之類的話經常見到。

農業生產和禪林在禪師的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禪師說“大眾盡心為常住開田,山僧盡心為大眾說禪”。也有那種聞知收入“四五百石麥,二三千石稻”而欣喜萬分的禪師。

一些禪師在耕作之余,還寫出詩文表達自己邊農邊禪、豐衣足食、自得其樂的心情:掘地倦來眠一覺,鋤頭當枕勝珊瑚……開畬墾地閑消遣,佛法身心半點無,蘿葡收來爛熟蒸,曬干香軟勝黃精。

相反,對于那種不諳農事的寺主,長老則嚴加斥責,如:祖問佛鑒:“舒州熟否?”對曰:“熟?!弊嬖唬骸疤绞旆??”對曰:“熟?!弊嬖唬骸爸T莊共收稻多少?”佛鑒籌慮間。祖正色厲聲曰:“汝濫為一寺之主,事無巨細悉要究心。常住歲計,一眾所系,汝猶罔知?!瓴凰汲W∥镏厝缟胶??”

禪者并不是僅僅把勞動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作為觸類見道、直指本心的修行方式,實質上即是從勞動中悟修行,以修行促勞動?!蹲嫣眉贰毒暗聜鳠翡洝贰段鍩魰返鹊浼粌H寫出了禪者田園生活的艱辛、純樸和快樂,還記載了禪者斗禪談玄之精彩,表現了他們從現實的勞動中悟到的禪修真諦。如唐朝布袋和尚著名的一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p>

正因為禪宗師徒把禪修與勞動相結合,所以禪門中也才流傳著如“溈山摘茶”和“廬陵米價”等與勞動有關的“公案”或“話頭”。

師(溈山)摘茶次,

謂仰山曰:終日摘茶,只聞子聲,

不見子形。仰撼茶樹。

師曰: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

仰曰:未審和尚如何? 師良久。

仰曰:和尚只得其體,不得其用。

師曰:放子三十棒。

仰曰:和尚棒某甲吃,某甲棒教誰吃?

師曰:放子三十棒。

白話:

有一次,靈佑禪師與仰山一道采茶。 靈佑對他說:endprint

整天采茶,只聽到你的‘聲音,卻沒有見到你的‘形身影?!?/p>

仰山于是用力搖了搖茶樹。 靈佑會意,

又說:“你僅得其‘用,末得其‘體?!?/p>

仰山回答:“不知師父要什么樣的根本?”靈佑半晌不語。

仰山說:“師父只得其 ‘體,而不知其‘用?!?/p>

靈佑隨即說道: “給你三十棒! ”

仰山卻說:“你的棒子我吃, 我的棒子又給誰吃呢?”

靈佑又說: “那我再給你三十棒?!?/p>

農禪風又興田間悟自心

如今,真正保留古代叢林家風的寺院已經屈指可數,并且有消隱殆盡之勢,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叢林寺院與社會各階層接觸日益密切,與世界宗教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其現代化、城市化、商品化、區域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就更進一步要求現代叢林要與世界接軌、與時代相應,同時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失自身特征,保持本有特色,才能繼續屹立于世界佛教之林。

對于現今叢林來說,“農”已經不僅限于耕田種地這一層意思,而是更多地參與寺院自給自養事務,在勞動中完成自給與實踐禪修。所以,“農禪”不僅僅是從事農業勞動和到禪堂打坐那么簡單,而是一種精神,就是把禪法融入于世間,在動中實踐和鞏固禪法。

用一誠大和尚的話叫

“農禪并重,重在自養和動中參禪”。

云居山真如禪寺

云居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山。云居山氣勢雄偉,林壑清幽。登上山頂,卻又是一番景色,這里群峰聳簇,中間是坦坦蕩蕩的小平原大壩子,遍布園林湖田,儼然似一大城郭,又宛如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又稱此地為蓮花城。在云居山頂的蓮花城內,有大片連綿不斷的竹林,在竹林的深處,掩映著一座盛名的禪宗圣地真如寺。

真如禪寺為佛教曹洞宗發祥地。唐代以來,香火繚繞,高僧輩出。白居易、蘇東坡、佛印等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詩作畫,目前,仍保留著摩崖石刻、唐代銅佛、康熙千僧鍋及200多座中外歷代高僧墓塔。

真如禪寺自唐道容禪師建寺以來,農禪并舉成為一貫家風,有禪宗“最勝道場”之譽,為海內外佛子所傾慕。真如禪寺實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農禪家風,凡歷50余代住持,個個身體力行,嚴守這一清規,全寺僧眾生活清苦,出坡(生產勞動)辛苦,卻總是那么法喜充滿,安詳自在。

唐百丈懷海禪師提倡農禪并舉,開創了農禪并重的傳統。

中國與印度的國情迥異,印度佛教的乞食制度在中國很難實行,僧眾一邊修行,一邊耕地自給,形成了農禪并舉的傳統。傳統叢林在經濟上做到了自給,主要從事農林生產,種植水稻、小麥、茶葉、林木等。

宋紹興年間法如禪師執掌云居山法席,在一次上堂說法時,將寺中農禪家風做了形象的描述:“且道十二時中,向甚么處安身立命,披蓑側立千峰外,引水澆蔬五老前?!泵魃褡谌f歷年間,諸緣洪斷和尚來山,率眾“墾劈荊棘,誅茅縛屋”,三年之內,砌起長達數百丈的“羅漢垣”。明崇禎年間,高僧觀衡(號顓愚)住持真如禪寺,清苦如淡,安貧如素,不事外緣,身親畚插,作七言古風《插田歌》。

虛云老和尚中興云居道場時,已是百二老人,仍“努力刀鋤耕耘”。他率領廣大寺僧耕云鋤霧,打地拋磚,參禪結七,講經傳戒,一派農禪景象,儼然百丈家風。云公曾寫詩曰:“毗耶缽獻當前供,田侶袈裟滿郊墟?!蹦莻€時候是很艱苦的,山上的幾千畝的山林,都是師父們一棵一棵栽下去的。寺院有一百多畝水田,還有一百多畝旱地、八九十畝茶葉,這些都是虛云老和尚帶領眾弟子們開墾出來的。當時搞基礎建設的時候,磚瓦都是師父們親自燒制的。師父們到山腳下挑糧食等上山,一天挑兩回,來回上山、下山要六十里路,非常艱苦。過午不食,還要勞動八九個小時,堅持上殿、過堂、坐香。

一誠老和尚1985年擔任住持以后,堅持農禪并重,冬參夏學的家風,就按照馬祖、百丈建立起來的清規,堅持虛云老和尚的家風,保持傳統,再發揚光大。在云居山,冬天的時候是冰天雪地,寒風凜凜,在那樣冷的時候,一誠老和尚每天三點半起床,在大雄寶殿外面拜佛以后,再進大雄寶殿,每天如此,五十年如一日。老和尚七十多歲的時候,還帶領大家一起去插秧,一起過堂,一起上早殿,每天還要打坐四支香,還要接待客人,出坡、采茶。

2005年秋,純聞大和尚晉升云居山真如禪寺新一任方丈。純聞大和尚諦觀云居山時節因緣,舉揚佛教正法,遮止商業俗風,不畏艱辛,標立新旨。

擬依三個般若思想振興云居宗風:

一、于山下慶云禪寺啟建禪修教學道場,依文字般若研習。

二、于趙州關外啟建云居山國際禪修院,依觀照般若熏修。

三、于真如禪寺禪堂繼承傳統規約,依實相般若實證。如理如法,利樂有緣。

數年來,農禪并重,冬參夏學,嚴凈毗尼,恪守清規,冬結禪七,三年授戒,家風不變。培養僧才,續佛慧命,恢復虛公創辦的佛學研究苑。

現代寺院的經濟主要依靠信徒捐贈、佛事和旅游收入,不再依賴農林生產,同時,在寸土寸金的現代社會,很多寺院失去了傳統叢林賴以生存的耕地和林地,農禪宗風蕩然無存。

真如禪寺一直保持著傳統古樸的農禪家風,寺院現有山林3600余畝,其中杉木林780畝,茅竹林610畝,黃山松220畝,折杉林40畝,茶葉100畝。此外,有水田140余畝,旱地近80畝,還有碾米房、炒茶房。農林生產如毛竹、水稻、蔬菜、茶葉、白果仍以自給為主,很少外售,機械化程度低,以糞肥、綠肥為主,不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

佛教修行講究動靜一如,靜中有了功夫,要在動中去磨練。上殿、過堂、坐香、出坡是真如禪寺的四大佛事,僧人在課誦坐禪之余,砍柴、種菜、燒火做飯,每年春季插秧、采茶、炒茶,秋季割稻、曬稻、收銀杏,冬季稻谷歸倉,大雪封山,安心打七參禪。適當的勞作可以放松身心,強健身心,培養勤勞、自立、慈悲、惜福的美德。在物欲橫流的塵世中,真如禪寺的農禪景象就是一片和諧、寧靜的凈土。道法自然,我們堅信,親近大自然的人更能體味到宇宙人生的真諦。endprint

現在在家人能接觸農耕的人越來越少了。農村人往往把農事當作謀生的手段,艱辛乏味,很難體會到那種“帶月荷鋤歸”的愜意,應當學會熱愛自己的職業,在農田中感悟大自然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默默宣流的因果、輪回、無常的真諦;城市人可以多親近大自然,體驗農事,真如禪寺每年插秧、割稻都有不少居士趕來參加,感受那種“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的禪意。搬柴運水,翠竹黃花無不是道,“農禪”意味著禪無所不在,喝水、澆花乃至做飯都是禪,反觀觀自心,反聞聞自性,喝水的是誰?澆花的是誰?做飯的是誰?這當下就是話頭,當下就是禪。

農禪生活是一種更慢的生活。在自然灑脫的生活中,品茶時,撫琴時,心無雜念,亦不隨茶味琴聲而轉,當此時,放慢自己的心,慢到妄想念頭歇下,紛紛墜落猶如止水,沙土自沉,清凈智慧自然顯發。

云門山大覺禪寺

云門山大覺禪寺,位于廣東韶關乳源縣縣城東北六公里的云門山慈悲峰下,是禪宗云門宗的發祥地。云門宗宗風險峻,簡潔高古,萬事萬物,皆體現真如,皆有佛性,其傳教方式獨特,被稱作“云門三句”。

云門寺由六祖惠能大師下七世弟子文偃禪師于公元923年所建,是中國禪宗“一花五葉”之一的云門宗開宗道場,是“藉教悟宗,農禪并重,學修并進”的禪宗道場,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保護寺院。上世紀40年代,歷經風雨戰亂的古寺殘破不堪。1944年,近代佛門泰斗虛云老和尚應廣東省軍政要員余漢謀等禮邀,重修云門寺。后來,他的入門弟子佛源老和尚接任云門寺方丈后,繼續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家風,珍視“農禪并重”的精神。寺院養心護道,以參禪修智;自耕自種,豐衣足食,以寺養寺。在“農禪并重”中傳承和弘揚禪宗文化,這在國內的寺廟中都是非常罕見的,所以在粵港澳和東南亞等地享負盛名。

云門寺現有水田50多畝,一年種兩造稻谷,由寺內僧人和信眾一起耕作。

自古以來“農禪合一”保障了僧侶的生存所需,使法脈延續至今而不斷,是禪宗的“活化石”。在古代中國,不事生產的寺院在和平時期能正常發展、傳承法脈,但遭遇戰亂或自然災害時,僧侶不勞作連生存都無法保障,更別談修行傳法了,禪宗提出“農禪合一”,讓僧侶們耕作,一方面保障了日常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通過勞動修行悟禪,學會勤勞和惜福。

在云門寺,不管是方丈、住持、知客,還是云門佛學院的學僧,一律要參加農業勞動,自耕自種寺里的幾十畝水田和山地。佛學院的學僧每天下午輪流出坡勞動,挖地種菜,搬柴運水,鋤草施肥。農忙時節,全寺院僧眾和佛學院全體師生,一同拔秧插秧,收割稻谷……

佛家倡導眾生平等不殺生,云門寺對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自有高招。例如,他們會往田地里撒石灰和灶灰防蟲,并用有機肥種植,這些有機肥有的是他們自己漚制的。

云門山大覺禪寺方丈明向大和尚表示,“農禪并重”是云門寺的宗風,修行學佛不離俗諦,唯有兼具福德、智慧、禪定三事,道業方易成就,而出坡不僅是修福德良緣,更是修智慧、修禪定的大好時機,也有利于寺院經濟的自給自足,有利于宗教與社會的和諧共存。

在禪宗里,農耕不僅僅是勞作,更是禪修的一部分,擔柴、挑水、插秧、耕田等日常生活都可以體現禪的思想。

“農禪并重”是云門寺的宗風,

修行學佛不離俗諦,

唯有兼具福德、智慧、禪定三事,

道業方易成就,

而出坡不僅是修福德良緣,

更是修智慧、

修禪定的大好時機,

也有利于寺院經濟的自給自足,

有利于宗教與社會的和諧共存。

農的古繁體字是由“曲”和“辰”組成。

“曲”就是“松弛狀態”,就是“和平時期”?!扒钡膶α⒚媸恰爸薄?。

“直”就是“繃緊狀態”,就是軍隊排成“一字形隊列”的意思。

“辰”本指“由靜止到活動”“從睡眠到起床”,引申為“早起(時刻)”。

“農”字本意就是由靜致動,體與用的關系,禪宗強調大機大用。

“墾土誅茅、運薪汲水、豎拳豎指之類皆自性天真之道用也?!?/p>

南泉禪寺

南泉禪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境內,現今的行政區劃上隸屬于銅陵市郊區銅山鎮南泉村。向北10公里是中國第一大江——長江,向東70公里有地藏菩薩道場、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

南泉普愿禪師于唐貞元十一年(795年)來到南泉山,“堙谷刊木,以構禪宇,蓑笠飯牛,混于牧童。斫山畬田,種食以饒。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贝蠛湍觊g,唐文宗賜額“南泉承恩寺”。南泉禪寺是晚唐農禪的主要寺院之一。

南泉普愿是中國禪宗史上最為杰出的禪師之一,與西堂智藏、百丈懷海一道被譽為馬祖門下三大士。他一方面繼承和發展了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將禪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另一方面在南泉山培育了趙州從諗、長沙景岑、新羅道允、子湖利蹤等一批禪門高僧,黃檗希運、洞山良價也曾于其門下參學。南泉禪寺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遭到破壞。2012年底,九華山大覺禪寺住持宗學法師應信眾之請,發心復建南泉禪寺。

據南泉禪寺住持宗學法師介紹,南北朝時,禪者廣為流行的修行方式仍然是或游化、或冢上、或樹下的頭陀苦行,以及獨居凈室結跏趺坐。此時既沒有農業生產的必要也沒有這種可能。

如果說定居是禪宗農業形成的前提,那么大規模地聚居則使其農業耕種成為現實。這以禪宗四祖道信(580-651年)和五祖弘忍(602-675年)廣聚徒眾為主要標志。隨著僧團人數的擴大,且許多禪寺又位于深山偏遠之處,若無農業生產而僅靠乞食和信眾的施舍顯然是難以為生的,這使禪宗的農業生產得以形成。

過去僧人種植主要為了生存,所以種植的玉米、水稻、茶葉、樹木、草藥、蔬菜、水果等種類很多,由此而產生相應的勞作方式。endprint

六祖惠能舂米,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黃檗開田擇菜,溈山摘茶合醬,云嚴作鞋,臨濟栽松鋤地,仰山牧牛開荒,洞山鋤茶園,雪峰斫槽蒸飯,云門擔米,玄沙砍柴等可作為農禪的縮影。

農的古繁體字是由“曲”和“辰”組成?!扒本褪恰八沙跔顟B”,就是“和平時期”?!扒钡膶α⒚媸恰爸薄??!爸薄本褪恰翱嚲o狀態”,就是軍隊排成“一字形隊列”的意思?!俺健北局浮坝伸o止到活動”“從睡眠到起床”,引申為“早起(時刻)”?!稗r”字本意就是由靜致動,體與用的關系,禪宗強調大機大用?!皦ㄍ琳D茅、運薪汲水、豎拳豎指之類皆自性天真之道用也?!?/p>

中國文化傳統中重視勞動、反對乞食和不勞而獲,實踐性與實用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禪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特點。

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機械化,過于強調的理性思維架空了我們自己與現實之間的聯系,人性變得冷漠與教條。

當下時代,絕大多數寺院已沒有可供耕種的田地,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寺院也不例外。

具備農禪條件的寺院,除了傳統的農作物,也有引進世界其他國家的農作物,包括各種蔬菜、水果等。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養生滋補之類的植物,如石斛、人參等,各種香料、草藥、茶葉,制香的原材料,如:沉香木、巖柏檀香等,都是寺院感興趣的經濟作物。

實踐農禪,我們將從思維的虛擬空間回歸到當下的現實生活,禪的修行便落在了實處。農禪并非只是下地干活,刷牙洗碗、沏茶掃地皆是自性妙用。在正念中開車、用電腦,本質上與農禪沒有區別。安住當下,在正念中工作和生活,當是在家修行的重心,禪的妙用已在其中。

正念是禪,正念的力量能夠突破時空的局限,對當下以及未來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處理,將農禪的精神落實在生活中,我們將從浮躁、狂亂的思慮中釋放出來,享受藍天白云,自在人生。

《雜阿含經》里有一則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一天,佛陀來到一座村莊托缽,正在耕田的農夫見到佛陀,

就說:“我以自己的力量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沙門瞿曇你也應該這樣做?!狈鹜诱f:“我也自己耕田下種以供給飲食?!?/p>

農夫懷疑地問:“我都不曾看見沙門瞿曇駕牛耕田除草,

為什么瞿曇要說‘我也自己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可否為我講說您的耕田法?”

佛陀以偈回答:“信心為種子,苦行是時雨,

智慧為犁軛,慚愧心為轅,正念自守護,是則善御者,保藏身口業,

如食處內藏。真實為其乘,樂住無懈怠,精進無廢荒,安穩而速進,

直往不轉還,得到無憂處。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還受諸有?!?/p>

農夫一聽,歡喜贊嘆佛陀是位真正善于耕作的人。endprint

猜你喜歡
南泉禪寺寺院
Fantasy and reality
雨中游禪寺
德云禪寺(楷書112cm×36cm)
何必言謝
“心”的傳揚——從南泉斬貓看胡安國與南泉心論的異同
東魏凝禪寺三級浮圖碑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從慧能到南泉:
東魏凝禪寺三級浮圖碑
畫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